泉州灵山圣墓记行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民族风情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泉州灵山圣墓记行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3-26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图片说明)圣墓远眺

  灵山圣墓牌坊

  重修先贤墓译文(原文为阿拉伯文)

  郑和行香碑

  泉州八景之一的玉球风动

      “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这是至圣穆罕默德向广大穆斯林发出的号召。早在伊斯兰传播初期,就有一些穆斯林遵从至圣的教导,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阿拉伯优秀的科学、文化和艺术,又把中国四大发明、精美的丝绸和瓷器传入西亚,并介绍给欧洲。他们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他们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去世后就埋藏在中国。泉州灵山伊斯兰教圣墓就安眠着伊斯兰教创立时期从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我国的两位先贤。

  梭形石柱  诉说历史

  灵山圣墓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史迹,它坐落于清源山东南侧,距泉州市东门外2公里,因位于灵山脚下,也叫灵山圣墓。在灵山圣墓车站下车后退行几十米,在马路右侧可见刻着“灵山”二字的中阿合壁式石牌坊,从这里步行数百步便可见又一阿拉伯风格石牌坊,入门可见长长的石条甬道和泉州著名的刺桐树。沿着绿柳成荫的河边行走,就到一座石桥即售票点,过了桥便见一石碑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伊斯兰教圣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公布,福建省人民政府立”。

  循石径而上,不一会儿就到了圣(先贤)墓。这是座开放式的马蹄型墓室,墓坐北朝南,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整个圣墓是石质的,墓的周围固以石栏、甬道、台阶、回廊,三贤、四贤墓在石亭之中,石亭高5米,由四根石柱支撑,两座石墓皆长约2米,墓前放有石香炉。墓室回廊的三面均依山而筑,墓室呈方形,长方形花岗岩石铺砌覆盖的墓穴上并排着两座花岗石雕琢的伊斯兰塔式石墓盖。墓盖底座环刻莲花瓣图案装饰,上层为截面呈圆拱状的墓顶石,刻工简朴无华,衬托出二位贤者纯朴、善良的品德。墓上罩盖着的石亭,屡坍屡建,是中国穆斯林保护二贤墓免遭风雨侵蚀而坚持不懈努力的见证。墓室之西、北、东三面依山修筑马蹄形回廊环抱墓室,以阻挡山洪流沙的侵漫。廊柱中有几根造型特异,柱上下两端卷杀,古建筑学家们断定其属于典型的梭柱。这种梭柱如今在国内几乎已见不到,泉州发现的这种梭柱应属于唐代的遗物。可见圣墓的柱廊屡经重修,但仍保存着自唐以来的实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杨鸿勋教授多次对灵山圣墓进行考察。他认为圣墓的柱廊建筑是一本“石头的书”,圣墓的墓廊平面呈马蹄形,廊为石制,采取仿传统木构形式。墓廊中央厅堂的前檐为梭形石柱。梭柱为南北朝至初唐所流行的柱式,自盛唐以后逐渐少用。圣墓墓廊的其他构件、纹饰做法也与初唐情形相符。由此分析肯定,圣墓为初唐时期所建。 

  明代史书  记载贤德

  据明末崇祯著名史学家何乔远在《闽书》(公元1629年)中记载:泉州东郊灵山,“有默德那国二人葬蔫,回回之祖也。回回家言:‘默德那国有吗喊叭德[注:即穆罕默德]圣人,……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注:公元618—626年]中来期,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然则二人,唐时人也。二人自葬是山,夜光显发,人异而灵之,名曰圣墓。……”四位伊斯兰教传教士来华,因为他们生前有善行,当时中国人就尊称他们为“贤者”。来泉州的被称为“三贤”、“四贤”的是这两位穆斯林。同时,崇祯二年抄本《闽书抄》还记有:“回回主教沙谒储,我高仕者,默德那人,其师曰吗喊叭德[《一统志》作‘谟罕蓦德’](注:至圣穆罕默德)。生而神灵,入火不热,入水不濡,呼树而土,法回而行,盖至人也。国王聘之,禅以位,妻以女。降示经典[天经无人所授,三十藏分皆百一十四部],奉天传教者四十余年[师生隋开皇元年,在世六十有五载]。唐武德中,遣徒四散霞叭(注:索哈伯)来朝京师,有旨留教中国。而沙谒储,我高仕两人者教泉州[其一贤教广州,二贤教扬州]……此两人住泉,自营兆郡东郊灵山。后化去其徒葬之。傍穴,高弟世许吧吧者附焉。夜光显发,人异而灵之,曰:‘圣墓’[西方圣人墓也]。水旱疾疫,应祷如响。”

  因灵异显圣,闽南俗语曰“圣”。由于“夜光显发,人异而灵之”,是以称为“圣墓”。这个“圣”字与中国古时读书人称孔子为“孔圣”、穆斯林称穆罕默德为“至圣”的含义不同。千百年来,“圣墓”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它既含有灵验的意思,又体现了泉州各族人民对伊斯兰教两位先贤的尊敬。

  圣墓碑文 铭刻怀念 

  在圣墓回廊正中竖立着一方辉绿岩石雕刻的石碑,阴刻十行阿拉伯文,笔迹苍劲,这是古今许多伊斯兰史学家至感兴趣的元代重修圣墓碑。墓碑记载着回历722年(公元1343年)居住在泉州的穆斯林重修圣(先贤)墓的碑铭:

  “一批穆斯林,愿真主护佑他们,修缮了这座被祝福的坟墓,此举为求得尊贵庄严真主的喜悦和丰厚的回报,真主的祝福。二人在法厄福尔的时代来到了这个国度,据传为有善行者,后卒,乃由朽世转入永世。人们因其福祥而信之,一旦遭遇艰难,彷徨无策,即前来瞻礼,祈求默示光明,并有奉献,均获益平安而返。”

  可见,早在十四世纪之前,这座先贤坟墓就受到阿拉伯穆斯林的崇敬和保护。尤其是秋冬时节,满载丝、瓷、茶的阿拉伯商船即将扬帆离去之际,便纷纷来此向二贤辞行,并祈求真主赐福二位先贤,并应答嘟哇,让船队平安归国,亲人团聚。

  当时的碑铭是由阿拉伯文书写,这些重修圣墓的穆斯林也有一部分终于没有返回远隔重洋的故土,而是在异国繁衍定居下来。他们的后代,身受先贤的护佑,不曾忘却祖辈相传的伊斯兰教信仰,每逢开斋节和宰牲节,都有众多穆斯林前来祭扫圣墓。

  逝者已远去,留下的只是一块墓地和无尽的缅怀。

  行香碑刻 昭示友谊

  在回廊右侧,还立着一块郑和行香碑。中国著名的穆斯林航海家郑和,曾7次率领庞大的船队出访东南亚和阿拉伯各国。为明代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时来此祭告行香后,属下为之所立的记事碑,上刻:“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圣灵庇佑。镇抚蒲日和记立”。

  据有关史料记载:立碑者蒲日和,字贵甫,泉州人,回族。宋末泉州市舶使蒲寿庚的后裔(祖先为阿拉伯人)。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曾在元末与金阿里同修泉州清净寺。因蒲氏家族为东南地区航海世家,熟知海外事务,故被郑和起用,参加了永乐15年的第五次出访,先后访问了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的国家和地区。行前,郑和曾到泉州灵山圣墓前行香游坟,蒲日和为之记立碑文,为后人研究郑和下西洋史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归国后,蒲日和被加封为泉州卫镇抚,并负责管理灵山圣墓。

  上千年来,圣(先贤)墓一直受到历代中国政府和穆斯林的精心保护,回廊下的五六汉文碑刻就记录了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和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五度重修圣墓的壮举。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圣墓旧有的一些古迹也伴随着时光消失了。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的一份汉文文献记载:“墓之前,右有小阁,为礼拜所;左有疏轩,可憩。面西而南户,可以远上光。”如今,礼拜小阁和疏轩已难寻觅。坟墓原以围墙环护,并设门户,也都坍圯无存。圣墓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史迹,回廊中其他几方汉文碑刻,便记录了17世纪以来泉州地方官员和穆斯林重修圣墓的史实。近年来,政府也曾多次拨款修葺,使圣墓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葺圣墓。1961年福建省政府公布圣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后又设立泉州伊斯兰教圣墓保护管理所,专门负责圣墓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墓园周围古冢垒垒,安眠着数以百计的元代以前来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墓园两侧是明、清以来泉州穆斯林的公墓。每届开斋节和宰牲节,穆斯林盥沐更衣,集体游坟,总要先至圣墓拜谒二先贤,诵念《古兰经》,然后再祭扫各自的祖坟,千百年来,已成为泉州穆斯林恪守不渝的风俗习惯。

  在圣墓的周围,还分布着一些葬于不同时代,刻有伊斯兰教“云月”图案或《古兰经》片段的穆斯林石棺墓。

  玉球风动 泉州八景

  当你回到入口处的石桥,便可观赏到那块被称为“风动石”的天然巨石,曰“玉球风动”,是泉州八景之一,该石在圣墓石前方重达数十吨的巨石兀然独立,风拂辄晃,手推即摇,俗称“风动石”。其神异可与伊朗伊斯法罕的晃塔媲奇,明万历年泉州知府周道光称之为“碧玉  ”。明代一位诗人对此作了细腻的描述:“湖边球石碧琅王干,太守题名拥紫坛。涌月塞开云母殿,流星秋泻赤瑛盘。动时锦水将轮转,圆处巴山作镜看。几度鹤笙天外过,仙姝闲驻弄珊珊。”后清代漳州总镇四川穆斯林马建纪在石上篆刻“天然机妙”四个大字。穆斯林把这一奇迹归功于安拉的旨意。凡是来瞻仰圣墓的穆斯林都以触摸或推动“风动石”为幸事。

  泉州的穆斯林除遵守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以外,又有“盖德尔夜”、“拜斋”和“游坟”的生活习俗。“游坟”,是泉州穆斯林的扫墓风俗。开斋节上午,在拜斋后由阿訇带领,前往灵山圣墓。先集中三贤、四贤坟前点香接嘟哇,听阿訇诵读《古兰经》,然后散开到各自先辈或亲属的坟墓前点香,在旧坟墓碑文字上描红,然后请阿訇到坟前念经,为亡者祈求幸福。

  圣墓附近有一东湖,是唐代开劈的人工湖。如今东湖至灵山山脚下约70多万平方米的范围已被专门划为伊斯兰文化规划区,并规划建设礼拜寺等宗教活动场所。

  山因贤人而灵,便取名灵山;墓因贤人而尊,便被称为“圣墓”。泉州灵山圣墓和清净寺不仅是我国伊斯兰教传播中的一墓一寺的典型代表;也是不同信仰、不同民族共同和谐相处的典范;更是东方文明相互交融的象征。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