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十年代的北平牛街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民族风情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二、三十年代的北平牛街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3-27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摘自:王梦扬先生《北平市回教概况》)

   北平为吾国七百年来之国都,人口繁庶,回民甚多。数年前官方发表统计,全市回民人口共计十七万余,居全市人口十分之一强,略为全国回民人数与全国人口总数比例的缩影而稍弱。以其人口之多,聚居之密,历史之悠久,在全国回教层中,颇占重要位置。惟因时间关系,未能作一精详之调查。兹就所知,分述如下。
    (一)北平回民分布概况
    北平回民既拥有如许之人口,除业铺商者散居全市外,城郊一带聚族而居者,可得下列六处:
    1.牛街区  在广安门内,居全城之西南部,包括牛街、教子胡同、糖房胡同三大纵巷,及麻刀胡同、寿刘胡同、输入胡同、王老师傅胡同、沙栏胡同、羊肉胡同、吴家桥头条(共计四条)、老君地等十数横巷,占地方广逾一平方里而强。居民约计三千户左右。牛街旧名柳河村岗儿上,以其地高阜故名。后改今名。又有称为榴街,传本地人多喜种格树,故名。早年自老君地而西,直至枣林街,均为回民住区。清咸丰间,红羊之乱,南北阻绝,京市衰落,致老君地至枣林街一带庐舍尽为丘墟。否则,尚不止今日之数也。有清真寺二:一居牛街中间,称日西寺,一居教子胡同中间,称日东寺。皆规模宏大,历史悠久。西寺建于北宋,尤擅名胜。女寺一,居于寿刘胡同中间,以备回民女子沐浴讲经之处。本名女学,后改今名,系民国后所建。居民多勤劳质朴。历史之久,人口之众,教育之盛,为各回民区冠。
    (其他略:编者)
   (二)北平礼拜寺调查
    几回民聚居较多之处,莫不设有礼拜寺,以为沐浴、朝真、讲经、教学之需。千余年来,中国回民,得能维持信仰于不坠,并渐促其发达,厥赖礼拜寺之设立。北平一市,礼拜寺尤多。寺内组织,规模较大者,设阿衡一员,以任讲学、说教、领拜之责;设掌教三员,内有“以吗目”一员,任教寺中政务及领拜之责;“海推布”一员,任礼拜司议之职;“模安津”一员,任宣赞之职。“海里几”自数员至数十员不等,“海里几”训为“代位者”,实则为求学之学员。阿衡及海里几,均由寺中供给生活费。大寺并有散班经师,专应回民之聘,负诵经、说教等责。掌教由寺内略有供给,教师无给,均仰恃回民“乜帖”。寺中出纳财政、庶务保管各事项,由教民公推管事乡老——亦名理事——若干员负责。阿衡任期一年或三年,期满得续聘,管事多老如之。寺中经费,概恃回教商民等捐助。至于回教妇女,本不宜聚礼,特以为沐浴及求学方便,故近年来北平各处多设女寺,或名女学,以应环境需要。北平一市,计有男女礼拜寺四十六处。
  (三)北平回民经济概况
    北平回民经济情形,于逊清时,颇臻繁荣,民国以来,渐有逊色。致此之由,亦自有因。兹就各区回民职业,作一概括叙述,俾便寻绎其消长之基因。
    牛街及崇东一带回民,均系珠王业,俗有识宝回回之称。盖初期阿拉伯、波斯回民来自海道,与中国交易,即多业珠宝。而白玉多出于新疆和阗,经营者尤多回民。如前门廊房头条、二条一带及崇东玉市,多为回民经营。珠玉行又分“金珠”、“玉器”、“古玩”等之别。逊清之季,王公大臣,服制冠带,动须珠宝,且经济充裕,声色之好,无所不至,多乐古玩珠宝,以示豪富。故珠王业盛行一时,回民业此致富者,概不鲜见。俗有“早上没饭吃,晚上有车坐”之谚,盖喻其发达之速也。降至民国,服制既改,珠王不需;迁都后,富户要人,多行离去。于是珠玉业渐形中落。惟近年以外国醉心中国玉器古玩,每年输出,为数不赀。外国游历团之来平者,亦均乐于购置,故尚能维持于不弊耳。
    除珠玉业外,回民多经营居间业。计有数种,均操于回民手中,为回民经济之主要事业,兹分述之。
    1.青菜行  北平西南郊一带,地势洼下,水源富足,土地肥沃,种植青菜,品质之美,种数之繁,冠于全市,因之菜市口一带,菜商函集。明成祖奠都北平,即设有牙行,由回民经营。其后设立广安市场,立有牙行,以为贩卖转送机关。此外如阜成门、天桥等处,亦均设有市场。所有牙行经纪,多为回民掌理。至广安市场牙商十五户,概为回民。因而牛街一带回民,可无需资本,赴市取菜,然后下街叫卖,晚间牙行再派人取价。以是获一家温饱者甚众。数年前有人拟办包税,欲以制牙商之死命,旋经激烈反对乃息。
    2.骡马行 (略)
    3.牛羊行  回民食肉,专用牛羊,故全市之牛羊屠业,概由回民经营,行贩店商普及全市。总计全市之牛羊肉铺不下数百家之多。至于牛羊转运贩卖,亦多操于回民之手。屠牛作房,多设于牛街。羊行商店,则多设于马甸。近年广安门外,亦有设立。逊清之季,每年入城羊只,逾十三万头。民国以来,一般经跟形低落,每年入口不过三万余只。近年以来,羊业渐盛,每年又增至五六万只以上矣。
    4.驼行  驼行多设于牛街、阜外三里河。东直门外二里庄之回民亦多业之者。多往来张家口、古北口一带,贩运居间或业转输。早年颇繁盛,坐致厚利者甚多。民国以还,外蒙不通;热河失陷后,多伦一带亦告断绝。而平包通车,内地公路修筑,载重重汽车增加,均予驼业以极大影响。囊昔张家口一处,骆驼逾三万余只,今年不过三千余只,故驼业亦较衰落。然自外蒙骆驼断绝,来源既少,价目随增,故业驼者虽较少,而获利尚不薄也。
    此外如鲜果牙行、红果山植牙行、乾果牙行、炭牙行、草牙行、灰牙行,“均多操于回民之手。惟其规模,除果行外,或范围较小,或事业中落,兹不赘述。
    北平回民经营普通商业,多为饭馆、澡堂、烟钱铺、点心铺、烧饼铺、电料行……等。行商小贩,为数尤多。如售糯米切糕、果品零食等亦多。资本无多,获利甚易,多数回民,恃以为生。回民业医者亦多,内科医生因所在多有,而外科医生,自了三爷悬壶,治疗外科,每著奇效。传授弟子亦多,亦回民应注意之事业也。
    总观北平回民经济情形,因受环境影响,致原有经济势力,渐形摇动。谁自教育大兴,一般子弟尚有人学机会,故前途尚不甚悲观。然仍须对于旧业设法继续保持,对于新兴事业设法创设开发,是则有待于回民本身之努力耳。
          (四)小北平回民教育情形
    回民教育,可分宗教教育及普通教育二方面:宗教教育以研究回教文化为目的,预备将来担任教师职务。普通教育则于一般课程之外,加以教义之灌输及教律之训练,预备作信仰宗教之普通人材。关于宗教教育,北平各礼拜寺皆附设大学,一收容成年读经之士,专门研究教义。每寺多至二三十名,少亦三四名。又多附中学。所谓中学,系为年纪较长或成年人稍有经文根抵者而言,多在夜间,亦无毕业年限,完全为实用及补习性质。此外尚多设有小学;收容相当小学学龄儿童,教授阿文、教义,俾树立其宗教信仰之根抵。千年来回教教统,赖以不坠,此其要因。惟清真寺附设之大中小学,其研究对象,专限阿文及回教教义,对于普通学科,则非所问。甚至有认读汉字书能减轻信仰者。职是虽学校林立,而对于时代知识,毫无灌输,以致形成回民文化落伍之现象。晚近以来,虽教育渐趋普及,而回民受其赐者殊鲜厂推原其故,厥有三因:1.即上述一般家长,多抱传统观念,认为读书可以叛教。2.回民多数清寒,普通学校费用过巨,因之多裹足不前。3.回民子弟,因信仰关系,风俗习惯每与汉人歧异,在一般普通学校求学,易为外教人所歧视,甚至椰揄讽刺,时至引起争端。回籍学生人数过少,常致受辱,从而对于普通学校,多所忌惮。有上边诸端,因之各学校收容回民子弟学额,绝不能与整个人口作成正比,此回民教育问题所以成为回民有志之士一般注意之对象也。至体验结果,率认为非回民自办学校,不足以广收容而宏造就。于是近年来,北平回民教育始呈勃兴之现象。
    当清光绪末季,牛街王浩然教长率其高足马君德宝赴阿拉伯朝觐,并至土耳其参观,考查教育,觐见土皇。经土皇派经师二人来华施教。王氏归国后,一方藉异域之材,办理宗教教育,对于阿文读法多所纠正,对于教义多所阐发。教师方面,精神为之一振,从而抱有推进宗教教育之志者,颇不乏人,如办理成达师范学校之马松亭阿衡即其一也。王氏复纠集同志,集募基金,于牛街西寺后院,办理清真寺两等小学堂,于普通课程之外,加授阿文教义,并于教子胡同清真寺、花市清真寺、三里河清真寺设立分校。一般教民,以办学教学者均为教民,校址又多在清真寺,并附授宗教课程,于是改易从前疑虑态度,纷纷使子弟就学。回民子弟得受时代教育之数目骤增,如现在致力于回教教育之孙燕翼、赵振武诸氏,均当时之英才也。惟该校迄于民国,国体既更,经费来源中断,乃商由前督学局接办,改为公立第三十一小学,其后复改为第二十小学校,现为牛街小学。当接办时,该校所有校具,均不收值,校舍亦不收租费,故官方亦以三事见允;
    1.校长须用洽于舆情之回民。
    2.自二年级起,每周加授阿文教义一小时.
    3.每逢星期五,为回教聚礼日,下午放假半日。直至现在,尚如约履行。加以该校回民子弟,约占全学额十分之九,故仍不失“回民学校”之意味。
    由民元至民十七,十数年中,回教教育无若何大量之发展。计德胜门外马甸,有丁子瑜氏所办之广育小学,至今尚存。惟学额不多,对于教义课程,亦未顾及。民十三年,有定希程氏创办之清真中学颇具规模,借未及三载,即以停办闻。民国十七年,由著者及刘伯余等氏,在牛街创办中才小学,收容学生达二百余人,并加授教义,颇得一般回民之重视与辅助,并附设有赵淑贤女士在捐助之淑贤图书馆,开回民自办图书馆之先声,蓬蓬勃勃,颇具新的气象。翌年,革命军北伐成功,北方空气为之一变,而回教教育之新时代于以确固。至民国二十年,与西北公学会办,改称西北公学小学第一部,中才小学遂成历史上之名词矣。
    民十七年,北平市回民公会成立,回教界如白健生、马云亭、赵振武、孙燕翼诸氏,群集故都,憬然于回民教育为当务之急,因拟成立清真中学,为回民教育进一步之建设,公推孙燕翼氏为校长,校址设于牛街。经负责诸公及教民一致之努力,清真中学于焉成立。翌年,复设附属小学。十九年呈准国府,易名西北公学,下设中学小学各部,由国府每月补助一千二百元,后又增至二千四百元。以是未及十载,突然猛晋,胜况空前。
    该校课程,纯按部定,加授阿文教义。中学毕业三班,除升学或任职平市及内地外,多赴西北各省服务。
    普通教育,除西北公学中小学各部外,尚有牛街驼业公会自办之振育小学,成立约计六载,共设四班,收容学生一百余人。此外尚有南苑西红门小学、平南薛家营小学,先曾隶属西北,旋以故停办,刻在设法恢复中。
    民国十年,羊行公会曾于东四牌楼清真寺,成立育德小学一处,收容学生四十余名。其后成达师范学校迁平,改称成达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并经在社会局立案,增设至三班。其后成达本校扩充班次,校舍不敷,亦归停办。
    回民女子教育,尤形落后。十年以前,平市小学亦罕收女生。至十五年以后,各中小学始多兼收女生。中才、西北相继成立,回民女生人学渐多。惟小学毕业后,以经济及环境关系,多陷失学之境。民国二十四年,由马松亭、杨新民、赵振武、陈志澄及著者五人在牛街创办新月女学,聘马云亭夫人书城女士为董事长,孙燕翼氏为副董事长,预备举办普通中学、幼稚师范、职业班三科。后以立案关系,改称新月女子中学。刻设初中一二两班,有学生六十余人,回籍学生占全数之半强。惟以经费关系,未逞发展。然回教女子教育,此实为其嚆矢,亟宜设法继续扩充也。
    关于宗教教育,各清真寺之设海里凡,仍因其售。民国十七年,济南成达师范学校迁平,开时代宗教教育之新纪元。该校系唐柯三、马松亭诸氏创办,以造就健全师资,发扬回教正义为宗旨。惟因环境之需要,所谓健全师资,实即训为健全为宗教服务之人才,期望在该校毕业后,再进一步,可以任阿衡之职;同时有小学教育知识,又可兼充回民小学教师。该校课程,并设有法律,公民课目,又可充任社会服务人员。总期养成深受宗教陶冶,具有普通及师范学识之人才,为回教界服务。更设有研究部,专收容已在旧式清真寺大学肄业,阿文具有根抵之学员,加以深造并授以普通学识,使成为时代之教师。师范部已毕业二班,研究部毕业一班,现设有师范部三班。毕业各生除分发西北及内地服务外,并资送第一班五名,赴埃及爱资哈大学深造,冀能精研阿文,以备发扬回教之文化。其年马松亭氏赴埃,蒙埃当局派遣埃。
     关于宗教教育,尚有牛街清真寺阿文大学,主办者为王子馨阿衡及孙燕翼氏,成立于民国十六年,收容学员约二十名,除教义课程外,加授国文及普通学科。学生成绩,亦颇可观。惟仍无籍教授二员,来华施教。客岁马氏二度赴埃,埃王并允私费供给中国回教学生二十名,赴埃及求学。埃及为现代回教文化权威国家,将来中阿文化沟通,此实其先声也.毕业年限,故学生流动性颇大,无精确之统计。
   (五)北平回民组织及社会活动概况
    北平回民之有组织,实始于民无中国回教俱进会。是会应国体之变更而产生,主持者多社会知名之士,故对于社会服务,颇著成效。其后复于全国各省设立支部,风气所播。实为回。民自觉之一大契机。继起者有穆友社,为牛街一般青年组织。伊斯兰学友会,后更名回族青年会,为一般曾受高等教育之回籍青年所组织。追求学会,为研究教义之组织。以上各会,均经相当之努力。惟近年以来,人事变迁,或全归停顿,或徒存名义,或活动不力,深足致慨。民国十七年,北伐成功,革命空气传播所至,空气为之一变。时如白健生、马云亭等军政要人,马天英、王月波、马松亭等诸同志,群集北平,于周旋晤谈之余,知必须集中力量,重整组织,乃着手组织北平市回民公会。举凡军界、政界、教育界、学界、商界……莫不踊跃参加,成立之顷,盛况空前。惟翌年白健生氏返桂,会中主要分子亦多离平。未蛐载,又陷停滞。幸自成达师范学校迁平,西北公学成立,回教中同志又多聚集,对于会务,虽形式未有若何之举动,而实际方面颇多努力,如对于回汉纠纷之解决,慈举、义举之倡办,均有相当之成绩。兹就最近由该会及俱进会主办之事务,逐一叙述之。
    1.举行教义广播讲演:客岁夏季世界已报案发生后,教民感于宣传之重要,乃由唐宗正氏商得北平市广播无线电台主任沈宗汉氏之同意,于每隔一周之星期三日下午四时至四时半举行广播讲演一次,对外宣传殊获效益。其历次讲题及人员将另文记之。
    2.组织北平回民食品营业审查委员会:回民饮食为教律所限,与汉人多不相同,故所有食品营业,概由回民自办。回民虽不能食用外教食品,而外教人对于回教食品都可取用。故常有一般渔利之徒,伪设回教食品生意,谓之卖二面钱,意即回汉二方面。惟其做法,多不合教规,因之回民往往于误行购食之余,时起争执。客岁十二月,由回教俱进会、回民公会、教师研究会,会组北平市回民食品营业审委会,制定标准食品营业标识,分发各审查合格之口教销商。刻发出之标识,已达二千四百余号矣。
    3.成立妇女教义讲习会:牛街回民不下三千户,一般成年妇女,多鲜研究教义机会。客岁暑期,成立妇女教义讲育会,会址借用新月女学教室及西北公学礼堂,由成达毕业生李德俊氏主讲,王子馨、安静轩、马松亭、孙燕翼及著者助成之。计自去岁暑假迄今,讲演已逾六十余次,颇著成效。
    以上为回民公会及回教俱进会活动之大概。至于行业团体,为数亦多,类皆以谋行业本身之福利,兼有以余力致力教务者。惟菜业公会有少数外教会员,果业不过居全会员五分之一而已。
    北平回教界出版刊物,亦盛于他处,惟多旋兴旋仆,现在继续出版者,不过数种而已,表示如下:
    总观北平回民,以人口、历史、环境的关系,经三十年来之努力,文化教育各方面均有显著之成绩,隐然关系全国教务之兴替,北平素称文化区,望北平回民亦能做到回民文化区之域也。
                                         —载《月华》第9卷第12期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