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中国的朝觐者身着统一的服装,绣有鲜艳的国旗,让他们在朝觐期间有了相当的归属感好安全感。这是一位在麦加禁寺广场参加朝觐仪式的长者,他说朝觐让他盼了一辈子,终于赶上了。
朝觐,是穆斯林最重要的宗教义务之一,是穆斯林世界延续千年、影响广阔的文化奇观和人文盛会。虽然朝觐活动时间有限,但是,它包含了丰富的礼仪规程、哲学内涵和精神意蕴。
朝觐的礼仪规程庄重严谨,紧密有序,反映了使穆斯林探原返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和坚定信仰的宗旨。
朝觐的过程是一种完全忘我、牺牲小我、超凡脱俗的精神巡礼、肉体磨练和意志淬火。禁地之外,朝觐无关的世俗纷争、社会等级、出生贵贱、种族肤色、男女之别、贫富差异、荣辱得失,通通得到淡化和消弭。相反,人们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能体会到诚实、坚定、宽容、平等、团结、友爱、感恩、忠诚和谦恭等人类共同美好品格的光辉和力量。
虽然朝觐活动首先是一种宗教仪式,但是,它张扬着人类普遍追求和赞赏的真善美,鞭笞着人类共同讨伐和摒弃的假恶丑,因此,秉赋了博大精深、催人警醒、促人上进、超越文化、世界大同的道德价值、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伊斯兰教自唐朝传入中国后已逐步成为10个少数民族的共同信仰,总人口约为2600万。朝觐活动也一直是中国穆斯林履行的宗教功课,但是,“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朝觐活动被迫中断。1979年10月,中国穆斯林在中断14年后首次恢复朝觐活动,人数也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朝觐人数已经一万人。
受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朝觐活动仍然存在相当高的门槛,造成中国朝觐人员以中老年居多的明显特征。因为名额有限,花费不小,多局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穆斯林把机会和有限的家底集中起来,供年事已高的老人先行朝觐,年轻的或无力远行的穆斯林只能等待再等待。
这组照片拍摄于2005年。笔者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应沙特新闻部邀请采访朝觐活动。这也是中国官方通讯社首次正式公开报道这一盛大宗教活动。笔者负责的《环球》杂志为此推出了12页的封面文章《麦加朝觐全记录》,也属于主流时政杂志开天河之举。
朝觐,因改革开放而得以回复,也见证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图2:麦加,世界穆斯林的第一圣地,也是中国穆斯林的精神坐标,是他们每日五次礼拜的朝向
图3:天房,象征着穆斯林唯一真神安拉的存在,是每年近500万世界各地穆斯林朝拜的中心
图4:宁夏穆斯林朝觐团抵达后在营地接受领队的指导。中国的朝觐者以农村中老年人为主,基本不会外语,多少没有文化,多数都没有离开过家乡,所以,朝觐对他们是全方位的考验
图5:两百万人夜宿狭窄的米纳山谷。这里是中国穆斯林与世界各地穆斯林交往的巨大空间。通过朝觐,中国也在宗教层面上也逐步融入世界
图6:米纳山谷打“鬼”,是最为拥挤和危险的一个程式,每年都有数量不等的朝觐者在这里遇难,这和朝觐者语言不同、不遵守相关规定有一定的关系。中国朝觐者由于伊斯兰教协会组织得力,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人员伤亡损失
图7:这位中国老人由于朝觐者过于拥挤几乎休克,沙特警察及时把他从人流中解救出来,安置他吃药喝水休息
图8:站阿拉法特山是一项重要的朝觐程式,以纪念先知穆罕默德在这里发表临终演说,纪念人类友好团聚,并忏悔自己的罪过
图9:中国青海的朝觐者登上了阿拉法特山
图10:时至今日,朝觐几乎是中国穆斯林中老年人的“专利”,说明中国的经济还不够发达,出门还是难以承受的负担;另外,开放有待继续深化,为朝觐者提供更多的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