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古邦节即将到来,正象许多非穆斯林那样,他们不清楚穆斯林是怎样过节的,穿新衣、吃美食,这是中国人的节日传统。但穆斯林是怎样庆祝自己的节日呢?即不见组织狂欢,也不见大批出游,甚至连歌舞晚会也没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一点就是穆斯林自己也说不清楚。首先说名称,牺牲节、忠孝节、宰牲节、小开斋节、年节等,都源于对这个节日的不甚理解。也许人们会问,难道伊斯兰教在中国一千多年,连一个节日还没有搞清楚吗?阿拉伯语“古尔邦”的意思是“接近”,但为什么会叫出上述的名称哪?因为接近这个词无法当成节日的名称,遂把古代三大宗教的鼻祖伊布拉欣(亚伯拉罕)的一个故事引入,这并非杜撰,而是明文载于《古兰》启示的。
《古兰》启示描绘,当年先知伊布拉欣曾祈祷真主:“我的养主啊!求你赐给我一个善良的人。于是我以一个宽厚的少年向他报好消息。但是当他成长到能随他一起工作时,就说:‘我的儿子啊!我在一个梦里见我使你成为牺牲,那么你考虑一下看怎样。’他说:‘我的父亲啊!执行你的命令吧!如果安拉意欲,你将发现我是坚忍的。’当他们顺服而他将他的额头朝下时,我呼叫他说:‘伊布拉欣啊!你确已实现了梦境,我如此地回报做好事的人,这确实一个明显的考验,我以一个大的牺牲救赎了他。”(《古兰》37:100-107)
我们不妨再把对这几节的两段注释抄录下来:
这是大家很熟悉的一段历史,古代先知们经常把梦境当作启示的信息。先知伊布拉欣和夫人撒拉婚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孩子,撒拉夫人就把自己的使女哈吉尔给丈夫做妾,于是伊斯梅尔诞生;逐渐成长以后,撒拉夫人就开始讨厌哈吉尔母子。在这种背景下,伊布拉欣在梦中看到他应该牺牲他的儿子。阿语“栽布哈”有屠宰、杀死和牺牲、献祭等意思。事实上,他带领哈吉尔母子已经离开家乡,一方面是逃避多神教徒的迫害,另一方面也是平息撒拉夫人的嫉妒。在梦境的启示下,他决定征求儿子的想法,在获得儿子的认可以后,他们准备实现梦境
真主对伊布拉欣的诚实和伊斯玛依的服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这不是真主的旨意,所以启示指明这是一个明显的考验,在证实了他们父子对真主的信仰和忠诚以后,真主以一个大的牺牲救赎了他,这个大字在阿语里用的是“尔最目”即巨大的,也就是说比起牺牲一条性命意义要大得多,启示并未交代下文,而注释家在这里作了大量的猜测;在基督教的圣经里,说从树林里跑出一只公羊,(〈旧约〉创世纪22-13)以此代替牺牲伊斯玛依。我们穆斯林的注释家则说,是从天上掉下一只羊代替牺牲的。《古兰》示并未提到什么公羊,只是说以一个大的牺牲代替他,实际上,要伊布拉欣牺牲他的儿子,并不是把他杀掉,而是叫他把儿子放在这沙漠不毛之地。从人情角度,生离超过死别。要把伊斯玛依和他的母亲哈吉尔留在半岛上,正预示将在那里出现一个伟大的民族。并从这个伟大民族孕育出人类最后一位先知使者穆罕默德,牺牲的意义就在于他要承受这样的人间苦难,把他亲生骨肉及他心爱的妻子哈吉尔都留在这里。这种牺牲是比真正的死去还更能牵动慈父爱心的。为了缅怀他的事迹,在穆斯林巡礼麦加时,必须在索法与麦尔瓦之间奔跑七圈(因哈吉尔夫人为了找水而在那里奔波的情况,那里,原来的小山已修建成长廊,巡礼的人要在长廊里奔跑七圈,以致缅怀)凡作正朝巡礼的人,最后一天还要宰一头牲畜,以表示自己为主道牺牲的决心。这正象启示指出的:“它的血和肉都达不到安拉,只有你们的虔敬能达到他”(《古兰》22:37)(并参见《古兰经译注》注释2279,2280)
这是有关这件事的启示原文和注释。过去,为了突出忠孝二字,任意夸大这件事,以体现伊布拉欣如何终于真主的命令,儿子伊斯玛依又是如何顺从父亲的意愿,充分展现孝顺的典范作用。这非常符合儒家以忠孝治天下的主流思想。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强调的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而《古兰》启示原文明明提到,已将伊斯玛依的额头朝下,即准备下刀,这时真主才命令停止这样作。实际上,自古以来,各民族都有向真主或向上天献祭的礼仪,用以表示对上天的感谢和向上天的许愿。中国自古也如此,不过称为上供。就是把供物或屠宰的牛羊等供在祭坛上,并伴有舞蹈等礼仪,祝祷上天。古代阿拉伯人,把屠宰牛羊的血涂在石头上,作为献祭;犹太人则举行燔祭,即把牛羊肉或整只的牛羊放在祭坛上焚烧,使烟雾达于上天,借此表达祭祀者的心愿。中国古代还有以人头祭大旗的,当军队开拔时,把判刑的犯人拉出来砍头,用他的鲜血祭祀军旗,以示严肃和祈愿胜利之心。我们经常看到少数民族在畅饮之前或相逢之后,以酒祭天祭地,也没有很严格细致的规定。中国古代文献《礼记》记载:在高大的土坛上,堆柴焚烧祭品牲、玉等,使气上达于天,这是祭天;把祭品牲、缯等埋在高大的土坛下面,这是祭地;祭牲要用小黄牛。《礼记》里认为天下的礼,在效用方面,就是使人们回报上天而不忘根本。
而且认为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要归于死亡,制定尊敬的礼节,使百姓有所畏惧,能够服从上天的法则,这才能确立纲纪,施行道义,使上下不会悖逆,除去不必要的争斗,维护社会的安宁和谐。
伊斯兰是和平顺服的教道,先知穆罕默德当年接受的启示,并不是叫他提倡杀人献祭,而正是通过伊布拉欣的事迹,告之人类今后决不要再延续这种以人献祭的方式;更不用以燔祭的方式,因为,那样作丝毫无益于人类的精神和肉体,即浪费了牲畜的生命,也起不到与真主通报的意义。这个故事本身,也不必模仿。当时伊布拉欣确实把梦境当成了真主的命令,并理解牺牲就是把儿子献给真主。他这样做去,但真主制止了他,知道他的忠实,但告诉他不必那样作,也就是以一只羊作牺牲就可以了。这其中包含着一个重大的改革,即以后再也不要用人来祭祀,正大的牺牲,说明牛羊就可以了,表示完心意后,肉是可以由活人享用的。穆斯林规定,除去一小部分留作自用,其他最好用做款待穷人和旅客。现代麦加每年所宰的牛羊,都放在冷冻库里,然后用飞机运到世界各难民营,这里也不分信仰难民,还是非信仰难民。因为,只要提供给人去享用就达到目的了。任何人都是真主的创造,做好事是不能以我们认为信与不信去划线的。谁信谁不信是以真主最后判断为准,人没有资格判断,也不应该以我们有限的了解去随意判断。
概括地看,在中国西部,维吾尔人在新疆占有多数,他们把这一天称为古尔邦节,这是正确的。我们内地的穆斯林称这个节那个节,并没有正确反映这节日的内涵,牺牲节、宰牲节都不准确;忠孝节更不可以,因为并没有推崇这件事,也并不提倡以这种形式表现作人的原则。关键在“古尔邦”这个字的意义,该字本身是“接近”,它是指通过牺牲以接近真主。因为,真主创造人类的目的是要人类担负起治理世界的责任。应该明确,人生的追求,其最高的境界就是牺牲自我。《古兰》启示非常明确地指出,每一个人都应在感谢真主的同时,并为真主的引导,作出个人的牺牲;“故你应礼拜你的养主并作牺牲。”(《古兰》108:2)古往今来,任何一个肯于牺牲的人,都是伟大的,死得其所的人。
因此,古尔邦节 ,正确的翻译就是“近主节”。许多人不明白,一般节日都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而穆斯林的节日,除开斋节是由于一个月的戒炼,白天禁止饮欲,在那天开始解禁以外。近主节也是参加会礼,即集体礼拜真主,并不安排任何寻欢作乐的事,各民族根据自己民族的习惯,作一些游戏活动,既不鼓励也不禁止;因为人生需要奋斗的事太多了。有一点成绩,表面上看好象人做了努力,实际离开环境和条件,也可以说离开真主给予的机遇是什么也取得不了,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如果没有与生俱来的细菌帮助我们分解、化合、吸收,人们将很难保证自己的健康成长。人生的价值 和追求,除去感谢真主,走上正道 ,作出自我牺牲;这正是我们的最后归宿,也是最好地完成了生命的使命。每年在古尔邦节宰一头羊或一头牛,无非是向真主表示自己有为主道牺牲的愿望和决心。如果,根本不具备 这样的心理素质,也没有下定决心去为主道事业作出奉献的话。仅仅宰只羊,无非是为了款待客人。这种事随时随地都应该做,不必等到古尔邦这一天,在近主的这一天,宰牛羊作牺牲表示,什么地方都可以,非要 弄到神圣清洁的清真寺,大可不必,真主是明察秋毫的。要不是为了给人看,你的表白,无论 公开还是隐蔽,都瞒不过真主,关键是内心怎么想。
在穆斯林的五项重要义务中,巡礼是放在最后来完成的。也就是在人们履行了各种义务之后,巡礼本身即是归根复命的最后义务,也即人生的总结。古尔邦节恰恰是在完成巡礼之后,也是巡礼仪式的最高潮,真主为什么这样命令?因为,人生的追求,总会有一个句号,前面一段已告一段落,后面将从新开始,宰牲正是表明今后的决心,再重头做起。这与现代人们宣誓的形式是一样的。称为近主节正是反映寻求接近真主的节日,这也是最符合古尔邦原字的最正确的称谓。
每年在古尔邦节宰一头羊或一头牛,无非是向真主表示自己有为主道牺牲的愿望和决心。如果,根本不具备 这样的心理素质,也没有下定决心去为主道事业作出奉献的话。仅仅宰只羊,无非是为了款待客人。这种事随时随地都应该做,不必等到古尔邦这一天,在近主的这一天,宰牛羊作牺牲表示,什么地方都可以,非要 弄到神圣清洁的清真寺,大可不必,真主是明察秋毫的。要不是为了给人看,你的表白,无论公开还是隐蔽,都瞒不过真主,关键是内心怎么想。
看完这段话我的心在颤抖,以前狭义的认为宰牲只和个人的经济状况有关,从未体会到如此深刻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