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门的门是开着的,但这只是对穆斯林而言,充其量是对内开放。对外则犹如禁地一般,是有限的,有所顾忌的,而且心扉上有把锁,对教外人常常是不客气的。更有甚者,竟连“有手不打上门客”的起码礼貌也不讲,会断然拒绝造访者,会凶巴巴地把到了门上或进了门的教外人驱走了之。
无花果在《中华穆斯林的现状与展望》中就曾描述过这样的事情:一回族女子带一位教外女友参观清真寺,本来是想了解伊斯兰的,却遭到了看门老人的严厉拒绝。解释说明都没有用,看门人连同寺里的几个年轻人义正词严: “你一个卡菲尔,了解我们干什么!”两个女孩在他们的呵斥下哭着离去。。。留在两个女孩心中的是抹不去的伤感,落在我们心头的也是深深的悲哀。令人哀叹不已的是,类似的事情在许多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或是其他场面并不少见,至今依然。而且,这种恶劣态度,也包括对一些外来的教内人士。穆斯林到异地清真寺去,未必都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还有一种现象,现代社会交往频繁,与教外人在一起,时常会遇到人家询问我们一些穆斯林宗教和文化上的事情。非常遗憾,这时,我们很少有人能够慷慨激昂,头头是道地解释一番。更多的,不是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就是张口结舌,茫然不知所措,一点都不理直气壮。结果弄得人家对我们误解更深。当然了,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可能本身对教门就所知甚少,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其中难免也有些保守心理在作怪。究其深层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穆斯林压根就没有向教外人宣扬伊斯兰思想文化的意识、胆识和责任感。这也是长期教门封闭所造成的。我们已经习惯于自我封闭。好像我们的教门应该与外界隔绝开来,外面的世界与我们无有关联。似乎我们的教门根本无需向教外拓展。因此,多少年来,教门中人也基本上不会觉得我们这方面有何不当。或许,阻止俩女孩进寺的多斯弟还觉得他们以自己的凶悍捍卫了教门的庄严和洁净;或许,我们不回答教外人提出的问题,是怕他们玷污了我们的信仰,再者认为,他们也根本无需了解和知道我们教门的情况,就是知道了又能怎样。就这样自以为是,我们的心扉连同教门的大门,被我们自己牢牢地关闭上了,使得一切教外之人做梦也休想进来。时而挂在一些人嘴边的,什么要使伊斯兰发扬光大,如何不断发展教门事业的漂亮话,彻底地置诸脑后、九霄云外了。即使发展,也是在教内进行,完全是我们“圈内”的事情。至于社会上其他宗教团体,诸如基督教在中国盛行的那一套,我们更是不屑一顾。倘若你去他们的教堂走走看看,他们见了来访者,不管你信教与否,立刻都会被当作兄弟姐妹一般欢迎对待。教堂里的神职人员笑脸相迎,热情洋溢地引领你四处参观,和蔼地解释你的问题。的确,他们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而这些,我们根本就做不来,恐怕在这方面连想都不曾想过。我们养成了唯我独尊,只会觉得我教神圣无比,我们自然也就高人一等。我们得主独厚,而他人在我们心目中无非都是些可憎可恶、不干不净的异类---“卡菲尔”。我们将来必定是进天堂的,而等待他们的则是躲不过的地狱、火海,万劫不复。好似他们教外人生来与我们水火不相容,根本没有资格耳闻目睹我神圣教门。因而,对不起,你教外之人休得踏进我教门寸步!更可笑的,我们不仅对他们另眼相待,而且常常就像防范凶禽猛兽似的防备着人家。生怕别人损伤和弄脏了洁净的教门。我们尽可以在市面上提供给教外人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味佳肴,**营利,可就是万万不能让他们沾到我们教门“伊斯兰”的光。
同在一个星球,同是一个社会的人类,我们穆斯林为何与教外人的隔阂竟会如此之大?!生活中我们不得不与教外人朝夕相处,握手言欢,打着各种交道。我们很多人都成为了同事,而且是亲密朋友,相处甚好。但一临近教门,我们就勃然变色,如临大敌,恨不得拒之千里。到底为何会这样,有时弄得连我们自己都搞不明白,好像我们的教门真的神秘莫测。如此这般,是伊斯兰教义、教法有所限定吗?是伊斯兰教的性质决定的吗?或是先知圣人有过这方面的告诫不成?都不是。完全是一些人的低级思想意识作祟,是狭隘偏激,愚陋无知的表现。这种生硬态度,以及不讲礼义,不明事理,不明智的做法,不仅让人怵目寒心,令人哀叹,殊不知其后果危害甚大。这样子,实际上无异于自认为伊斯兰只是穆斯林的一家之教,任何教外人都不能够介入;这样做,等于是在宣告,伊斯兰教门在当今世界,当今时代,无需在教外发扬光大。严重地说,这是在彻底阻碍伊斯兰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而且可悲的是,我们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与外界割裂开来,是自己限制着自己与时俱进。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乃至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所有闭关锁国,夜郎自大者,都是因为思想狭隘、目光短浅、孤傲自满,犹如井底之蛙,绝不会有所进步和发展。不进则退!最后的结果,不是落后于时代,便是终将被社会淘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小题大做。任何一个有识之士都十分清楚这一道理。这是古往今来颠覆不破的铁铮铮的事实,是一条没有性别的真理。只有放眼世界、面对现实、着眼未来,不断地虚心学习,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开放,才能得以生存,才会发展强盛。我们国家这多年的实践就充分地展现了这一事实,向我们深刻地揭示了这一道理。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中国由落后到逐步昌盛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如此,教门也是如此。道理是同样的。特别是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改革弊端,暂且不论。也是当务之急:我们要热情坦荡地对外敞开教门门户,解放思想,积极大胆地发扬光大伊斯兰精神和文化。要使得伊斯兰教门在中华大地不仅有一定的立足之地,还得要崛起壮大,蓬勃发展。这是教门中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必须对此要有足够的清醒认识,并且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对外开放思想完全符合教门的宗旨和发展历史
伊斯兰教不仅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根本和目的性上讲,它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全人类的崇高信仰,是要求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应当信奉的真理。《古兰经》的降示是针对全人类面向全世界的,伊斯兰思想的种子是撒向天地间各个地方的。只不过现实当中,一些人执迷不悟,不信不愿接受罢了。而历代先知至圣,他们历尽艰辛到处宣扬和传播教门,所孜孜以求的根本目的本来也就在于——伊斯兰光芒四射,使得人人都能摆脱迷茫,处处能够接受信仰,走上正道。无庸赘述,《古兰经》首章便开宗明义地讲了,安拉是全世界的主,是大仁大慈、养育宇宙万类的主。安拉明言:“这古兰不是别的,它是对全世界的教诲。”(68:52)这还不明确吗?!真主指引给我们的道路,始终是对世间所有人畅通的,门户也是敞开的,并没有任何区分和挑选,也没有多么高的门槛。只要愿意和能够走向正道,必定是受真主喜悦的。既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和权力拒绝他人呢!我们应当所做的是积极地帮助接近教门的人,和善地引领他们,而不是回绝甚至粗鲁地对待人家。否则,便是违背了教门宗旨和主的意愿。
从所有宗教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来说,其一开始的传播,肯定无疑 首先只能是针对不信教的教外人的。社会政党的建立及其思想的灌输也是这样。伊斯兰教也不例外。稍有历史常识,能够理性思考的人十分清楚,中国穆斯林,特别是回族的来源兴起,更是如此。说实在的,我们原本都是“教外人”,不客气地说,我们的前身几乎都是“卡菲尔”。试想,假如当初圣人先贤也把我们看作十恶不赦的异类,把我们拒之门外,那就根本没有今天的中国穆斯林,也产生不了广大的穆斯林世界。我们可能还在黑暗之中徘徊,见不到光明。如果连这点也认识不到,狭隘偏激,就真是愚不可及了。非常明确,我们教门中人,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阻止任何人进入教门。
二、敞开教门是利人利己和有益于教门之事
敞开教门、对外开放的实质目的就是要对外宣传和弘扬教门,扩大影响和壮大群体。是向外界展现伊斯兰的光辉思想,宣扬伊斯兰的文化理念,也是向人们显示穆斯林优秀的品质和风格,接纳更多的信教者,因而无疑具有相当的益处和非凡的意义。就拿清真寺来说,清真寺是穆斯林最圣洁清静的地方,也是教门最显著的窗口。清真寺是要保持庄严肃穆,但不应该给人感觉到的是“冷面、冷语、冷心肠”。在这里,我们不仅要讲教门,还得要注意讲文明,讲礼貌。要让外人透过窗口看到的是优秀灿烂的伊斯兰文化和光荣的民族传统。一些不文明、甚至是些丑陋不堪的东西,是对清真寺的严重玷污和损害。我们要有气魄和胆识敞开门户,欢迎教外人士来接近我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礼仪之道,更是难得的机遇。教外人常常觉得寺里很神秘,很好奇。一般的也不敢轻易涉足,而有的我们请也请不来。社会上很多人对伊斯兰不是讳莫如深,就是误解重重。既然能来或是想了解我们,我们求之不得,就应该满腔热情地对待人家,并且主动介绍我们的信仰哲学、文化理念、历史渊源以及民族传统等等,和善耐心地解释提出的问题,使其明白知晓一些伊斯兰思想及风格的真正含义和教门的许多优越之处,从而自然地扩大我们的影响,提高我们的声誉,同时也消除外界的许多误解。倘若通过我们的说明宣传和他们的耳濡目染,使得来者多多少少有些感悟,能够感化他们的心灵,这岂不是利人利己,功德无量,非常有益于教门的莫大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再说,教外人来寺里又不是图谋不轨搞破坏来的,不会有损教门,我们何必紧张兮兮的。他们没有敌意,我们不应敌视。何况,能来者一般都有一定的思想,其中不乏有德有识之士,很值得我们与之交流学习。“山外有山,人上有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两千多年前,秦国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里有句名言:“泰山不让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千百年来,哲人贤士都在向人们阐明和谆谆告诫这一至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作为穆斯林则更应虚心学习,谦虚谨慎。因为我们的至圣早就响亮地倡导穆民弟子:“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显然,当时的中国可能还都是些教外之人。足见,我们的圣人是多么的伟大!眼光是多么的深远!胸怀是多么的宽阔!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穆斯林应该不是小肚鸡肠,没有博爱心怀的人。我们决不能再干不明不智,愚陋无知,拒人于门外,伤人自尊的蠢事了。否则,只会更多地引起别人对教门的误解,甚至反感,最终受损失的还是我们自身。
当然,敞开教门绝非狭义地指打开清真寺的大门,而是要有勇气打开整个教门之门。实际上就是要穆斯林兄弟宽阔胸怀,敞开心扉,解放思想。不仅是开放清真寺,完全可以让外人看到我们所有的宗教活动场所,诸如洗礼、庆典、丧葬等等。其实想想我们也根本没有什么需要遮掩的地方,绝对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隐秘或是见不得人的东西,相反,我们有着许多光辉灿烂之处可以展示出来,让人们学习和领悟。我们很有必要积极主动地与教外人士多沟通,尽量地向人家解释清楚教门上的问题,消除误解和谬误,使别人真正理解我们的风俗习惯,使伊斯兰理念能正确地在社会传播。很多的教外人对穆斯林的丧葬处理就极为赞赏。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宗教民族的丧葬仪式,能像穆斯林葬礼这样简朴纯真。也不仅只有这一点,譬如穆斯林喜好清洁,洗浴斋拜,饮食清真等很多风俗习惯,可以自豪地讲,这些早都领先于世界文明。西安清真大寺树立的《创建清真寺碑记》上镌刻着这样掷地有声的真切语句:我们圣教“知天地化生之理,通幽明死生之说。如沐浴以洁身,如寡欲以养心,如斋戒以忍性,如去恶迁善而为修己之要,至诚不欺为感悟之本。婚姻则为之相助,死丧则为之相送。以至大而纲常伦理,小而起居食息之类,罔不有道,罔不立教,罔不畏天也。”这是我们教门完全真实的写照!足以振聋发聩!我们何必要弄得神神秘秘,遮遮掩掩的!我们应该以在教为乐,应当以宣扬教门为荣。我们穆斯林能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让人赞叹、回味无穷的民族特色饮食品种,我们更要向世人展示和传播教门的人生真谛!
另外一个尖锐矛盾就是回汉之间的通婚问题。这一问题可谓根深蒂固,尤其是一些老穆斯林对此深恶痛绝,认为是大逆不道。一旦嫁娶教外人,几乎闹得不是婚礼,而是“穆斯林的葬礼”。似乎这样子,才能守住教门,成就信仰。倘若真是如此,倒也罢了。其实,在这方面他们并不一定真正是为教门考虑,恐怕更多的还是出于莫名其妙的传统观念和顾及自己的颜面。要是真为教门着想,与教外人结交成婚,则高兴还来不及呢。因为,如果通过联姻,我们能接纳新的信教者,心心相印,志同道合,那我们只有庆幸和欢欣,怎么会懊恼,甚至极力干涉反对呢?问题的根本完全在于我们所生养、教育的子女,他们个人的信仰究竟怎样,是否坚定,甚至有无。显然,如果我们自身对教门具有浓厚的意识,信仰坚定不移,牢不可破,别人是丝毫也动摇不了的;而且还会感化引导对方和我们身心归一,两全其美。否则,要是我们自己心中根本就没有信仰思想,或者仅是因为出身于穆斯林家庭,顶多只是有如某些人忌口一般不吃大肉的习惯,那找不找教外人,他们怎样过活,担心和阻止这些有何真正意义?为此伤心动怒而讲体统又有什么意思和价值?说到底,阻止与教外人通婚的思想行为,还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开明,思想愚钝。自然,极力反对和看不起与教外人通婚的人,他们根本就不曾想,假如没有穆斯林先祖与教外人的通婚,我们这些人从何而来?!这还用多说,还需要论证吗?!
三、增强博爱之心和弘扬教门的思想意识
伊斯兰思想博大精深,一言以蔽之,无非就是劝人向善,戒人为恶。目的即在于引导人们接近真理,走上正道。我们的教门本应是要广为人知,弘扬传播的伟大信仰。长久以来形成的一些封闭思想意识,绝对不是我们有任何的种族或民族主义倾向。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很多穆斯林思想上有些封闭排外,想必主要还是因为伊斯兰教在中国历史上的苦难遭遇造成的。人们忘不了,在清朝,以至于在宗教改革和“文革”时期,由于民族纷争和政府的压制打击、错误对待,中国穆斯林饱经忧患,甚至是几度浩劫,使得他们身心上遭受了极大的创伤和痛苦。加之,毕竟是少数民族,民族信仰和风俗习惯与人不同,生活当中时而难免会有些不懂得尊重别人、素质水平低下的教外人歧视、侮辱我们,伤害了民族感情。因而,种种因素,使得中国穆斯林对异教徒和其他教外人普遍形成了一种不信任感,甚至有些仇视心理,戒心重重。痛苦的遭遇,也沉重打击消蚀了穆斯林原有的博爱心肠,对传教活动不能不有所顾虑。另一主要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我们自身的传教意识向来十分薄弱,妄自尊大,缺乏足够的博爱之心。因为不同派别观念的穆斯林之间时常也很不融洽,自以为是,对立情绪极为严重。这一点后面再说。不管怎样,时代在前进,历史毕竟已经成为过去,受了打击磨难也不能一蹶不振。关键是,我们不能有自高自大、偏激狭隘的心理,更不能失去爱心,鼠目寸光,永久地仇视或敌视他人。本来“团结友爱,乐善好施 ”一直就是我们穆斯林的优良品行。伊斯兰本身讲的便是顺从,爱好的就是和平,我们最讲和谐。我们的愤怒是针对那些丧尽天良,为非作歹,蔑视天理,污辱人格,永远与正义为敌的邪恶之徒的。他们是全社会的残渣余孽,是全人类的敌人。人人应当愤恨之,天下共讨之!而对于正人君子,善良之辈,不论是教内教外的,我们一律都应以博爱之心、友善之心对待他们,尤其是对一些穷苦之人更要多一些关爱和帮助。对一些有错误缺点的人,也应该积极引导,尽到责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爱他人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是谁,信仰如何,做人首先都应心存善良,积善行德,做一个有爱心的好人。一个穆斯林真正有了博爱之心,能够处处注意善待他人,自然也就不会排斥教外人,更不会对别人恶语相加了。毕竟我们不是格格不入,通过劝导和感悟,他们明天可能就会成为我们的教胞。
在爱心的基础上,我们应当有浓厚的传教意识,积极引导人们一心向善,接近真理,走上正道。这才是真正的博爱和友好。向人们传达教门,不仅是爱心的体现,更是每一个正常穆斯林的责任和义务。讲了不听,是他的责任;知道不讲,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不仅要教育好家人自己人,也要尽力帮助教外之人,而且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帮助引导。在国家宗教政策有所缓和的大好机遇下,二十多年来,我们教门并没有大的进步和发展,没有生机勃勃的新鲜血液,相反的是一些教门中人,尤其是年轻后代的疏离和堕落。这是教门的大不幸,也是我们有教门人的责任和悲哀。我们要尽心尽力使教门代代相传,同时也要博爱众生,积极争取教门向外拓展,努力使得教门不断兴旺发达。“众人拾柴火焰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主襄助,我们也必能如此。
四、必须努力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
宣扬教门,首先得要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以己昏昏,何以使人昭昭?”要使别人心悦诚服,我们自身素质如何,至关重要。每一个穆民既是信教者,也是传教者。平时不该发生的一切,思想狭隘落后,不明事理,甚至傲气蛮横,动辄怒不可遏,暴跳如雷等等丑陋现象,从根本上说都是由于素养太差,愚昧无知形成的。说实话,我们穆斯林的整体素质的的确确亟待提高。相信很多人都会有此同感。对此,穆斯林兄弟一定要引起足够的注意。因为,这并非个人小事,而是直接影响着穆斯林的形象和民族的声誉。有时还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素质的提高,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涵养;一是知识水平。两个方面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而且得刻苦努力才行。不过,年龄和基础都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态度、决心和毅力。这方面我们只要肯下功夫、多动脑子,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多看、多听、多问,求主赐悯,一定会有收益的。提高个人修养,是品行的升华。除了认真学习领会教门的训导以外,建议可多学习吸取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特别是儒道两家思想所注重的个人修养及其教诲,这对我们也是大有裨益和作用的。知识方面,这里主要指的是教门知识。作为穆斯林一员,不管是否接受过国家的正规教育,不管文化程度高低,必须要学习掌握一定的教门知识,我们决不能成为“教盲”,让人耻笑。就是没人说你,如果连教门基本的知识和要求都不明白,对自己所标榜的民族是怎么回事都不清楚,甚至干着违背教门的事情,一点信仰理念都没有,就不配是真正合格的穆斯林。如果还当自己是教门中人,对人声称自己是穆斯林,对自己乃至对整个穆斯林都是耻辱,简直是一种悲哀。一个人是不能忘记根本的。忘本就意味着背叛。所有的穆斯林都应该做个真真正正的穆斯林。否则,不学习不领会,不掌握教门知识,不遵行教门,便是自绝于教门之外,自身难保。作为穆斯林,必须要切实提高自身素质,而且力所能及地教育和引导别人。
对于寺里和其他场所的教职人员来说,不言而喻,这两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须了。所有教职人员必须自觉地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努力做德才兼备,并且是能够真正掌握教门知识、教义真谛的传教人。不可否认,由来已久,我们对教门在很多方面的认识和讲解是五花八门,甚至还有些让人不可思议的奇谈怪论。很多荒唐的无稽之谈,既是对教门的亵渎和糟践,也在教门内外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毒害极大。而且这样一代一代,以讹传讹,大多就是由具有一定教门知识能力的人所言所传的。他们也许不是有意而为,但说到底,还是由于自身对教义经典的学习研究不够,“学而不思则罔”,从而导致了认识上的荒谬错误。因而,作为教门的引导者,自己的干系和肩上的责任无比重大,必须要认认真真地深入学习,踏踏实实地刻苦钻研。应当博学多识,善于思考,特别是要能与时俱进,结合当今的科学知识和社会发展情况,增强理性思辨和分析能力,切切实实地掌握伊斯兰教的精神实质和教义真谛,正确地教育和引导人们,使得伊斯兰思想理念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深入人心,发扬光大。而且试想,一旦教门敞开,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言传身教,使人心悦诚服?假如连自己都不明不白,不求甚解,甚至荒诞不经,不要说不能以理服人,还会起反作用。
学习知识,对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提高素质,对每个人都是必要的。这是教门的需求,是时代的要求。可喜的是,古往今来,穆斯林中不乏仁人贤士和真正有“尔林”的阿訇,他们有着高尚的修养情操和广博的才华学识,境界非凡,使人景仰。而且近年来,一些教门中人抓住机遇,远见卓识,顽强奋斗,通过许多人的艰苦努力和穆斯林儿女的勤奋好学,在中华穆斯林中涌现了很多的新型经学两通的杰出人才。他们不光在传统的清真寺行教传教,而且著书立说,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各种手段,向更为广大的社会场所和各界人士,传播着伊斯兰光辉思想。他们的聪明才智令人称奇;他们的奋斗精神感人肺腑。他们堪称穆斯林的精英和楷模。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这是中国穆斯林的希望所在!一个没有文化和理性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是要被时代抛弃的。文化落后不是中国穆斯林甩不掉的帽子,粗鲁偏激也绝非穆斯林的固有性情。我们的面貌需要改变,也正在改变。只要我们能够认识自己的不足,只要我们刻苦努力加强学习和不断提高,不仅我们自身焕然一新,而且我们的教门事业一定会更加兴旺昌盛。
五、穆斯林皆兄弟,教外人是朋友
对外热情,对内也要真正地亲如一家。特别是对外来的以及教门观念不同的穆民兄弟,更应体贴关爱,加强团结。穆圣教导:穆斯林皆兄弟。穆斯林的团结友爱精神向来为教外人所称道。但是,盛名之下,其实也不完全如此。个别地方,自立门户,对其他穆斯林也并非亲如兄弟,甚至会闹得像仇敌一般。非常遗憾,由于历史原因和个人水平问题,一些穆斯林在教门的认识和观念上有所不同,长久以来也很难统一。人人都有思想,对个别问题看法不一,理解不同,本来这也是正常现象。而且仔细想来,中国穆斯林所有的分歧都是些无关大碍的细节问题,诸如争论不休的礼拜的姿势、念词的发音、斋戒的时间以及站殡礼脱不脱鞋子,等等等等,尽是些既上不了台面又极为幼稚可笑的事情。人们在信仰上其实并没有什么截然不同,再说都是自家兄弟,理应不该因此而闹得不可开交,如火如荼。我们应当顾全大局,不拘小节,可以求同存异,择善而从,在真主的大旗下逐步统一。人心齐,泰山移。堂堂一个教门,绝不该因为这些鸡毛蒜皮而相互对立,互相敌视。而令人痛心、不可思议的是,一些人为了显得“有教门”,固执己见,抓芝麻漏西瓜,这方面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屡见不鲜,甚而有的还相当激烈,犹如“圣战”。为此类问题纠缠不休,锱铢必较,怒不可遏,以至于大打出手、老死不相往来,纯粹是知识欠缺,愚陋混沌;完全是素质低劣,境界不高。可以说,就是因为我们妄自尊大,思想狭隘,胸襟窄小,心中缺少爱心。对自家兄弟都是这样,何况对于其他人?!这里且不论各家长短,观念是非上谁对谁错。每个人,首先应当警醒和不能忘记的是《古兰经》对我们明确的教导:“你们当全体紧抓真主的绳索,不要自己分裂。”(3:103)我们都应该始终铭记至圣“穆斯林皆兄弟”的谆谆教诲。决不能自以为是,狭隘自私,偏激偏颇,要有宽阔的胸怀,博爱之心,兄弟之情。“有德容乃大”。孔子告诫人们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非常适合我们某些人。这样不讲情义,坚决地争来斗去,只会是两败俱伤,亲者痛,仇者快,让外人见笑轻视。而且,我们这样勇敢地自相争斗,也是真主和圣人所不愿、所谴怒的。
不论天南海北,穆斯林走到哪,清真寺就是自己的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穆民都是自己的亲人。一句“赛俩木”,使我们亲切无比,亲密无间。遇到外地来的穆斯林,我们自当主动热情一些,使他们宾至如归,感到穆斯林大家庭的温暖。绝不可冷冰冰,甚至歧视外来的穆斯林兄弟。歧视别人等于歧视自己,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作为有教门有知识的穆斯林,也应该懂得待人处世之道。我们对内是兄弟,不可歧视;对外是朋友,不能敌视。对于任何人都不能轻视或傲视。我们与教外人起码是“隔教不隔礼”。穆斯林人要时时处处发扬“团结友爱,乐善好施”的优良品德。仁者爱人,我们穆斯林更爱人类,更爱和平。我们期望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不能落伍。敞开你的胸怀,打开紧闭的大门,解放我们的思想,破除愚陋无知和固步自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一切为了教门的流传光大,一切为了伊斯兰事业的蓬勃发展!求主佑助我们走上正确的道路,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