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确属真主所有,我们必定回归于他。(《古兰经》2:156)
人生最后的结果就是死亡,故而,有生就有死。人的生死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飘然而来,再飘然而去,而是受命而来,复命而去,即生死不由己。死亡是从“顿亚”(今世)到“阿赫莱台”(后世)的必然过渡,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真主说:“人人都要尝受死亡的滋味。”(《古兰经》3:185)作为一个穆斯林,应当坦然对待死亡。那末,当一个人生命垂危,即将归主之时,他的亲朋好友应当为他做些什么?当他复命归真以后,我们又应当为他做些什么呢?为了避免大家在处理这方面事情时出现有悖教门、有损“伊玛尼”(信仰)、有伤亡人的现象,我们根据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给大家以正面的宣传,旨在提高大家在这方面的知识,以免误入歧途,与己、与亡人造成伤害。
1、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应做些什么?
当病人临近“无常”之际,其家人及亲友应克制自己的悲痛心情,保持室内安静,在其清醒之时,应提醒其是否还留“口唤”——遗嘱,以便事后为其办理,来了却其心愿,卸掉其负担。
2、为什么要为弥留之际的病人提念“清真言”?怎样念?
因为“清真言”是“伊玛尼”(信仰)的总纲,它阐述了穆斯林的信仰基础,作为一个穆斯林必须时刻诵念,以表白自己的坚定信仰,也是穆斯林“无常”后能进入乐园的保障。我们的贵圣人穆罕默德说:“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诵念‘清真言’了,谁必定进入乐园。”又说:“你们应在难以开口诵念之前,多多诵念‘清真言’,并应为你们中的临终者提念此言。”因此,在病人弥留之际,家人应在其身边轻声提念“清真言”。
“清真言”的念词是:俩一俩亥,印兰拉乎,穆罕默德,来苏论拉席。讲义是: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3、什么是“讨白”?在病人弥留之际,为什么要请阿訇做“讨白”?
“讨白”是阿拉伯语的译音,意思是忏悔,伊斯兰教法中规定的“讨白”有:普通的“讨白”、特殊的“讨白”、临终的“讨白”三种。
……
临终的“讨白”就是病危者在“无常”之前向真主作最后的一次悔罪仪式。穆圣说:“真主准受他的仆人真心诚意的‘讨白’,只要其尚未咽气。”病人若有能力,自己做“讨白”为最佳。否则,请阿訇为其诵念“讨白”词,替病人向真主祈祷,祈求赦免其一生的罪过。
4、病人“无常”后,家人应做些什么?
病人“无常”后,如果在家中发送,应将停放“麦依太”(亡人)的房子进行必要的清理,遮镜避像。因为人“无常”后,天使将莅临和其做伴。天使的到来能驱逐邪魔,可使屋内增辉,充盈吉庆。但天使不进入有画像、塑像的房子。
5、人“无常”后,为什么要请阿訇来盖“蒙脸布”?
盖“蒙脸布”是我们济南地区的一种风俗,可以理解为通知阿訇的一种方式。在盖“蒙脸布”之前,家人及亲友应协助阿訇(或师娘)为亡人脱去衣服,抹合双眼,抚闭口唇,紧托下颌,盖上白布单。然后,将“麦依太”移于“水托”之上,理顺四肢,使其仰卧,头北脚南,面容稍向右侧,然后,同阿訇共同接“杜阿宜”。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亡人亲属此时要给亡人穿新衣、新鞋,认为亡人在活着的时候不容易,死后穿一下新衣来弥补亏心,从教门的角度上讲这是不允许的,故当戒之。
6、在亡人跟前捶胸顿足、号啕大哭是否使得?
作为一个纯洁的穆斯林,因为对教门有认识,视死亡为人生过渡的必然规律,所以,尽管悲伤,但从不嚎天哭地。我们有些回族妇女认为嚎哭是孝顺的一种表现,越在人多的时候,越是声嘶力竭的大哭,孰不知,自己虽精疲力竭,对亡人却有百害而无一益,是教法所不容的。穆圣说:被嚎哭的亡人,在后世将以此而受到惩罚。
7、子女穿大孝是否合乎教规?
穿大孝是汉俗。回族穆斯林由于长期生活在汉族地区,难免会受到汉俗的影响,误认为穿大孝就是孝敬亡故的亲人,把一匹匹的白布撕成一块块、一条条围系身上,同农村的汉民发丧没有什么两样,不仅造成财力上的浪费,也是不符合教规要求的。伊斯兰教在丧葬方面主张文明治丧,素服低泣。
8、子女给人下跪磕头是否合乎教法?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人认为,亡人的子女下跪磕头是向前来帮忙的人致谢的一种方式,是理所当然。其实,这是严重违反教规、教义的。伊斯兰教规定,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接受别人的下跪磕头;任何人也没有义务向别人下跪磕头,人类只有义务向万能的真主下跪叩头。
在迎送阿訇及亲朋时,道一声穆斯林最贵重的问候语:“安赛俩木阿来库木”就足矣。
9、料理亡人是怎么回事?
料理亡人,就是用清洁的水加上天然皂角,对亡人进行全面的清洗,然后用“凯凡”包之。按教法规定,料理亡人者,以亡人的至亲或挚友为最佳,其次是阿訇或乡老。现在,通常是请清真寺专司此职的阿訇(或师娘)来洗理亡人。
10、“凯凡”是什么?
“凯凡”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包裹“麦依太”之布。其用量是三丈六尺白布,包括大卧单、小卧单和“匹拉罕”,另外女性再加“遮胸布”和“盖头”,这一切都是教法规定的,必须的。
11、包裹亡人时,为何还要用香面子?
用香面子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麦依太”不受坟坑内恶虫的叮咬,是爱护亡人尸体的一种措施。
12、坟坑内设置“幔篷”好不好?
在坟坑内设置“幔篷”,这是中国内地回族穆斯林的一种习俗,教法并无此项规定,因它对坟坑之中的亡人无有任何益处。故此,不设为佳。
13、站“者那则”是怎么回事?
“者那则”是阿拉伯语的译音,意为殡礼,是活着的人替亡人向真主举行的一种拜功的祈祷仪式,是属于主命。因为这一仪式是站着举行,故此,叫站“者那则”。站“者那则”的人应有大、小净,伊玛目(教长)面对亡人向西站立,众人立其后随之。人越多,亡人所得的回赐就越多。
14、亡人的子女、至亲为何要做大净?怎样做?
亡人归真后,子女、至亲要在其身边守候、默祷,为其求恕饶,如果没有大净,真主是不予允诺其祈求的。因此,子女、至亲应在自己家里或到清真寺里进行沐浴,即做大净。做大净时,应先“举意”,即因为什么事情而做,然后用流动的水漱口、呛鼻各三次,再洗全身,洗时,先上后下,先右后左。
15、“传经”是怎么回事?
“传经”就是亡人的子女、至亲为其纳赎金的一种方式。伊斯兰教规定,当一个人归真后,他生前所欠缺的斋功、拜功以及未实践的诺言,其家人都要以物质、金钱的形式纳赎金,向外施舍,救济穷人。旨在向善祛恶,抵掉亡人生前的未尽之责。因为《古兰经》是无价之宝,在赎金交接仪式上,用以代之,是变通的一种方式。故此,叫“传经”。
16、传“香炉”是怎么回事?
传“香炉”就是阿訇、乡老拿着香炉围着料理好的亡人进行游转,同时口中诵念赞主、赞圣的语句。藉此,为亡人向真主求恕饶。
17、点芭兰香是怎么回事?在坟上诵经是否还要点芭兰香?
点芭兰香是为驱除室内异味之用,属于卫生用品并无特殊的教门意义,由于受汉族及佛教影响,把点香、诵经混为一体,认为诵经必须要点香,以至于把点香根数的奇、偶、多、少加以定制,使点香变得神秘化,这一切都是不符合伊斯兰教教义的。坟墓地处野外,空气清新,故在坟地诵经无需点香。
18、在亡人身边守候的子女、至亲可否吸烟、饮酒?
吸烟、饮酒是教法所不容的,任何一个虔诚的穆斯林都应戒烟禁酒。在亡人身边吸烟及酒后守候,都是对亡人的不敬。尽管有的亡人生前吸烟饮酒成性,但其归真后,有天仙为其做伴,接受赏罚,我们活着的人不应再人为地给他增加罪恶。
19、做“油香”是怎么回事?
“油香”是我们回族穆斯林在红白喜事中常用的一种贵重的纪念食品,它源于阿拉伯,但在中国非常盛行。在从前,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高,油香做得少,显得很稀罕。常常把它作为一种礼尚往来和链续亲情和友情的媒介。但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回族家庭做“油香”的次数和量数都不断增加,使得“油香”越做越大,越做越多,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更有甚者,垃圾台、泔水桶中时常见到“油香”的踪影,成了对这种贵重食品的亵渎。因此,我们建议做“油香”应适可而止,不要造成浪费。
20、哭天堂门是怎么回事?
穆斯林归真后,家人都希望其获得真主的慈悯,升入天堂。故而,回族民间就有在“邦达”(晨礼)哭泣的习惯,一直延至到七日或四十日,以此来感应真主为亡人开启天堂之门,但事实却事与愿违。大家知道,“顿亚”(今世)是“阿赫来太”(后世)的栽种之地,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信仰虔诚,乐善好施,扶危济贫,在他死后,真主必以好的结果来回报他,使他升入天堂。反之,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作恶多端,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他死后,真主必以恶果来报之。试想,这样的人即使其后人把嗓子哭哑,把身体累坏,天堂也没有他的位份。因此,天堂门不是哭来的,而是自己好的德行换来的,希望大家切记。不要这样做。
21、回族助丧是怎么回事?
回族教胞无常后,其亲朋好友前去丧主家进行吊慰,并送钱、哭饭、布帐等以助丧葬费用,忌送花圈。在丧主家帮忙的人,不吃丧家饭,以免让不幸的家庭再为之破费,这是我们回族穆斯林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的助丧传统,应大力弘扬。时下,有个别的帮忙者,视丧家的悲伤心情于不顾,摆酒设宴,大吃二喝,这是不符合我们回族良好的助丧传统的,应避免。
22、为什么要提倡速葬?
我们穆斯林认为,人是从土中受造,死后还要归还泥土。人归真后,最忌讳的就是搁置不埋。因此,就有了“亡人盼土如盼金”一说。按照教法规定,穆斯林早上归真,下午就埋葬;下午归真,第二天早上埋葬。穆斯林的丧葬原则是“入土为安”,我们的贵圣人穆罕默德告诫说:“如果你们体恤亡人,就将其快速埋葬,这是对亡人最好的。”因此,我们穆斯林提倡速葬,规定搁置时间最多不能超过三天。否则,就是对亡人行亏害。
23、在坟上点灯、守墓是否符合教规?
点灯、守坟这是典型的汉俗。时下,有部分农村回族穆斯林在家人归真入葬后,也到坟上点灯、守坟,这是不符合教义、教规的。大家应戒之。
各位回族多斯谛们:“无常”是人生的最后归宿,它标志着短暂的现世生活宣告结束,永恒的后世生活业已开始,这是真主的前定,是任何人都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真主说:“当他们的大限来临的时候,他们不能拖延一时,他们亦不能提前一时。”(《古兰经》10:49)真主之所以不把死亡的时间告诉人们,就是要让人们时刻提防死亡的到来,以便毫不懈怠地做一些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善事。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愿安拉福安之)告诫我们说:“你们应当努力工作,犹如明天将要死亡;你们亦应当努力工作,犹如永生不死。”多斯梯们:遵经守训、革除不符合教义教规的陋俗缛节,正本清源。既利国福民又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让我们携手共进,做一名真正的爱国爱教的穆斯林。
24、穆斯林纪念亡人时为何要请阿訇走坟或开经?
生活中,许多穆斯林会在自己亲人的周年或忌日请阿訇开经、走坟,这是穆斯林纪念亡人的一种功修,是属于伊斯兰的善功范畴之一。因为阿訇念诵的是尊贵的《古兰经》。《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诵《古兰经》是真主喜爱的功课之一。阿訇举意把念诵《古兰经》的回赐送给亡人,祈求真主接受这些善功,希望真主宽恕、慈悯亡人。
走坟是探望坟墓,也称“游坟”。走坟没有时间的规定,什么时候都可以,主麻日礼完聚礼拜后最好。其意义有三:一是对已故亲人的悼念;二是为亡者求主恕饶;三是通过为亡人走坟警惕死亡、参悟人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现在,一些人在走坟的过程中向坟墓下跪叩首、接吻坟墓、装饰坟墓,殊不知,这些做法都违背了伊斯兰教义,对自己、对亡人没有什么益处。作为一个穆斯林,应当从思想上、行动上将穆斯林的游坟与外教人的扫墓严格地区别开来,要明白走坟不是祭先人,拜祖宗,更不是求助先人保佑。
注意:请阿訇问题是一种教门问题而不是世俗交往问题,拿乜帖是一种善功。给阿訇乜帖是支持他宣传宗教,替圣传道,推动和发扬伊斯兰教。如果他是这样的阿訇你的乜帖才能落实,才能得到真主慈悯和宽恕。如果你把乜帖给了不是这样的,便适得其反,因为给阿訇乜帖的目的是为了支持教门,但有的阿訇口头上是为教门,而实际上是为了个人。这样的人他能真正为教门吗?能替圣传道吗?你的乜帖能落到实处吗?所以说乜帖是一种善功而不是一种世俗交往,故当慎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