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一场暴雨,让江西万年县古老的“神农宫”露出了神秘的一角,为了揭开这个地下洞穴的神秘面纱,11月2日,中英洞穴科考专家们首次联合来赣进行科考探险。
·专家们在洞里的每一天,都被洞内密集、丰富,堪称岩溶博物馆的钟乳奇观和洞中飞瀑,以及洞中栖息的特殊物种“洞蜘蛛”、“透明鱼”等景物所折服。
·记者先后发现了奇怪的青蛙、贝壳、洞蜘蛛和罕见的盲鱼等洞穴内稀有的动物。
“神农宫”到底有多长?出口又在何方?洞蜘蛛为何能建造水晶般的“帘幕”?洞穴生物生存的生物链到底如何?洞内的深处到底还有哪些更加奇特的钟乳石和洞穴生物?
炸出的“神农宫”
居住在江西万年县高山盆地的一百多户盘岭村民,祖祖辈辈只知道,他们村子的生活用水都流进了村前悬崖下神秘的石缝中去,因此称其为“消水岩”。
1998年初夏的一场大暴雨,山洪冲下的树枝堵住了“消水岩”的进水口,很多村民家的农田和房屋都被淹。为此,村民们请来爆破手炸开了石缝,一个黑幽幽的洞口显露了出来……
几个胆大的村民点燃火把,试探着从洞口爬了进去……进洞之后,眼前的景观让他们一下子惊呆了,洁白如玉的钟乳石千姿百态……看到眼前神奇的“宫殿”,村民随后敬香祭拜,并尊称此洞为“神农宫”。
地下长河
初探神洞未果
江西万年县的主要领导得知这一消息后,精心组织了身强体壮的干部,并亲自带队前往“神农宫”。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参加探险的队员们背上干粮、氧气和枪支,向着神奇美丽的“神农宫”洞穴深处走去……
队员们进入洞穴深处之后,历尽了艰险--沿途洁白如玉的钟乳石中,不时冒出粗壮的毒蛇和浓密的蝙蝠群,还有很多从来没有看过的生物……走了近十个小时后,在无法预知前方还有多远和安全保障的情况下,队员们只好忍痛结束探险行动。
但每一个队员都深深地知道,“神农宫”将有着无可估量的科考探险价值。
万年盘岭发现了神奇的“神农宫”!消息一经传开,立即在国内探险界引起了轰动。从此,引来了全国各地众多探险爱好者的光顾,但均无功而返。
2005年初,为了揭开“神农宫”面纱,更好地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当地政府领导向有关部门汇报了详细的探秘计划,并请来了最权威的洞穴研究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研究所专家。
一个月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研究所由陈伟海研究员带队,组织了最强的科考队伍,带着最先进的设备进驻盘岭“神农宫”。专家们在洞里的每一天,都被洞内密集、丰富,堪称岩溶博物馆的钟乳奇观和洞中飞瀑,以及洞中栖息的特殊物种“洞蜘蛛”、“透明鱼”等景物所折服。
曲径通幽
中英专家再探“神洞”
“神农宫”到底有多长?出口又在何方?洞蜘蛛为何能建造水晶般的“帘幕”?洞穴生物生存的生物链到底如何?洞内的深处到底还有哪些更加奇特的钟乳石和洞穴生物?一个多月艰辛的科考探险,使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研究所专家们期待破解更多的谜团。
中国专家们在万年“神农宫”内罕见的发现,引起英国职业洞穴探测专家们的极为浓厚兴趣。两国专家们最终决定,组成中英联合科考团,于今年11月2日一同赴赣,探秘“神农宫”。
神农宫
洞穴生物令人惊叹
10月23日,在当地有关人士的带领下,记者沿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专家们前期探险的路线,用镜头记录了洞穴里令人惊叹的奇遇。记者并先后发现了奇怪的青蛙、贝壳、洞蜘蛛和罕见的盲鱼等洞穴内稀有的动物。直到走进洞内4公里左右,由于装备的原因,再也无法安全通过一个深潭时,记者才带着与前期探险家们同样美丽的遗憾踏上归程。
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11月2日中英洞穴科考专家们的首次联合科考探险必将取得重大进展,“神农宫”的神秘面纱终会被揭开……
神农宫
洞穴生物令人惊叹
10月23日,在当地有关人士的带领下,记者沿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专家们前期探险的路线,用镜头记录了洞穴里令人惊叹的奇遇。记者并先后发现了奇怪的青蛙、贝壳、洞蜘蛛和罕见的盲鱼等洞穴内稀有的动物。直到走进洞内4公里左右,由于装备的原因,再也无法安全通过一个深潭时,记者才带着与前期探险家们同样美丽的遗憾踏上归程。
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11月2日中英洞穴科考专家们的首次联合科考探险必将取得重大进展,“神农宫”的神秘面纱终会被揭开……
我国洞穴资源及分布状况
中国裸露于地表的岩溶面积有91万平方公里,沉积总厚度在一万米以上。分布面积广大的碳酸盐岩,加上适宜的多种多样的气候条件,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岩溶洞穴资源最为丰富、面积最大的国家,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浙江等地都发现有大量的岩溶洞穴。
数以十万计的岩溶洞穴分布在我国广大的国土范围内,北自黑龙江的伊春,南到海南岛的三亚市,西起西藏狮泉河,东到通化、杭州。
截至目前,中国实测长度超过3000米的洞穴有108个;目前已知的最大的洞穴系统是贵州绥阳双河洞洞穴系统,已探测到总长达70.5公里。长洞穴、大洞穴最为发育的地区为南方湿润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区, 最为集中的发育在黔、桂、滇和四川、湘西、鄂西和粤北等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皖、赣、苏、浙、闽、海南、台湾诸省,碳酸盐岩呈岛状或条状零星分布,气候条件有利,洞穴亦较早发育,但其规模和发育密度远逊于西南地区。
过去认为岩溶洞穴不发育的北方地区,近年来也不断有洞穴被发现,大部分是地下水位型洞穴,有不少洞穴长度超过千米,如辽宁本溪水洞(长3134米),北京房山县石花洞(长2500米)等。很显然,中国有很长、很深、很大、很壮观的洞穴,深深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洞穴爱好者和洞穴探险者。
洞穴的成因
关于洞穴的成因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是洞穴内次生物理—化学沉积物长期沉积,逐渐积累的结果。它们具有形态多样而完美、类型稀有而珍贵、质地纯粹而白皙的特点。同时,又有硫酸盐类(石膏)和碳酸盐类(文石与方解石)的沉积并存。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岩类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岩层,当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遇到石灰岩时,在石灰岩的裂隙中流动就会发生碳酸化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故而被水带走,久而久之,裂隙被溶蚀成洞穴。
岩溶洞穴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潜水洞阶段、中期的地下水位洞、半充水洞阶段和晚期的完全脱离地下水位的早洞(又称化石洞)阶段。此外,不少适应于洞穴环境的微生物和藻类,也可以在洞穴中沉积各种沉积物,发挥它们特殊的功能。然而,洞穴中较多的生物沉积物是蝙蝠粪层, 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蝙蝠食物残渣成分, 为洞中各种动物提供所需食物, 是洞穴动物重要的食物来源。
洞穴内主要的景观类型有:
1. 鹅管:这是石钟乳的最初形态,属滴石类,在国外称麦杆状钟乳石,它的直径与水滴一样大小。
2. 石盾:这是因为它呈园盘状的盾形板石而得名。它是一种特殊的裂隙性水流形成的。
3. 石笋:是由滴水作用形成的,因其形呈笋状而得名。
4. 石柱:是石钟乳与石笋上下连接起来呈柱形而得名。
5. 斜塔:这是一种歪斜的石笋。这种石笋原本是直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的,因地下河水冲刷土层使台地坍塌,石笋也就倾斜了。
6. 钟乳石吊石柱:它原是一根石柱,竖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后因地下河水把土层冲走,使石柱悬挂在洞顶而成。
7. 石幔:洞壁上的石幔,是沿洞壁裂隙由连续不断的片状流水所形成的幔状沉积物而得名。
8. 石瀑布:是连续不断的片状流水所形成的瀑布状的沉积物而得名。
丰富多彩的洞穴生物
洞穴内除了由共性大,个性小的石钟乳、石柱、石笋等构成似人似兽似物的景观之外,还生活着大量的洞穴生物。它们与洞穴外生物或相同,或相似,或迥然不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洞穴世界,这是洞穴旅游不得不看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洞穴植物主要包括喜湿的高等植物和孢子植物、单细胞生物,如地衣、苔藓等,它们的种子或孢子通过水、风、重力或动物由洞穴外面带入,它们含有叶绿素,仍可进行光合作用,与洞外植物群落没有本质的差别。
洞穴动物在洞穴内占据主要地位,种类和数量都很多,包括无脊椎动物中的涡虫类、腹足类、倍足类、蜘蛛类、伪蝎类、盲蛛类、甲壳类及昆虫纲的弹尾目、鞘翅目和直翅目种类;脊椎动物中的洞穴种类则多为蝙蝠、鱼、蝾螈和青蛙。
根据洞穴动物在洞穴内生活的时间特点,大多数学者把它们分为3类:
(1)客居动物(troglosxenos)指不在洞穴内完成其生命周期,而是利用洞穴作为越冬、避灾的良好场所。如蛾子、蚊子、浣熊等,这些动物往往栖息在洞穴人口的弱光带。
(2)半洞穴动物(troglosphileo)是可生活在洞穴内也可生活在洞穴外的洞穴动物,如蚯蚓、部分甲壳纲的动物等,这些动物的体色没有多大改变。
(3)真洞穴动物(troglosblos)生活在洞穴的黑暗地带,并在洞穴内完成其生命周期,它们的体色透明,眼睛退化。也有的学者把它们分为两类,把前两者称为洞栖动物。
由于洞穴无光、潮湿和比较恒定的气温,使洞穴动物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无眼(盲目)、无色、不能调节体温、生活步调放慢(由于食物缺少造成的),但嗅觉、触觉器官则特别发达。
洞穴生物的保护
洞穴生物和洞外地表生物一样,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而且由于其特殊地位, 应该说对地球化学、生物进化、地质地理学研究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1)洞穴土壤异养微生物可以使坚硬的岩屑和其它有机物转变成可供动物利用的高级营养食物。
(2)洞穴动物如盲鱼、盲虾、盲眼蝾螈、洞穴昆虫等,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物进化的良好材料,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3)洞穴内大多无脊椎动物,对环境污染敏感,可用来作为判断环境质量好坏的有效指标。
(4)洞穴动物化石和古孢粉是研究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洞穴生物无论从科研和生态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且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强。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因此在洞穴的可持续发展与开发中,洞穴生物保护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