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而居的克里雅人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特色旅游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沿河而居的克里雅人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4-12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在新疆于田以南的昆仑山中发源了一条被当地人称为母亲河的克里雅河,这条河由南向北流经于田县,最后,消失在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 
 
这条河在养育生命的同时,也孕育了克里雅流域的文化。

  克里雅河上游的普鲁村

  为了考察克里雅河源头。我们驾车从于田出发,向南沿克里雅河向昆仑山驶去。昆仑山前山地带气候极其干燥,由于受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的影响,干燥的粉尘漂浮在天空覆盖着贫瘠的大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也是一片灰蒙蒙的世界。从于田到普鲁村约100公里路,其中,进入昆仑山后有40公里简易公路是1950年解放军进藏时所铺设的。由于半个多世纪以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扩,大部分路面都被风沙掩埋,在这种极端恶劣的道路上,我们的吉普凭着高底盘和大扭力的优势,压着黄沙中深深的车辙低速地向前行驶,最终,用4个多小时到才达了普鲁村。

  普鲁村现有1030口人,都是清一色的维吾尔人,集中分布在克里雅上游狭长的河谷地带。源于昆仑山的克里雅河谷蕴藏沙黄金,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主要以淘金和放牧为生,因而得名于普鲁—维吾尔语意为“钱”。是在历史上普鲁村是进入西藏的门户,也是多种文化宗教的交汇处。从普鲁村至西藏的邦达错有一条高原秘道,几个世纪以来这条高原秘道曾在军事、商务和民间交往等方面发挥过独特的作用。这条秘道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唐蕃古道,唐朝时期,吐蕃2次入侵西域,并在唐朝中期后统治塔里木盆地百余年,当时走的就是这条通道。克里雅山口以北3公里残存的阿塔木帕夏遗址。公元982年,喀拉汗军队经过近百年的拉锯战最后灭掉了于阗国,由于喀拉汗推行伊斯兰教,信仰佛教的于阗人被迫经普鲁村翻越昆仑山逃入吐蕃。

  但普鲁人的祖先究竟来自何方,为什么舍去水草丰盛的平原地带来到荒芜贫瘠昆仑山中,关于普鲁人的来历有许多种说法:一是说普鲁人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为逃避战火,翻越昆仑山,进入了克里雅河谷;另一种说法是普鲁人原本是克里雅下游的土著民族,由于宗教战争被迫离开了美丽的家园,沿克里雅河逃到了昆仑山中。据现代考古发现,克里雅河的发源地阿什库勒盆地和普鲁村附近有多处距今10000-3300年的石器遗址,说明这一地区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有着悠久的历史。

  正是由于进出普鲁村的交通极为不便,这里的人们几乎很少与外界联系,他们依山傍水过着悠闲安详的生活,在他们身上还能看到古老的宗教和文化的痕迹。

  普鲁在历史上编织氆氇毯而出名,特别受吐蕃人的青睐。今天,这种传统的工艺受市场的影响渐渐地在消失,在普鲁村很少人会编织这种地毯了。在普鲁村每家都有一个小煤窑,只满足自己家庭用煤,男人除了放羊和挖煤外几乎不干任何家务,休闲时大都集中在村委会门前晒太阳和聊天。而女人是普鲁村顶梁柱,地位也是相当显赫,穿戴也很独特,尤其是中、老年妇女,头戴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状似杯盏,直径不足10厘米,维吾尔族语称之为“坦力拜克”。这种小花帽作为当地妇女独特的头饰,闻名于世。帽顶部用彩色绸缎做面,下沿用羊羔皮做成,做工十分讲究,妇女们把帽子用针别在头巾的右侧,近看似帽,远看宛如一朵花,样子十分别致。克里雅河流域的妇女的小花帽作为世界最小的帽子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在重大礼仪场合,还常可以看到身穿“七箭服”的妇女,这套服饰维吾尔语叫“派里间”,是沿袭古代狩猎人穿着的猎装,胸前两侧带尖头的7条天蓝色缀饰,原为猎人的箭袋符号,后来渐渐演绎成衣服上的装饰图案,所以也叫“箭服”。这些奇特的服饰是怎么由来,现在也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是克里雅地区多种宗教文化交织的产物。这种奇特的服饰塑造了于克里雅女人的典雅、高贵和神秘。

  克里雅河下游的达里雅布依

  2000多年前,克里雅河是一条水势很大的河流,它曾经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注入了塔里木河,河流的贯通形成了丝绸之路的中道和南道的通道,这条沙漠通道连接着古代西域的龟兹国和扜弥国。
 
 
 
后来,因为气候的变迁,克里雅河水量日趋减小,最后消逝在沙漠腹地。就在这克里雅河的消逝的地方孕育出了一片被考古探险家称作“世外桃源”绿洲,它就是达里雅布依。在这里有一个很小的维吾尔部落,他们以火相伴,几乎与世隔绝地生活了400多年。直到近代,随着国内外沙漠探险者的涉入,才使这里的情况曝光于国内外。

  达里雅布依的人之所以过着封闭的生活,缘于进入达里雅布的路实在是太难走了。从于田县到达里雅布依有230公里,其中210公里在沙丘和沙山上穿行,全程共有9个平均高度有40-50米的沙山,这让许多最高档的越野车纷纷败下阵来,早年进入达里雅布依全凭骆驼和毛驴车,进出一趟需要1个多月时间,2006年自治区政府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给达里雅布依乡政府送了一辆东风牌沙漠运输车,成为乡里的交通和运送生活物资的唯一工具。

  于田县享有探险之乡的美誉,达里雅布依是于田县的主要探险地。关于达里雅布依和达里雅人传说实在是太多,甚至一些媒体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还炮制出了克里雅野人的故事。处于对神秘的达里雅布依的好奇和向往,2007年春节我们一行12人驾车离开了乌鲁木齐,两天后到达了于田。虽然我们开的也是越野车,但要想翻越高达的沙丘进入达里雅布依,困难和危险是不可预测的,很有可能把车丢弃在沙漠之中。当我们到达于田县宾馆时,一眼就看到了我们预定的沙漠车和达里雅布依乡的王书记。王书记是从部队转业的干部,今年不到40岁,他一直在基层工作,能说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他任达里雅布依乡的书记已有6个年头了。他见了我们第一句话就是:“欢迎你们—达里雅布依第一批游客”。为了我们这次沙漠之行,他给我们做了精心的安排,沙漠车上放了许多食品、蔬菜和矿泉水。

  我们匆忙爬上了沙漠车的大箱,计划天黑前赶到达里雅布依布依乡。沙漠车驶出于田县10多公里乡间公路就中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沙丘。我们的沙漠车沿着隐约可辨的车辙轰鸣着向前行驶,虽说是沙漠车,但在起伏的沙丘上行使,速度慢的像只蜗牛,时速只有10来公里。

  沙漠车在浩瀚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行驶宛如大海中的一条小船,剧烈的颠簸摇晃使一些队员都发生晕车,但这并没有减弱我们的兴致,随着沙漠车的漂泊,似乎透过沙尘的阳光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跳跃,克里雅河蜿蜒如一条玉石带穿梭在红柳和胡杨之间,河两岸婆娑的芦苇,河床上散落的羊群,苇丛中的驼队,都让我们始终处于兴奋之中。

  克里雅河属昆仑山北坡第三大河流,河床宽60-150米,水面宽约20米,河流水情变化大,一般在7-9月的洪水期,才有少量水流到达达里雅布依。
 
 
 
达里雅布依是克里雅河水渗入沙漠后再露出而形成的沙漠中的绿洲长廊,以前地图上把这一地带叫做大河沿,因为,达里雅布依在维吾尔语言中意为大河沿,是于当地人对克里雅河下游两岸的统称。达里雅布依气候极端干旱,年降水量仅17毫米,蒸发量达3500毫米,属典型暖温带极旱荒漠。在这宽阔的砂质泛滥平原区,有众多的河湾、洼地与河滩地,有浓荫蔽日、芳草繁茂、古木参天的胡杨林、红柳、芦苇、骆驼刺等植被,形成达里雅博依绿洲。

  进入沙漠2个多小时后,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床边遇到了两辆挂北京牌照的路虎越野车,他们是在我们前一天进入沙漠的,才走了不到50公里,其中一辆车就出了毛病,他们在沙漠中等了一晚上。等我们相遇后,王书记用卫星电话给他们联系了一辆石油勘探的大型沙漠车,只有用这种车才能把出毛病的车背出沙漠,据说救援的费用也是4为数的。

  下午4点,我们在沙漠中不停地颠簸了近7个小时后,看到了一家住户,王书记告诉我们,这就是达里雅布依的沙漠驿站,通常到达里雅布依乡要走两天时间,中途一般都在这里休息。

  达里雅布依住户的房屋建筑零星地点缀在广阔的绿洲地带,分散性特强,一般相隔5-10公里才有一家住户,沿河两岸的房屋建筑适应干旱沙漠环境,多用胡杨木做成房屋的支撑,再以红柳枝等编成围墙,围墙上再覆盖上河泥,屋内几乎没什么家具摆设,以沙垒成较高的台地,台地上覆地毯便成了床。

  到驿站后,王书记告诉我们,我们简单在这里吃点东西,争取在晚上10点到达乡上。他还特意叮咛我们,让我们不要给这个驿站的主人送任何礼品,以免破坏了这里固有的淳朴民风。据说以前达里雅布依的人非常好客,只要客人进了门,主人必定要杀羊来款待客人,但现在随着一批批探险者的造访,这里的民风也发生的变化。

 达雅布依乡位于克里雅河的尾闾,乡政府正好坐落在两个河叉之间,要到乡政府必须要过一条小河,这条河在夏季和洪水期间有水,冬天被冰覆盖,春节期间正是塔克拉玛干地区的冰雪消融的时期,这条河陷过无数个车,在我们来之前,一个大切诺基车队就在这个小河里全军覆没,其中一辆车完全报废。
 
 
 
在我们从乡政府返回的时候,我们的沙漠车也被陷了进去,沙漠车巨大的车轮被泥沙完全淹没,好歹我们租用的是乡政府的车,在乡长和书记的指挥下,50多个护林员奋斗了6个小时,在小河的上游打了一个拦水坝,掏干了河水,连挖带拖终于把车搞了出来。

  我们到达乡政府已是凌晨一点,220公里的路程我们的沙漠车整整跑了12个小时。当晚,达里雅布依的买乡长把我们一行人安排在一个乡干部的家中。

  和买乡长交谈中得知,达里雅布依以前叫大河沿,这里几百年前就有人居住,达里雅布依周围有很多古代人类活动遗址。著名的有喀拉墩、马坚里克、丹丹乌里克和圆沙古城等。汉唐时“丝绸之路”的南道就是由此通行,盛极一时,在近代的探险历上,斯坦因、斯文赫定等探险家多次造访过这里。解放后这里也是人民公社所辖的一个小村子,一直吃政府的回销粮,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河沿与人民公社失去了联系,这个沙漠中的部落也逐渐地被人们所忘却,他们开始过着自给自足的平静的生活。知道1982年一支石油勘探队在里乡政府以北40公里的处,发现了一个衣不遮体攀在胡杨树上的牧童。而从没见过汽车的孩子被吓坏了,从树上跳下来,拔腿就跑,消失在树丛之中。这一偶然的发现被后来的媒体大肆渲染,什么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现克里雅野人等等消息也就不胫而走。

  第二天一早我们一行人开始在乡政府附近溜达,达里雅布依人都很和蔼,我们每到一家都受到热情的接待,这里民风古朴,习俗原始,住林间木屋,他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乡派出所所长告诉我们,这里的民警30年没办过一起刑事案件,他的工作是最清闲的。

  据达里雅布依的王书记说,很早以前这里只有两户人家,经几百年的繁衍,目前达里雅布依全乡共有1300口人,沿230公里的克里雅河分布。世代生活这片沙漠仙境的达里雅布依人,因为他们沿克里雅河而居,故也常被人们称作克里雅人,虽经人种、人口、生理、伦理、社会、考古、遗传学家长达百年的考察研究,但对其来历,血统和成分尚无一个确切的定论。时至今日,在古老的达里雅布依人身上仍笼罩一层神秘的光环,社会各界对其来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种说法是罗布泊人西迁的后裔,另外一种说法是蒙藏人的子孙,还有人说是丁零人的血脉,但现在以的克里雅人都称谓维吾尔人。

  自从1982年克里雅河尾闾这一世外桃源被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地方政府重视,组织政府各部门到达里雅布依访贫问苦。在自治区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怀下,1989年成立了中共达里雅布依乡党委和乡人民政府(下设派出所、兽医站、医院、学校、粮站和胡杨林管理站),从此在这片神秘之地上,标志着现代文明开始走进这里,达里雅布依的主人由游牧逐渐走向定居。

  克里雅人沿河而居,靠放牧为生,随着人口的增长给克里雅流域的生态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为克里雅人是依赖胡杨树为生,他们房子都用胡杨树来建,放牧是把杨树的枝条砍下给羊吃树叶,枝条和树干用当烧柴。
 
 
 
目前政府为了保护克里雅流域这片绿洲,聘用了100多名护林员,沿河两岸设立了胡杨林保护区,即使这样盗伐林木和猎杀野生动物的事件也时常发生。

  在闲聊中,王书记还告诉我们,按照现在政府的财力完全有能力修一条公路到达达里雅布依,考虑到一旦公路通了,会有更多的人进入这一世外桃源,会有更多的人开着汽车或拖拉机来这里砍柴,势必对这克里雅沿岸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更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公路的维护也是个问题,乡上没有能力维护这样一条沙漠公路。

  其实保护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办法就是将沿河两岸的克里雅人迁移出来。但世代沿河而居的的克里雅人根本不愿意离开达里雅布依这片故土。为了彻底保护这片绿洲,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原生态的达里雅布依,地方政府也下了很大的决心。我们到达达里雅布依的时,也是买乡长和王书记最忙的时候,他们和现教育局的领导正在挨家挨户地做工作,让所有该上中学的孩子到于田县去读书,吃住所有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即使这样克里雅人也不愿意让孩子离开达里雅布依。后来我们得知,在向政府的努力下,达里雅布依乡的154名学生正式搬迁到县城寄宿制学校接受教育。后来乡上的领导私下告诉我们,政府的意思很明确,从现在开始让孩子都去县城上学,将来没有孩子愿意回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一个世纪以后这里的人就会自然消亡,那时这一地区的生态就会得到彻底的保护。

  克里雅河领域探险旅游非常丰富,县乡政府都通过各种途径推销这一旅游资源。克里雅河达里雅博依风景河段位于克里雅河下游的大河沿一带,全长约50KM,呈南北走向,河流年均流量每秒22.6立方米,年总径流量7.06亿立方米,具有林、水、沙漠为一体的奇丽景色;还有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

  当天中午,我们在买乡长的引导下,骑着骆驼翻越了一个大沙山,来到了8公里外的一户人家。这是一个典型的克里雅人的民居,从房屋的建筑和摆设来看这家人的生活条件相对不错,据买乡长说,他家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山羊育肥和倒卖大芸。大芸是生长在沙漠环境下的一种植物,是种名贵的中药材,特别是达里雅布依的野生大芸,在当地的收购价是每公斤40元,贩到于田县就能卖60元,高额的利润导致了克里雅地区的大芸数量急剧减少,沙漠植被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克里雅人非常好客,房主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为我们杀了一只大山羊。克里雅人的家里来了远方的客人就像过年似地热闹,周围的邻居也都过来帮忙。在达里雅布依接待客人最独特的食品就是“库买琪”,其做法也很古朴,不用任何炊具,只是把用纯羊肉做的饼子直接埋在烧热的火碳里,半个小时后香喷喷的肉饼就出炉了。

  第三天我们乘沙漠车离开了达里雅布依,路上王书记告诉我们,外来人在达里雅布依是没办法生存的,达里雅布依之所以能够在沙漠深处存在下来,是因为克里雅人适应了这种生活存环境,每年夏季,克里雅河水流经这里,即使在冬季枯水期,距河床底部约2米的地方仍有丰富的地下水。大片的胡杨林是牲畜的天然牧场,也为达里雅布依人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能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