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信后世是穆斯林的六大信仰之一,重视抑或轻视后世,是鉴定一个人伊玛尼坚定与否的主要标志。经典一再向人类阐明今世与后的本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提醒人们不要只顾贪图今世的享乐,而忘掉后世的拷算。真主说:“今世的享受是些微的,后世的报酬对敬畏者是更好的”。(《古兰经》4:77)又说:“在后世有严厉的刑罚,也有发自真主的赦宥和喜悦,今世生活只是骗人的享受”。(《古兰经》57:20)“罪人们将来必永居于火狱的刑罚之中。”(《古兰经》43:74)你们应当争取从你们的主发出的赦宥,和与天地一样广阔的乐园--为信仰真主和众使者的人们而准备的乐园--那是真主的恩惠。他将赏赐他所意欲的人,真主是宏恩的”。(《古兰经》57:21)主的使者说:“今世比于后世如捧水比于大海”。(铁)由于后世属于“艾布”(未见)世界,所以对其正确的认识必须依赖有关信仰的知识,真正认识了后世的人也就相应地觉悟了今生。安萨里教长说:“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信士的理性增强了,他就能体察到今生的危险。他就不会盲目地贪图享乐,因为真主使今世成为幸福和苦恼的混合体。今世减少一分贪图,后世便增加一分快乐”。主的使者说:“一个人不从今世获取一物则已,但获取,其于后世即少去一物,即使是接近真主的高品之人也一样”。(《伊雷沙德》)
伊斯兰教卑视盲目地追求享乐,但同时也反对苦行主义,因为真主说:“你为后世工作不要忘记今世的份额”。欲望本是人类秉性的一部分,关键是在于要摭取适度而不过为。主的使者说:“我们求主护佑,勿使我们陷于本性妄贪的泥淖中”。又说:“抛弃红尘并非是毁弃财产和禁用合宜的,而是要坚信自己所有的没有真主所有的牢靠,遭难希望无难”。(铁)
信士生活是有节制的,每言每行均以教法约束,时时心怀敬畏而不忘后世。否信后世的人则不然,他无所顾忌并要尽力抓住今生而纵情享受。真主说:“一切昧徒喜爱今世而抛弃后世”。信士却因喜爱后世而积极地利用今生。主的使者说:“今世是信士的监禁,昧徒的天堂”。(铁)阿訇具有两世的学知,最应清楚二者之间的利害关系。《依合雅依》中说:“好的学者掌握知识,不是为了获取今生(享乐),因为一名学者起码应知今世是低微的,短暂的,而后世则是永久的”。又说:“真主以学到知识而获取今生享受说明恶劣的学者;以畏惧今生说明优秀的学者”。凡力求今世享受的阿訇,不能获得后世的幸福。主的使者说:“谁学习真主所喜悦的知识,目的只在于今生的享受,谁在后世就嗅不到乐园的气息”。又说:“我教生中的学者有两种人,一种是真主给他们知识,他们传达给人类,别无所图,也不取代价,水中的鱼,天上的鸟,地上的牲畜及纪念真主的天使都为他们作祈祷。后世他们作为领袖受到尊重,与使者们一同见主;另一种是真主给他们知识,他们吝而不传,唯用以满足私欲,真主惩之以痛刑,直至人类拷算完毕”。
优秀的学者基于真确的认识,凭着真主的相助能自觉抵制今世名利的诱惑,也能克服一切困难险阻,将心身性命全然交付真主,表现出坚忍的品性。然而今天有一些“阿林”却掌握许多言辞能为获取今生进行辩护,并在这种辩护中可以尽情地以宗教和经典谋求自身利益。甚至曲解经义亵渎圣行,使宗教因他们的行迹而遭受误解和诽谤,不但自己远离了教门而且阻退了一些企望接近宗教的人。主的使者说:有许多人将知识变成了今世的本钱,招至与真主的疏远“。(《伊雷沙德》)又说:“贪财求名违害于宗教,有甚于两只饿狼入于羊群”(塔志)
迷恋今世的阿訇因被私利的欲火熏灼使理智蒙敝于今生享受的烟雾之中,对后世麻木不仁。正如主的使者说:“你因爱恋一事而使自己变成了盲人和聋哑人”。(塔)先学有云:“他看见的却未曾看见”。他们看见今生但未曾看见今生决定的后世。偏见使他们不能以真知权衡利弊,更不能从伊斯兰总体着眼去认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