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杨松山先生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人物春秋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怀念杨松山先生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4-15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杨松山先生是著名武术家,回族人,在兰州工作,老家是济南。来济南探亲时,我有缘与他相见,并请教武术问题,使我受益颇多,所以我时常怀念他。在《武林人物传》上,我看到介绍杨先生的事迹,但缺照片(该书其他人物均有照片)。1985年4月的一天,他与周子和先生,到我家作客,我们合了影。
    杨先生原在国民党西北军工作,是张治中将军的部下,在某军任参谋长,起义后转业兰州,从事工程技术工作。1985年春,杨先生去北京,曾谒见张将军夫人,夫人督促他参加黄埔同学会。杨先生24岁时到南京比武,大会设奖30人,发奖时只有29个奖牌,得奖的杨先生当即声明他不要奖牌,他这种顾全大局的精神,引起冯玉祥将军的关注。因杨先生品学兼优,武术又好,冯聘他为中央国术馆副教务长。以后他去黄埔军校任武术教官,万籁声走,他去上任,并聘武术家郑怀贤为杨先生的助教。杨先生在黄埔军校先后教了六期。他说在南京国术馆工作期间,结识了国内众多的著名武术家,如孙禄堂、张占魁、姜容樵、吴鉴泉、王子平、吴俊山等,彼此很熟悉,并经常观摩他们讲拳、教拳及练拳。有一次在国术馆表演,看谁练的套路多。杨先生先后练了不同的套路43套,论套路之多数第一。
    1985年4月下旬,由周子和先生陪同我到杨先生的老宅去拜访。老宅在济南市西青龙街94号,今已拆迁至回民小区。周子和先生毕业于南京国术馆,与张文广、毛伯浩诸先生是同学。周与杨在济南都是王兆林老师的弟子,是同学关系;在南京国术馆一为教务长,一为学员,又是师生关系,故两人特别亲近。这次我们谈话的时间较长,听了杨先生对武术的一些独到见解,使我印象颇深。今依记忆所及将杨先生的谈话综述如下:
    他说武术不能等同功夫,功夫不能尽武术之义,按惯例国外应该使用“武术”一词的音译。他多次谈到这个观点。
    他提倡武德。在散打中要遵守规矩,要有品德。不要像某人动手先用“摘灯笼(即挖眼睛)”,这是下流拳术。练功和读书能提高武德。过去许多高手素质高,武德好。
    对散打这个热门话题,作者特别感兴趣,杨先生也谈的多些。他说散打是各种套路拳中的整学散用,全是名师给弟子留下的心得高招。
    一、散手要一手虚,一手实:虚要快,实要重。好拳师也要挨打,但在皮肉之间,后发以重拳,可致敌人不起。
    二、打拳如亲嘴,远了打不重。因此要学一点摔跤,不怕近,近了得力。
    三、散打步法很重要。武术讲究手、眼、身、法、步,我看步法很重要。西洋拳击、击剑均为固定步法,以弹跳进退,武术这一点有不足,进退慢。
    四、名师上擂台,先让步以观察动静。四肢先不用力,即不露象。何门何路不让对方看出来,并保存力量,林冲棒打洪教头就是这个意思。
    五、散手讲一胆、二力、三精、四活。力、精、活都能练,胆无练法。但有提高胆气的措施,如艺要高,功底硬;知己知彼;经常挨打,打两下不要紧,即不怕打;要打成习惯。
    六、拳打人不知,太阴狠,毛伯浩也不赞成,还是明手好。
    七、中脘打上,即失去还手之力,如果彼方运上气则打不动,须在换气之间即中虚时,一拳即可打倒。
    杨先生强调散打要随机应变,见景生情。想打哪里,就打哪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能看到对方有许多空隙可乘、可打。接着他与周子和先生对手,示范给我看。杨先生招招中的,周子和先生也暗中谦让,非常精彩。以上杨先生所论散打诸问题,既有师承,也具个人心得,多为实战之经验,弥足珍贵。谈了散打及示范后,让杨先生休息一下。周子和先生演练“六合八法”和形意门虎形、马形的特殊练法。杨先生看后说,“六合八法”过去未见过,简明扼要,挺好,不要失传。“六合八法”由8式组成,周先生说它体现了传统武术的特色,由攻变守,由防变攻,你打我也打,不断变化,反应更快。8个式子是闭门守户、斜身拗步、退步单鞭、插腕七星、童子拦路、回马提领、鹞子穿林及抛手花。起式名白鹤亮翅,不在8式之中。
    杨先生1985年是最后一次来济南,他说已80岁了(可能是虚岁)。他在文革后曾多次来济南探亲,每次来济都约我相谈,我对杨先生非常敬仰,以师礼尊之。我对杨先生总的印象是高个,高鼻梁,两眼炯炯;或坐或立,身正腰直,有军人气质;身体略瘦,但精神矍铄;谈吐高雅,善词令,不像行伍人;步履稳健,似六十之人,虽冬季亦不着棉衣,倍显精神;对武术见多识广,博学强记;学生众多,星散于全国各地。1985年春他先去北京,然后去沈阳、大连、烟台、青岛、泰安,最后来济驻足,沿途均由他的学生接待。杨先生的人缘好,师徒情谊深,由此可见一斑。
    济南回民小区南大寺,设有少数民族武术社,他参观后题了对联:“势通百节招通胆,气润三焦德润身”。他强调练武要有胆识,也要具备高尚的武德,这副对联对仗工整,展示了杨先生的才气。杨先生以身作则,他的道德、武功早为武林人士所崇敬。
    杨先生做学问,一丝不苟,格外认真。一次他向我介绍管子的养生方法是“斯之”,这是1985年4月的事。他回兰州后又复信更正为“肆之”,可见其做学问的认真。他说“肆之”是随意、随便的意思,这是顺其自然的养生方法。来信的时间是1985年6月30日,他说自济回兰后闹胃肠病,一直不愈。就在这一年的11月22日杨先生突发心梗去世。
杨先生走了,但他的风范永存于世。
◆乔鸿儒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