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钱币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史料钩沉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中国伊斯兰钱币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4-15 点击: 我来说两句

 

    二、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国打制的全阿文钱币。

    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同属蒙古国成吉思汗的后裔,在蒙古大汗忽必烈1271年(至元八年)改国大元之前,配合成吉思汗灭各据一方的金、西辽、夏、吐蕃等国,成为中国西部的两个汗国。1271年至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元后灭宋朝,察合台汗和窝阔台汗两蒙古后裔的藩国连合反元,不承认元帝的宗主地位。1309年,察合台汗灭窝阔台汗国,并与元朝重新结好称藩。当时,察合台后裔执政的汗国,并与元朝重新结好称藩。当时,察合台后裔执政的汗国盛时疆域东至吐鲁蕃、罗布泊,西及阿母河,北至塔尔巴哈台山,南越兴都库什山。

    1331年,答儿麻失里和不赞共同继承汗位,改变了以前察合台汗国汗王每年到东部地区巡察的旧例,长期留居汗国西部。答儿麻失里和不赞的统治是汗国相当重要的时期,尽管“答儿麻失里”来自梵文,是一个佛教徒的名称,但他却是察合台汗王中第一位信奉伊斯兰教的,并取经名“阿拉伊丁”。在位期间,下令摒弃佛教,皈依伊斯兰教。此后陆续执政的几位汗王又曾在信奉伊斯兰教政策上出现过反复。1348年,秃忽鲁帖木儿立为汗,在扎马汗丁长老的说服下继续信奉和推行伊斯兰教,并逐步控制汗国东部,使东、西察合台汗国得到统一。十四世纪四十年代,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亦力把里、叶尔羌和吐鲁蕃三国,其王均为察合台汗后裔。察合台汗钱及后分裂出去的叶尔羌所制钱币都是在这一时期铸行的货币。

    察合台汗国时期钱币的材质是以银为主,以铜为辅;采用源于古希腊而流行中亚的打压式制成。钱币圆形无孔无郭,打压不规范,边缘极不规整,钱币阿文、大小、重量不一,版式多变,几乎枚枚不同。钱币直径多在17-30mm,厚度0.5-0.9mm不等。

 

 

 

 

 

 

 

 

 

 

 

    笔者仅举所藏以上图中几枚银币为例:图中1、2、3银币为察合台汗国答儿麻失里和不赞执政期间制造的钱币。从钱币上看可见经名、古兰经颂词和徽记,还有打造地、汗名及回历。图4正面的中心双线圈内纹饰上下为:“喀什噶尔城”;围“喀什噶尔城”周围外的铭文为:“最大的伊玛目安拉之教(即伊斯兰教)保卫者。”背面铭文:“王权属于安拉,宇宙属于安拉。”打制年代约在回历656年(公元1258年)。另有所见钱文正面为:“除了安拉别无他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背面的阿文是“最大的伊玛目”及造币厂名、打制年代等。还有一些钱币,在阿文中有多种徽记、纹饰。总之,从出土的察合台汗国钱币整体而言,要比西方伊斯兰国家和喀喇汗朝时期的钱币在文字和图案上要丰富多彩,尤其是钱币上出现的多种徽记十分有趣。

    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县治内),维吾尔语“叶尔”谓地,“羌”谓宽广之意。叶尔羌汗国是明朝正德九年由东察合台汗国分裂出来的一个地方政权,1514年6月3日,赛依德在朵豁刺部异密尔们的拥戴下登上汗位,定都叶尔羌。赛依德是学术界公认的叶尔羌汗国创始人。叶尔羌国统治165年,经历6代11位汗王执政。

    叶尔羌国每位汗王都曾打制过自己的钱币,钱币是用当地一种俗称雅尔玛克的铜料制作的,含自然杂质,呈紫红色,别具一格。从整体打制的工艺来看,钱币圆形无孔、极不规整,厚薄、大小、重量不等,不及察合台汗国的钱币精致。

    叶尔羌钱币有厚饼型、薄饼型、圆柱型和棒槌型等不同币型。铭文为察合台文(老维吾尔文),还有个别的钱币正面或背面除了铭文外铸有图案纹饰,不知何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叶尔羌钱币图中1-6系列厚饼型钱币,直径在15-18.5,厚度2-5mm之间。其中1-3有石榴图案,石榴图内五个圆点可能为伊斯兰教规定教民每天要做五次乃玛孜而设的象征符号。围绕石榴图的铭文为:“达钱五普尔”,在维吾尔语里“普尔”一词指的是铜币,此铭文可能与计量有关。图4正面铭文是阿不都拉汗,图5、6正面铭文为马黑木提。以上钱币背面铭文基本一样,由下向上读为“扎尔普雅尔看特”即叶尔羌。图中7-10为薄饼型钱币,直径一般在9-14.5mm,平均厚2.4mm。正、背面铭文因钱径小、文字模糊不清,不易辨认;有的只能读出打造地名“喀什噶尔”或回历纪年。

    叶尔羌汗国同明朝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他们把联通东土的丝绸之路视为“金路”。研究叶尔羌汗国的钱币,对伊斯兰教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绚丽多彩的新疆清代红钱

    清朝灭明以后,在中国西部经过对准噶尔的长期战争,陆续将厄鲁特蒙古、喀尔喀蒙古、套西、青海蒙古与西藏、回部等地全部收入版图,建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版图的一统帝国。清王朝从乾隆二十四年至宣统末年,在新疆铸币前后长达一个半世纪,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个年号,是新疆历史上铸币最辉煌的时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采纳了定边将军北惠的奏议,先后在南、北疆的阿克苏、叶尔羌、迪化等地建立了七个铸钱局,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新疆铜币因采用红铜制造,故称红钱。新疆红钱在形制及正面钱文上与内地完全一样,背面则铸满、维两种文字纪局,有的还用汉字纪值、纪地、纪年。既保持了清代制钱的形制特征和统一性,又便于在维吾尔语区域流通使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新疆铜钱采用中国传统的浇铸法铸造(晚清铜元例外),铸造工艺远比当地打压法造钱的工艺水平高,所铸行的钱币同内地一样工整、规范。由于新疆钱币制度由清王朝统一制定,这种融国家与少数民族地区“双轨制”的货币制,能使新疆的钱币在全国范围内合法流通。另外,新疆钱币又以铸局最多、铸量最少,版式最复杂,钱文语种最多,开铸当五、当十钱最早等,堪称清朝铸钱之最。下面,按清代新疆各局铸币情况概述如下:

    (一)叶尔羌局

    叶尔羌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开设铸钱局,这也是清朝在新疆开设的第一个铸钱局。目的是铸造红钱,收回旧普尔钱,以统一新疆的币制。叶尔羌局自乾隆二十五年开铸,到乾隆三十四年停铸,先后共铸八年。咸丰三年(1853年)因铸大钱又恢复铸局,以后时停时铸。同治四年(1865年),阿古柏侵占南疆后又停止铸钱,以后再未恢复。叶尔羌钱钱背均为左满文“叶尔羌”和右维文“叶尔羌”。

    (二)阿克苏局

    乾隆二十五年,参赞大臣舒赫德奏称:“阿克苏等地产红铜,现据该伯克等恳请设炉铸钱,流通使用。”清政府认为钱币为回民(注:清代对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多称为“回”)日用所必需,按叶尔羌先例,批准在阿克苏设局铸钱。

    乾隆二十六年(1861年)阿克苏正式设局铸钱,开局6年后又转至乌什铸钱,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才又由乌什迁回,其间在阿克苏停铸33年,嘉庆五年恢复铸钱,至同治四年阿古柏侵占南疆,阿克苏局停铸。光绪三年(1877年)又恢复铸钱,直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停铸,再未恢复。阿克苏铸钱总年数达76年,是全疆各铸局中规模最大、铸钱最多的一个局。阿克苏钱,钱背均铸有左满文、右维文“阿克苏”,有的还铸有五、九、十、当五、当十、当五十、当百等计量数字和铸有星、月等符号。

    (三)乌什铸钱局

    乌什局设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系阿克苏局转至乌什所铸之钱,至嘉庆四年(1799年)阿克苏局迁走,铸期为33年。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均未开局,直到宣统年间,才铸有少量的背面左满文、右维文上下为“乌什”的钱币。

    (四)伊犁铸钱局——宝伊局

    宝伊局设立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封建割据势力苏丹起事后,被迫停铸,连续稳定铸钱91年。宝伊局所铸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红钱的钱背大都铸有星、月、直、竖等符号;咸丰、同治时,钱背还铸有当四、当十、当五十、当百等计量的数字。

    (五)库车铸钱局

    库车于道光六年(1826年)至咸丰三年(1853年)间设炉铸钱。现所见的乾隆钱系库车局光绪三年补铸的前朝钱。光绪四年至十一年,库车铸有背满文的“宝泉”、“宝源”钱,其中也有带半月为记的红钱。光绪九年(1883年),清廷批准新疆建省,库车局特铸一种背面“九年十”的光绪钱,以示纪念。铸钱期间,曾代迪化宝新局铸“新十”钱。库车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停铸,但是最后两年所铸的“光绪丁未”和“光绪戍申”,却是打破了铜钱自唐“开元通宝”以来的传统格式,这在中国钱制上是一种创制。库车局钱在钱背上除铸有左满文和右维文的“库车”局名外,还铸有汉字的库十、当五、当十、当百等计量数字和汉字“库局”。并且,还代宝迪局铸“新十”钱,数量较多。

    (六)喀什噶尔局

    喀什噶尔简称喀什,是新疆南部重镇。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南疆大、小和卓的叛乱后,设局铸钱,具体何时设局不详,仅见有咸丰时所铸大钱,至同治四年阿古柏之乱停铸。光绪十四年(1888年),客什局重铸红钱,但因铜料不足停铸,铸期只有四年。所存钱币,只有咸丰、光绪钱。喀什局钱的钱背铸有左满文及右维文“喀什噶尔”局名和铸有喀十、当十、当五十等计量汉字。

    (七)迪化铸钱局——宝迪局

    迪化局正式铸钱时间为咸丰八年(1858年),而前朝道光背新十和以后的同治背库十、光绪丁未、光绪戍申等钱均为库车局代铸(见本局图中钱币)。至同治三年(1864年),迪化妥得辚作乱,自称“清真王”,宝迪局因之停铸。光绪十年,新疆建省后,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七月重设宝迪局,开铸红钱。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因材料不足停铸。钱背上的“新”字是代表“迪化宝新局”的意思,宝迪是它的简称。宝迪局所铸钱的钱背上还铸有满文宝迪和汉文当八、当十、新十等计量文字。

    (八)热西丁汗红钱

    同治三年(1864年),库车发生了农民暴动,伊斯兰教大阿訇热西丁建立了以库车为首都的割据政权,后被侵占南疆的阿古柏所杀。热西丁割据称汗期间,铸有两面均为维文的方孔红钱,钱型有大、小两种,钱文分背十、不背十两种;钱币面文为:“赛依德哈孜热西丁”,背文:“铸于壮丽的城市(城堡)库车”。“库车”是铸地,也有铸地为“阿克苏”的钱,另有钱背铸“十”的计量文字钱币。

    尘埃落定二百多年,带有伊斯兰教地方色彩的新疆红钱以其文字粗犷、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