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玛目哈桑讲道:“那些只考虑吃喝而不考虑求知和不思考问题的人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很自然,人人都会逃避贫穷。如果人觉得自己的生活中有所缺陷,他会努力填补空虚,解决贫穷。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物质贫穷非常明显,与精神贫穷恰恰相反。比如说:人人都可以感觉到物质贫穷并且努力与这一贫穷做斗争。有的时侯,这一努力会过火,使人过于贪婪,在社会中产生破坏性及不义的作用。有一部分人注意到了在社会中的尊严和人格所占的位置,所以,经常注意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大多数人是很少注意精神和思想的贫困的。当一个人不会与人交往、不具备人性的道德、没有受到正确的社会教育的时侯,他自己是感觉不到这一缺陷的,尤其是当恶劣的道德在他的精神中根深蒂固时,更是如此。特别是当那一道德方式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开来时,他就不会感觉到他的道德是恶劣的,他会认为他的道德是值得赞扬的。他总是为自己的行为做辩解。因此,思想和知识贫乏的人是愚昧无知的人。他永远也不会觉得自己无知愚昧。大多数人之所以只考虑自己的衣食住行而不考虑求知,不重视思想贫乏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过于愚昧无知罢了。总的来讲,人们自己感觉到缺乏知识,才努力求知的。人类的知识层次越高就越感觉到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因此有些哲学家才说道:“越学习就越感觉到自己的无知。”
这些都说明人类应重视愚昧和科学知识的缺乏问题。因此,人渴望求知、完美理智。正如人们渴望获得钱财那样,人也同样渴望获得知识。历史上有许多吝啬鬼的故事让人感到非常吃惊。一个人怎么可能如此的小气呢?在历史上还有一些人贪婪的求知精神简直让人不可思议。据说,数学家、哲学家艾布·里杭重病卧床,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有一个教法学家来看望他,艾布·里杭尽管病入膏肓,但是,神志仍然清醒地接待了这位教法学家。他利用这一好机会,向这位教法学家问了一个教法问题,教法学家非常吃惊地问他:“现在都什么时侯了,你还在提问题,讨论科学知识。”艾布·里杭回答道:“我认为在我掌握了这一问题之后死去,要比我不懂得这一问题死去更好。”
人在注意自己的生活食粮的同时应当注意自己的精神食粮——科学知识。人的身体需要多少食粮,人的精神也同样需要多少食粮。伊玛目阿里讲道:“在晚上,不点灯而让人们坐在饭桌前时,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想到要去吃东西。但是,如果让人们坐在思想的饭桌前时,没有任何人想到要点燃理智之灯,以便人们好好地想一想,这一在人们中间引起不安的精神食粮是一种什么样的食粮。”精神食粮有的是有益于人的,而有的是有害于人的。有的让人活泼,有的让人困乏。有的使人健康,有的使人中毒。精神食粮就是如此的。人们所学习的知识,所读的书籍和文章,所听的演讲,其效果并不是一样的。有一部分使人思想正确,意志坚强。有一部分使人失望。有一部分教育能赋予人活力、守法和乐观。如果正确学习宗教教育,生活的价值及其目的就会得到提高,创造的制度也会被人们所喜爱,使人也关心别人的命运。但是,有一部分教育,却使人的行动毫无目的,对生活失去信心。使人对所有的东西和一切事物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有许多反宗教的教育就有这样一种消极的影响。有这样一篇文章说,有一个青年自杀了,报社收到了他的一封信,信上写道“任何人都对我的自杀不负责任,是我自己这样做的,其主要原因是我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根据调查表明这个自杀的可怜人读的书是一个比他还可怜的对生活以及创造性工作持消极态度的人写成的。不知道这种书使多少人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使多少思想纯洁健康的人担心受怕,使多少家庭分裂,使多少意志坚强的人消沉。假设一个人吃了有毒的冰激淋,几个小时后毒性发作,被迅速送往医院,卖冰激淋的人必被调查追究责任。但是,有多少人读了有毒的书,这些书使他们的灵魂受到污染。但是,他们自己和他们的领导却忽视了这一点。
伊玛目穆基特巴讲道:“让人奇怪的是人们只注意食物中毒,如果有人投毒害他们,那么,此人一定被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人们却丝毫不考虑往他们的头脑里灌输的有害思想和知识,甚至在临死以前,尚对让自己中毒的人很留恋。更奇怪和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些有毒的思想甚至带有宗教的色彩,那么他就更危险了。”在我们的历史上,遗憾的是有许多有毒思想进入到市场上,有许多人都追随这些思想。有许多人却并不注意这些思想是有毒的思想。你相信这些吗?我们的懒散、僵化、死气沉沉的精神面貌正是源于这一有毒的思想的。
也许,你一定听到在伊斯兰教中,有一种法律规定,购买、出售和阅读引人于邪道的书籍是非法的,除非是一些能够自己控制自己,不受这些书籍影响的人。也许在有的人看来这一法律是奇怪和不可接受的。是有违于自由的原则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思考这一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从总体上来讲,这一法律不但没有问题,而且是非常必须和必要的。黄色书籍就是迷误的书籍,你将会说道:“怎样才能辨别书籍的好坏呢?”回答是:“导人于正道,教授人伦理道德,陶冶人情操的书就是好书。相反,使人放纵私欲,坠落,迷误的书籍就是黄色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