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兰经》第八章第29节经文说道:
“信道的人们啊,如果你们敬畏真主,他将增加你们的洞察力。”
神圣的《古兰经》通过这段经文和其它一些经文说明,敬畏与增加洞察力两者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人越廉洁、越洁身自好和服从真理,他的头脑就会更加清醒,思想就会更加明确。有一段著名的圣训说道:“你们当重视有信仰者的洞察力,因为他是用真主的光亮在观看一切。”
这段圣训的意思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凭自己所具有的信仰,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和灵魂免遭污染,他绝不会让自己的灵魂被妒忌、仇恨、自私自利、顽固不化、宗派偏见的污垢所污染。同时,蒙在他理智上的幔帐将会被消除。因此,他将尽可能地去利用真主的这一光亮—理智,他将会更多地认识到真理的所在。
人的心灵是感情的源泉,理智是证据的源泉,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从人的心灵中会产生爱、希望、理想和感情来。从人的理智中会产生出思想、逻辑、推理和得出结论。如果我们想把理智自由地应用于思想,逻辑,和推理之中,我们就必须谨防自己倾向于善恶的感情。如果我们被贪焚和利欲熏心所控制,如果我们做了顽固不化和宗派主义的俘虏,如果我们陷入了妒忌、仇恨的旋涡之中,我们的存在被这一系列的烈火所燃烧的话,我们必须知道,这一系列大火的燃料除了我们自己的存在、健康、神经、心灵和肢体之外再不会有其它任何东西。这一系列烈火将会使我们的精神空间变得乌烟瘴气。当精神的空间被黑暗所笼罩时,我们的理智的眼睛就无法看到光明。
《古兰经》中这样的表达方式很多,如:他们的心灵被锁住。又如:他们有耳朵,但却听不见,有眼睛却看不见。《古兰经》针对一些人而说道,他们是聋子,他们是哑吧,他们是瞎子,他们已失去了痊愈的希望。事实确是如此,某人要是患上一种精神或道德病,他马上就会失去辨别和理解能力,他也不会从世界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即使他处在一所正充满了经验教训、箴言与劝告的学校之中,也绝对受不到丝毫的影响。
世界的历史、前人的经历以及过去所发生过的各种事件均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和借鉴的明镜。一个人是否获得幸福的秘诀在于他如何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伊玛姆阿里叮嘱他的儿子伊玛姆哈桑道:应该思考前人的历史,阅读他们的作品,他说道:尽管我没有生活在他们的那个时代,也没有目睹他们之中所发生的那些事件,但是我阅读了他们的生活历史,我探索了他们兴亡的奥秘,如今,我仿佛在与他们同行,因为我已掌握了他们的一切,就好象从开天辟地起至今我一直活着一样,我与前人们一起生活,并从他们身上吸取了各种经验教训,现在,我犹如一座充满了经验教训和智慧的宝库向你和其他人阐述着警言妙语。
把一个经验教训摆在几百个人面前,请问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完全相同地利用这一经验教训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每个人会因两种情况而对这一经验使用的程度不同,第一是每个人所具有的理智、知识、聪明的程度不同。第二是每个人所拥有的真诚的信念和灵魂的纯洁程度不同。
《古兰经》就此而说道:
“凡是在我的道路(即在奔向真理与幸福和善的道路中)奋斗并迈出真诚步伐的人,我将根据他的潜能的大小而施于他我的恩惠,我也将引导他,并将赐他以更强的洞察力,供他更多地洞察认识和判断事物。”
在另一节经文中说道:
“那一人其灵魂是死的,我把他创造成活的,并赋予他光亮,他因那一光亮而与人们交流,并与人们建立社会关系,请问这样的人和那种具有顽固不化和卑贱秉性的人能一样吗?因为这种顽固不化的人始终在黑暗中摸索,并徘徊于怀疑和惶恐之中,他不认识自己内部的道路。”
这正如先贤们所说的,一个人只要他不具备明辨是非和善恶的洞察力,就无能获得幸福。只要他不肃清自己内心中的妒忌、仇恨、自高自大等邪恶的秉性,他就无能使自己的理智放出光芒,同时也无能找到自己的金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