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当我们问,一个人能得到的最美好的感觉是什么?人们回答说‘快乐’。”
亚里士多德认为:平民和工人追求的是短暂的享受,与此同时,中层阶级的人通过达到长期奋斗的目标,比如取得在本行业中的地位获得快乐。而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看来,来自深度思考活动的快乐是最好的,这种快乐有助于培养人的高尚品质。
通常而言,快乐是一种个人内心的感受,一些人认为快乐就是获得金钱和财富,另一些人认为快乐就是对知识和信仰的追求。
英国科学家托马斯·赫斯卢伯通过自己在医学领域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他说:“安抚神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祈祷、赞美和对宗教的信仰,它能使人们获得平静,满足于生活并获得快乐。”
通过对《古兰经》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世界万物都在运动和变化之中,但真主降示的经文符合现代人类生活的发展和需要,因此可以说伊斯兰教是给人们带来快乐和与时俱进的宗教,针对那些禁止人们享受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人,真主在《古兰经》高处章第32节经文中对先知说:“你说:‘真主为他的臣民而创造的服饰和佳美的食物,谁能禁止他们去享受呢?’你说:‘那些物品为信道者在今世所共有,在复活日所独享的。’我为有知识的民众这样解释一切迹象。”这段经文为我们描述了天堂的景象,天堂里充满了欢乐,天堂里具备一切美好而洁净的事物,那里有气候宜人的花园、流淌的泉水和快乐而美好的面孔。
快乐的生活将为储存必要的能量和发展与探索创造环境,因此,快乐可以使人放弃种种负面思考,同时鼓励人们进一步开发自己的才能和天赋。《古兰经》认为:快乐和忧伤是人类生活中两种重要的情感特征和表现形式。在《古兰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快乐和忧伤的词汇。如“胡布尔”、“苏卢尔”、“法卢赫”等都是表达快乐的词汇。“胡布尔”是一种很受欢迎和善意的快乐,这种快乐可以在脸上显现出来;“苏卢尔”是一种内心的喜悦,《古兰经》就此指出:他们满怀内心的喜悦用右手接过他们的功过薄,这等人确是成功的;“法卢赫”也是高兴的意思,但这种快乐通常是由私欲引发的且带有骄傲的意味,《古兰经》牲畜章第44节经文说:“直到他们因自己所受的赏赐而狂喜的时候。”与此同时,“法卢赫”也指人们通过行善或获得一项重大的赏赐而产生的快乐,《古兰经》用这一单词形容烈士们说到:他们有喜悦的脸孔,他们从另一个世界获得真主的恩赐。
从《古兰经》的观点看来,“胡赞”、“扎以格”、“阿斯夫”与快乐和喜悦的意思相对,意味着忧伤、哀怨。忧伤的情绪会打乱人的生活、麻痹人的思想、削弱人们采取决定的力量和意志、同时将人们引向非理性的思考。达尔文说:“被极度忧伤折磨的人经常会产生一些暴力行为,他们用几乎疯狂的方式来寻找内心的平静。”
通过对伊斯兰教中杰出人物的研究可以发现,伊斯兰教先知和虔诚的信士们通常都是乐观和心胸开阔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引导世人远离忧伤和失望。《古兰经》和圣训中都曾指出:灰心、失望将导致人们偏离生活的正道,同时也是大罪。
遵从伊斯兰的教导将把人们引向快乐而健康的生活道路。伊斯兰教导穆斯林,美德和善行是信仰虔诚的标志。伊斯兰教要求人们心胸开阔、修饰外表、清洁整齐、旅游观光、锻炼身体,从而减少自己的精神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当然,享受和快乐也可分为几种。《古兰经》认为:部分快乐与人类的创造有关,真主通过这种情绪使人们进行传宗接代和达到最终目标。比如结婚和组建家庭的快乐,或者因虔诚信主而感到喜悦和快乐也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古兰经》寝室章第7节经文说:“但真主使你们热爱正信,并在你们的心中修饰它。”
有一些享乐是短暂的感受,这些享乐是人的私欲占上风的体现。这些转瞬即失的快乐是通过毒品、酒精等刺激物产生的。这种空洞的快乐只产生于刺激物发挥作用的那一刹那,当作用消失时快乐也就荡然无存。从另一方面而言,这种快乐其实只是一种浅薄的快感,有时也会乐极生悲、酿成灾祸,真主将这种享乐比喻为恶魔的行为。《古兰经》蜜蜂章第63节经文说:“但恶魔以他们的行为迷惑他们”。
还有一些是精神上的享受和快乐,因为这种快乐具有永久性和创造性,所以是美好而有价值的。例如在真主的道路上献身就是一种无比的快乐。《古兰经》忏悔章第111节经文向那些以生命和财产在主道上奋斗的信士们传达了喜讯,仁慈的真主将进入天堂作为对这种献身行为的报偿,并说道:“你们要为自己所缔结的契约而高兴。那正是伟大的成功。”
求知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因为丰富的知识可以活跃人的思想、激励人努力上进。甚至由思考产生的忧伤也会唤起人的觉醒,例如:由想到世界末日而引发的忧伤、失去挚友亲朋产生的忧伤等。毫无疑问,当人们体会到内心的喜悦和快乐时,世间的享乐对他而言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因此,《古兰经》教导人们如何获得永久的快乐,启示我们远离腐朽、罪恶的享乐,使真正的快乐和健康的精神达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