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0——632年,先知穆罕默德(570——632)奉安拉启示,在阿拉伯半岛(主要是在麦加和麦地那地区)用阿拉伯语陆续传达、公布《古兰经》,并以它作为规范穆斯林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最高指标。这些零星颁布的经文,除在教民中以口授、相传、背诵等方式记忆外,还有司录人员将其记录在兽皮、石片、椰枣叶和家畜肩胛骨上加以保存。
公元632——656年,先知穆罕默德归真后,奥斯曼(644——656在位)时期,对《古兰经》进行汇集、核对、梳理,以口头传诵和文字记录彼此印证,务必求其准确。忠实维护原貌。经过整理、汇集,编定章节次序,终于形成规范、统一的标准定本,即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无一词一字之差的唯一范本。
公元651年,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传播后第一个大食朝贡使来华,史学家多认为这一年应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始。此后,在唐、宋间,大食朝贡使与穆斯林商贾纷纷来华,相应地将伊斯兰文化和《古兰经》经典与精神传入。而在此之前出入往返的大食胡客蕃商曾经带入《古兰经》之说均不足为据,因为当时《古兰经》尚未汇集。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于1929年开始西征。大批中央亚细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被迁徒到东方,史书称之为“回回人”“色目人”。相传撒拉族的祖先阿合莽与尕勒莽两位将军,从萨马尔干用骆驼驮着一部牛皮封面的《古兰经》,来到青海循化(现在是撒拉族自治县)。据说如今完整的保存在该县街子清真寺(青海省第二座大清真寺)的《古兰经》,正是这部有七百多年历史的经典,被作为珍贵文物和历史的见证。
公元1318年一部中国人用阿拉伯语文书写的《古兰经》手抄本完成,被完整地保存在北京东四牌楼清真寺内。手抄人署名为: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本"阿布杜拉哈曼。它虽然不见得中国最早的手抄本,但却是第一部完整保留的手抄本。
公元1322年泉州穆斯林艾哈迈德(卒于1321年)的墓碑正面为阿拉伯文、波斯文,背面是汉文。其正面文字阿文第一行即《古兰经》经文第3章第185节中的“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引用马坚译文)这一句。这是《古兰经》语句被镌刻于墓碑的早期的实例之一。
公元1552——1597年,陕西穆斯林经学教育家胡登洲(1522——1597)大力兴办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在经堂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规定《古兰经》及有关经注为必修课。在此之前的穆斯林民间私塾,早有学习《古兰经》的先例。
公元1724年,在穆斯林学者刘智(约1664——1730)脱稿的《天方至圣实录》中,可以查找到《古兰经》三个断章的译文,即:第1、110和103章(分别见《实录》第7、13和15卷)。这是我国学者最早对《古兰经》翻译的记载。同一时期,刘智在其着《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礼》附录的“采辑书目”中,开列的有关《古兰经》及经注学书目有:《宝命真经》(《古尔阿尼》)、《噶最真经注》(《特福西尔噶最》)、《咱西德真经注》(《特福西尔咱吸提》)、《大观真经注》(《特福西尔白索义尔》)等,可见在明末清初,有关《古兰经》的大量注释本,已经在中国流传。
公元1862年,第一部木刻本阿拉伯文《古兰经》刊刻问世,汉文题为《宝命真经》。这是云南回族起义领袖杜文秀(1827——1872)建立大理政权后倡议刊刻的,标明是“至圣迁都壹千贰百柒拾柒年”刊行。分装为线装30卷,每卷28或29页,浅蓝色布面裱糊硬壳精装。同治十一(1872)年,经版毁于战火,但该本仍有少量几部得以保存。
公元1874年,有署名为汉南马晋锡编印的《赫厅》木刻本问世。
公元1882年,由余海亭编《汉字赫厅》刻本传世。该书为音译本,无汉文翻译或解释。
公元1895年,第二本木刻本阿拉伯文《古兰经》问世。系清末伊斯兰教学者马联元(1841——1903)在云南玉溪倡导刊刻,标明是“至圣迁都一千三百一十三年”告竣。全部刻板耗资白银八千五百两,由省内外穆斯林捐助。经文由穆斯林书法家田家培(1870——1944)书写,字体雄键清丽。是流通全国的木刻版本,原刻本在昆明南城清真寺全部珍存至今。
1910年,希吉来历1328年,新疆的玉素甫大毛拉,在塔城肉孜阿訇的倡议和支持下,完成《古兰经译注》,据从阿拉伯文译为维吾尔文的古兰经选本作注释。此维吾尔文手抄本,由新疆博物馆珍藏。
1927年12月,第一部汉文译本《古兰经》问世,题为《可兰经》。由汉族学者铁铮根据日文译本和英译本转译,北平中华印书局出版。全书约23.6万字。12月,上海伊斯兰教学术文化团体——中国回教学会出版清代学者马复初(公元1794——1874年)的《宝命真经直解》(又名字《汉译宝命真经》或《本经五章直解》)。其内容是《古兰经》1到5卷的译本。这是第一次出版,这时,译者已经逝世53年。
1931年3月,第二部汉文译本《古兰经》问世,题为《汉译古兰经》。由汉族学者姬觉弥主持翻译。
1932年2月,穆斯林学者自己翻译的第一部汉文全译本《古兰经》问世。题为《古兰经译解》。译者王文清(1879——1948,即王静斋阿訇。)有马寿龄(马松亭)等穆斯林名流参订。北平中国回教俱进会刊行。这是中国出版的第三部汉文全译本《古兰经》。由于王静斋曾经先后翻译出版过三种《古兰经》,习惯上分别称之为甲、乙、丙种本,这是甲种本。
1942年,王静斋的第二部《古兰经译解》(乙种本)在宁夏出版石印本。由于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年代,条件艰苦,这部分订为十册的线装译本,仅仅刊印60部,流传者寥寥无几。10月,王静斋的第三部《古兰经译解》(丙种本)在上海永祥印书馆出版。这是译者三种译本中最成熟、最有影响的详细译释本。约55万字,初版印数5千册,封面由白崇禧题签。此译本后来在大陆各地和台湾多次翻印、重印的数量很多,是流通极广的译本之一。
1949年,马坚(1906-1978,字子实)翻译、注释的《古兰经》上册(前八卷本)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约13万字。这是马坚全译本中计划分上、中、下三册出版的详细注释本中的第一册,问世后很受欢迎。但这宏伟计划却未能实现。
1954年希吉来历1374年,新疆大毛拉木罕买提-泽尔圃哈热哈吉在伊犁用维吾尔完成了《古兰经译注》,原本珍藏于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1981年4月,马坚的全译本《古兰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北京出版。这是公开发行量最多、影响面最广的汉文通译本,卷首有白寿彝《序言》。全书约29.4万字,初版印数为6.65万册。11月,林松用押韵散文体式译的《古兰经文选》阿汉文对照本,由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公开出版;封面由包尔汉副委员长题签。初版印数有:平装本5万册,精装本5千册。在此之前,中央民族学院科研处曾刊印过内部参阅本二千册。以后,在内蒙古和西北各地陆续翻印、重印的数量很多,无精确统计。
1987年,马坚汉译《古兰经》,在沙特阿拉伯用阿汉文对照形式,由麦地那法赫德国王《古兰经》印制厂出版,免费赠送从中国去朝觐的“哈吉”,和通用汉语的穆斯林读者。
1988年8月,林松的《古兰经韵译》由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在北京同时发行阿汉文对照(上下册)5万套,汉文单行本3万册。《韵译》封面由马松亭大阿訇题签。扉页有白寿彝题词和李士厚题诗。
1989年11月,美国华裔穆斯林学者闪目氏"仝道章(1923——1995)的《古兰经》中阿文对照详注译本)由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卷首有王世铭《序》和林松《序》。1990年6月,译者偕夫人马琳回国,在南京举行译本首发式和座谈会。
1990年哈再孜、马哈什合译的哈萨克文通译本《古兰经》,由民族出版社在北京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哈萨克文译本。
1998年6月,甘肃穆斯林书法家马千云在抄写马坚汉译《古兰经》之后,再接再厉,用细管紫毫,蘸纯金粉抄写王静斋上百万字的《古兰经译解》(丙种本),已全部完成。使用赤纯金粉,瓷青稿笺,耗资巨大;分30卷,以经折装艺术加工,并配制考究木匣珍藏。全部按照原译本繁体字楷书,点横撇竖捺,一丝不苟,工程浩繁。封面题签者,阿拉伯文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萨里哈"安士伟大阿訇,汉文是当代大书法家启功教授。其附件包括林松《序》,和汉族作家麦天枢为推荐此金书精品的特写,已翻译成阿、英、日文,并制作成光盘。
2006年8月,由中国伊协会长陈光元大阿訇手书、河北穆斯林王凤桐镌刻的石刻《古兰经》竣工。陈光元大阿訇历时四年八个月完成手书《古兰经》,王凤桐祖孙三代历时四年镌刻。该石刻《古兰经》选用泰山基石为材料,将《古兰经》三十卷一百一十四章全文镌刻在高一米、宽零点五米、厚三厘米的石板上,共用石板528块,总面积264平方米,总重量约26吨,现被北京东四清真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