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自保特征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圣训导读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生老病死,自保特征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5-11 点击: 我来说两句

 生老病死,是必然规律,也是正常现象。《古兰经》中,多次

提到世人从生到死的历程,全在安拉的掌握中。例如:

        他创造你们,

          先用泥土,再用精液,又用血块,

          然后使你们成为婴儿呱呱堕地,

          继而使你们健壮,

          又使你们老迈无力,

          —你们中也有人夭折早殇——

          然后使你们达到一定的寿期,

        但愿你们理喻。/

        他能使人生,能使人死,

        当他要处理一件事情之际,

        只要说一声:“有!’’

        立即就达到目的。

                                            (40:67-68)

引文高度集中地概括了人类在创造过程中从孕育、出生、成长

到衰老、死亡各个阶段的情况<22:5亦有类似内容)。

    在成长过程中.从婴儿、幼年、少年,青年、壮年到晚年,疾

病,衰老也是不可免的:

        安拉创造了你们,

        然后使你们死去,

        你们中有人进入最衰迈的年纪,

        以致在有知识之后变得一无所悉,

        安拉确实明鉴深察,独具威力。

                                                  (16:70)

        对我使其延年益寿的人,

        我能让他肌体衰退,智力降低,

        难道他们还不理喻?

                                                (36:68)

人尽管有寿限长短之分,有的高寿,长命百岁跨世纪,尽享天

年,有的短寿夭折,壮志未酬,来不及一显身手就埋葬丘陵;有

的J恰值事业高峰,方兴未艾,正在红火,却暴疾而逝。从历史发

展的长河看,生命本是短暂的、宝贵的,究竟应该如何珍惜、度

过?经文中说,这是个考验:

        赞美权柄在握的主,

        他对一切事物万能!/

        他执掌着死与生,

        以考验你们中谁具有出色的善功?

                                              (67:1-2)

指出人在社会上生存,要多多行善,有高尚情操,过得有意义、

有价值,才死而无憾。经文还强调一切有生命的被创造物,都

有生有死,必有一死,谁也不可逃避。穆斯林们从《古兰经》中

常引的一句名言是:“凡有生命之物都要尝到死亡的滋味”,不

仅能复述、背诵它的阿拉伯原文,甚至常被刻在墓碑的碑额

上。这句话在经文中出现过三次,即:

        每个有生命之物都要尝到死的滋味,

        你们会完全得到相应的酬遇,

        —在复活的日期,

                                     (3:185)

        每个有生命之物都要尝到死的滋味,

        然后,你们都将向我回归。

                                         (29:57)

        他是创造黑夜、白昼、太阳和月亮的主,

        它们全都按轨道运转于天体。/

        我没使你之前的任何人长生,

            连你也会停止呼吸,

        你们岂有长生之理?/

        所有的生物都要尝到死的滋味,

        我考验你们—用灾祸与福利,

        你们都将向我归聚。

                                              (21:33-35)

这些经文,概括了一切生物有生必有死的至理,尽管寿命有短

有长,但终将死去,追求所谓长生不老、永生不死之道,都是痴

人说梦,枉费心机。特别是第三段引文,概括得更开阔、精辟、

深刻,先讲宇宙万物运转的自然规律,再着重指出任何人都逃

不出、摆脱不了迟早必死的规律,包括先知在内。然后才引出

万物必尝死亡味道的判断。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经文中还说:

        任何人停止呼吸,

        都只凭安拉的旨意,

        〔寿命〕有预定的限期……

                                          (3:145)

        你们无论在何处,

        死亡也会把你们追逐,

        —即使你们是在高楼堡垒居住……

                                              (4:78)

        当寿限到来之际,

        安拉绝不对任何人延时展期,

        安拉对你们的行为周知尽悉。

                                           (63:11)

        你说:“我不能为自己避祸趋吉,

        除非是安拉愿意;

        每个民族〔兴亡〕各有限期,

        限期一到,

        他们不能稍缓片刻或提前瞬息。”

                                            (10:49)

  说明死亡不仅是必然规律,在所难免,甚至形象具体地讲到:

论空间,谁也无处藏身;论时间,谁也不能提前或推迟片刻(还

可参见7:34/15:4-5/16:61等),并且指出,谁也不能预

料自己死于何时,命归何处,当然也就无法防范,如:

          ……任何人都不知道,

          自己明天〔广义,指未来〕将有什么获取,

          任何人都不能预期,

          自己会死于何地?…

                                           (31:34)

      《古兰经》中较多地谈及万物必死、谁也不能逃避,主旨在

  于提出告诫:立身现世,勿忘后世,应放眼未来,不要太看重或

  过于贪恋红尘,例如强调:

          今世生活只是暂享安逸,

          后世才是永远安居的宅邸。

                                        (40:39)

      围绕由于《古兰经》启示而形成的“两世观”,在穆斯林的

  生活中,除上述几节所介绍的衣、食、住、行外,即使是在世俗

  生活中,从生到死,生老病死,也都联系着、贯穿着儿许伊斯兰

  教独特的习俗和色彩。例如:

      1.婴儿起经名。穆斯林家庭中婴儿诞生,要给孩子命名,

  请阿訇主持命名仪式,先对婴儿右耳念“邦克”(波斯语碱丈匀

  Bang的音译,阿拉伯语为“阿咱尼”Adhan,指“宣礼

  词”);再对左耳念“嘎麦提”(阿语的音译,指

  拜前“招唤词:”),然后,为婴儿用阿语命名,在我国穆斯林中,

  称为起经名。阿訇们大都喜欢用历代先知、圣贤、伟人的名字

  命名,如男孩命名从易布拉欣、萨利哈、穆萨、优素福、穆罕默

  德等先知名字中选用,或从欧麦尔、阿里等先贤,或从阿拔斯、

  哈桑、侯赛因等名流之名中选用;为女孩命名,也从历代著名

  妇女如麦尔彦、法帖麦、赫底彻、阿衣莎等人名中选取。

      由于这一类青史留名的人数量不多,他们的名字总被选

  用为经名,因此,经名相同的穆斯林数以万计。在操阿拉伯的

  国家,为避免同名字的人不致混淆,多在本人名字中附加上父

  名、祖父名,甚至缀以籍贯(出生地名),以便区别;或者,在人

  名中嵌入原非人名的词汇,如“阿萨德,’(狮子)、“锡俩勒”(新

  月)、“杰拉德,’(蚂蚱)、“赛衣弗"(宝剑)等等。

      在我国内地通用汉语的穆斯林民族,从明代起在社会交

  往中即改用汉文姓名,经名多在宗教礼仪或对外交流中使用,

.或两种语言的名字并用,茬通用汉文名字之前冠以经名,如苏

  莱曼·李海涛(男),萨里玛·王菁菁(女)等。改革开放以来,

  对中东、西亚交流频繁,这一类阿汉合璧的名字较普遍地印在

  名片上。

      成人改奉伊斯兰教者,一般在履行入教礼仪时多补起经名。

      2.男孩行割礼。此项礼仪阿语称为“赫特奈”,指“割阴茎包皮”。相传源于古代先知易布拉欣要求

  其后裔履行割礼,沿袭下来,先知穆罕默德对此很重视,伊斯

兰教定此为“圣行”,故亦有“作‘损奈’”(Suannah,即

“圣行”之称。

    割礼约在男孩7至12岁之间举行,有的邀请阿旬出席。

现代多由穆斯林医院作为外科小手术举行,以防感染。在我国

新疆地区,对男孩割礼更为重视,像喜事临门一样庆祝。

    行割礼,可免除包皮过长,不至蓄积污秽,使大、小净更清

洁完善。

    3.结婚写证书。穆斯林婚嫁仪式,由男女双方家长、证婚

人与新郎、新娘一起举行,由阿訇或主持人念“尼卡哈(证婚

词),写“伊扎布,’(婚约)。参见本书第13章第2节,不再赘述。

除宗教礼仪外,世俗生活中的宴宾客、闹洞房之类还带有不同

地区民族的色彩。

    4.病危作“讨白,’(忏悔)。穆斯林患病时,积极求医问药,

相信科学治疗,先知曾说过:“除了不治之症以外,百病都有药

物治疗”。历史上穆斯林医学就很有成就和影响。因此,病危

时的祈祷、忏悔,不是指以呼告求救代替服药就医,而是作视

死如归的准备,使用汉语的穆斯林把死称为“归真”,就是指要

回归到安拉那里。

    穆斯林病势垂危之际,自己回顾以往,即将踏上“归途”、

寻找“归宿”,内心对自己的过错表示忏悔,便诵读经文,祈求

安拉宽恕。如病入膏育,已处于弥留昏迷状态,其亲属好友则

在病榻前请阿旬诵经,或贴近病人耳畔,反复诵读《作证词(清

真言)》,以提醒他在临终之际,牢记“万物非主,唯有安拉”。

    5.殡葬循礼仪。穆斯林归真后,应立即按礼仪安排善后事

宜,最好及时安埋,最多不超过3天。其程序应包括:

    ①为亡人洗礼。俗称洗“埋宜体,’(阿语

的音译,即“亡人”、“死者,’),由专职人员或懂礼仪之亡人亲

属,依照平素小净、大净程序,用水洗尸体。步骤是:先净下,再

洗头部、面部,以白布沾温水擦其口齿、鼻孔(代替漱口刷牙、

呛鼻),然后从上到下、先右后左洗遍全身,并用浴巾擦拭干。

洗亡人遗体时一般由三人合作,供应用水。如亡人为女性,为

之洗礼者亦应为妇女。洗毕,即将亡人移至裹身白布单上。

    ②以白布裹身。俗称“穿“克番,’(阿语

的音译,意思是“殓衣”,但未经缝制成衣服)。白布,象征着洁

白素雅古朴,故不用带色布匹或丝绸。男性殓衣“由“大卧单”、

“小卧单”和“衬衣"3件组成,大卧单长如身,上下可略长,各

留5至7寸长度,(小卧单不留余地,按实际身长即可),宽约

4. 5尺,再加帽子。妇女殓衣除与男性3件相同外,另加裹胸

及包头各一件(即共5件),尺寸约3尺左右[①],洗身后将亡人

移到白布单上,裹住全身。

    ③排班行殡礼。俗称站“者那则”(阿语的

音译,即“殡礼”)。参加殡礼者限于男性,须沐浴、洁衣,象礼拜

一样面对卡尔白、由伊玛目带领,列成整齐横排,统一进行。但

只站立进行,含举意、抬手、念颂和面向右左两侧等动作而结

束礼仪,不鞠躬、叩头、跪坐,故称“站拜”或“站者那则”。行殡

礼时,将装硷亡人之匣具放在参与殡礼者的行列前面。殡礼时

由伊玛目默诵的几段颂词中包括一段为亡人、也为全体穆斯

林的祈祷词,大意是:

        主啊!你恕饶我们活着的和已经死去的吧!恕

    饶我们现在的和不在的、小的和大的、男的和女的

    吧!主啊!你让我们活,就·生活在伊斯兰的道路上,

    让我们死,就死在‘依玛尼’的根基上吧![②]

    ④坟坑速安埋。殡礼后,即将遗体运往墓地,放入已按规

格挖好的墓穴中埋葬。本着及时安埋、葬不择时、硷不用馆、仪

式从俭、入土为安的基本精神进行。

    我国穆斯林的坟墓一般为南北向、长方型。土质坚硬处,

墓深五六尺,松软处可深丈许,坟长约2米,宽约1米。坟刨至

“离底部尺许,依两侧穿洞,穴洞口深1尺,长3.5尺,高2尺,

膛内深2-3尺,长5-6尺,高2.5尺,上圆如弓背,下方平如

弓弦,北首作土枕。遇有沙水易溃之地,不宜挖土穴洞时,可穿

直扩,采用无底石停嵌于下,底深约3尺,宽2-3尺,长5-6

尺(无石块可用木料代替,但不宜用火烧过的陶、砖一类制品

代替)”[③]

  在规格、模式大体如上述的坟墓中,将亡人移入,按头北

脚南方向使之仰卧于穴洞中,并使其脸偏右,即朝西边卡尔白

方向。再将穴洞堵严,让亡人静躺穴中,再用土填满,安葬程序

结束(上述方向是按我国地理位置在麦加东部而言)。

   而后,送葬者或在埋葬现场圆经祈祷,或回到亡人家圆

经。有些地方的习俗,是在亡人归真的最初几天,和40天,100

天以至周年,由家属请阿旬圆经祈祷,或到墓地游坟纪念,“慎

终追远”,求安拉恕肴亡人并摇升其品位,告慰亡灵,寄托哀

思,以尽在世者、后死者之义务。

  这是指一般正常状态下病逝或亡故的土葬礼仪。此外,在

特殊环境中,如在航海远行漂流中死亡,及时举行“殡礼"(者

那则)后可就地将遗体沉海底水葬;又如官兵在战场上捐躯阵

亡,可连同战袍血衣一起埋葬,不再改换白布裹身等等。

     总而言之,从生到死的整个日常生活中,多伴随着、交织

着源于宗教的习俗礼仪,并且成为穆斯林民族共有的民族特

点。其中尤其是丧葬,即便是本属穆斯林民族成员,但宗教意

识淡化或不一定信仰宗教的人,作为一种民族礼俗,也愿意遵

循老传统。例如我国明代反封建礼教的回族思想家李蛰

 (1527-1602),是伊斯兰特征极不明显的人物,甚至入了佛门

当过和尚。但在他临终前留下的《李卓吾先生遗言》,却对其善

后安排非常关注,谆谆叮嘱友人以回回民族的殡葬方式安理,

诸如挖掘深坑、白布加身、速埋土葬等等细节,都非常具体。这

历尽坎坷、至76岁高龄还陷身图圈,以愤然自杀抗议封建迫

害的老人,《遗言》中对遗体处置竟如此重视,且叮吟再三说:

 “幸勿移易我一字一句!幸听之!幸听之!”[④]反映了临终前强

烈的、大彻大悟的回归意识。这是明代的情况,直至现代,以至

  当代,在上述贯穿一生的各项礼仪中,特别明显而突出的,是

  对这表示最终归宿的殡葬礼仪的普遍重视。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