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中的回族女子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读书
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 > 伊斯兰文化 > 读书
资讯回顾

月夜中的回族女子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5-27 点击: 我来说两句

  艾芜的短篇小说《月夜》创作于1948年,发表于1961年的《四川文学》上,后收入1980年出版的小说集《南行记》第二个改版本中。
 
  上个世纪20年代中后期,艾芜因为受到“劳工神圣”宣传的影响,加以逃避包办婚姻等因素,促成了他由川人滇、随后去向南洋的漂泊之旅。《月夜》所记录、描写的行程,大约是他从昆明往云南西部、进人中缅交界的克钦山地区一线。小说主要写到了一个回族女子形象。
 
  这个短篇具有巴赫金所说的“多声现象”或“杂语现象”。巴赫金在研究长篇小说的话语问题时,提出了一个关于小说体裁、修辞风格、形象体系等的理论,也就是“多声现象”;在一部小说中,多种声音并存,多种价值共生,在相互对峙、碰撞、冲突中,映现了自身和对方,“不同声音的对话,直接来自不同‘语
言’的社会性对话”,它们(话语)体现着不同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背景。
 
  尽管巴赫金的“多声现象”理论主要研究的是长篇小说修辞、风格以及形象体系,但我们在艾芜的这个短篇小说中,同样发现它存在着多声杂语现象——有三个人物,三种声音,三种价值。一个是叙事者,另一个流浪汉名叫吴大林,第三个是回族女子。
   
  这三个人物形象各自反映在对方的视野中。我们感到兴趣的是在这种多声杂语现象中那个回族女子形象,特别是在叙事主人公视野中表现出的她的形象。
   
  小说以“空间旅行”的方式展开它的故事情节。叙事者同他新结识的伙伴吴大林,在一个月夜走人山谷的密林中,希望遇见人家,求得一张木床可睡,得到一顿粗荞粑可吃。
   
  小说先描写了山谷外围的景象:
   
  “起初山谷里起着一层白蒙蒙的光雾,要不是有着下去的小路,几乎会使人疑惑,那下面怕会是一个深水的湖。继后便慢慢看出在光雾中间,有稀稀疏疏的黑色阴影,朦朦胧胧地现了出来,光景极像湖面上的一些小小岛子。我们推测大概是些树子,觉得下山的路不多了,便很是愉快起来。菌子、艾蒿的气味,混着潮湿的空气,渐渐闻得着了。完全下到谷底,一些黑森森的树子,投射出巨大的阴影,参差不一地映在月光照得惨白的地上。”
  
   这荒凉的山谷里,似乎根本不可能有人居住。但在密密的森林中,却传来了狗吠声。这里住着一户回族人家。小说描写了森林中心的一处住所:

  “约莫走到林子中心的时候,月光照着的空地,一大片地现了出来,仿佛洞走完了,又看见洞外一样。但我们却不能走进空地去,因为进口地方,竖起一座木栅门,关得紧紧的,只能望得见里面。空地那边,立起一排茅草房子,低低地伏在月光底下。好些狗的声音,就从茅屋里面传了出来,另一只狗则在空地上,直对我们吠。屋顶的茅草,一片灰白。另外有一座瓦房,则投出浓黑的阴影。”
   
  屋里住着一个老太婆和一个年轻女子,她们的家人、亲属也即那些“回族武士”们还没有回来。附近还有一些回族人家。
   
  两个流浪汉的投宿请求遭到屋内年轻的回族女子的峻拒,因为这里“不留汉教的人”。当吴大林谎称他们是某某中学的学生时,女子虽仍显疑虑,“语气却柔和多了,不像刚才那样严厉、不耐烦、且有些生气的样子”,她答应提供给他们食物,但留宿甚至在树林里过夜都是决然不行的。
   
  这个时候,我们才看见了叙事者视野中的回族女子。关于小说的叙事者,需要作一点说明。他是一个不久前离开学校并开始浪迹于社会的年轻人,是一个读书人,一个知识分子,在他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作家艾芜本人的影子。叙事者与吴大林不同,吴是简单的,他所渴望得到的仅是一顿夜餐,而叙事者的感情世界与精神世界要细腻得多;吴不会去观察,叙事者则很敏感,当女子“用她黑溜溜的眼球”观察他们时,她的形象也呈现在叙事者的眼中了:
   
  “看她的年纪,只不过十八九岁光景,脸子黑里带红,有着刚健的美丽,两只不粗不细的眉毛,和一双极有光芒的眼睛,显出她很聪明,却又有点野性未驯的样儿。身材不高不矮,穿着一身青湖绉的短衣和长裤,足底下登一双木拖鞋。手上捏了一支短枪,枪筒在火光的照耀中,乌黑发亮,使我们略微感到了恐惧;但因她究竟是个女子,而且除了老婆子而外又只是她一个人,我们也就安安静静,让她观察。”
  
   女子终于同意二人进屋,并令老婆子端出一大盘馒头和一碗熟牛肉招待。叙事者看到屋中的陈设和装饰:
   
  “我们随着女主人走进一间屋子,里面点起油灯,看摆设的桌椅板凳,漆得黑油油的,只是一处屋角落里,木架子上重重叠叠放了十几个簸箕。屋子正中的壁上,悬挂一幅很大的画像,有三尺来高,腰间佩一把长刀,宛如一个将军一般。纸色旧而且黄了,但画中的人物样子,却极有神采,威风凛凛地望着我们,仿佛就要开口骂人一样。画像顶上横起两行字,不是中文,却是一点一弯的像是回教徒的文
字。屋子里有股浓烈的气味,闻着有些闷人。”
   
  小说情节在二人再次请求留宿问题上,有了一个冲突性、戏剧化的展开。女子以“你们是汉教人”为由,坚决拒绝;吴大林则以“我们是读书人”作为身份证明,以为即使女子家的老太爷回来,看在读书人的面上,定会留他们过一夜的。尽管对话是在女子与吴大林之间进行,叙事者没有加入,但他并非身在局外,因为二人的对话正是统摄在他的视野中。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