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路一条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伊苑绿地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脚下路一条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6-17 点击: 我来说两句

                  ——记回族词曲作家逯贵的艺术人生

         2007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正在为成立六十周年准备着各项庆祝活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人民政府率先在体育场组织演出了大型文艺焰火晚会“七月青城踏歌行”,著名笑星赵本山和他的老师逯贵受特邀在青城舞台同时亮相。赵本山在台上深情地说:“逯贵是我的老师,是我们铁岭艺术团的团长,他给我写了不少好作品!”情感聚焦于逯贵,他用浓重的呼和浩特乡音向观众致意。全场沸腾了,观众议论着这位远离家乡的游子竟然是大腕笑星的老师,一时间回民区的街头巷尾谈论着。
         逯贵1940年出生在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后沙滩一个贫苦的回族家庭。小时候,声声不息的驼铃声、清真寺传来的邦克声常常拨动着这个回族孩子的心弦。逯贵少年时在归绥市小学读书,他最喜欢上音乐课,有时听着老师的琴声手舞足蹈,乐得同学们前仰后合,老师也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对音乐有悟性的孩子。离他家不远有一座民众剧场,每晚都演出“二人台”、“山西梆子”。逯贵想看戏、听音乐,可穷人家的孩子哪有钱买票,于是他经常放学不回家,蹲在剧场门外等候中途退场的人,拿着讨来的门票去看半截子戏。就这样,他学会了《打金钱》《挂红灯》《走西口》《打金枝》等许多唱腔唱段。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塞外青城的舞台上,二人台、山西梆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拥有大量的观众。这些朴实的、贴近群众的地方曲艺,为少年的逯贵奠定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的基础。
         逯贵在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读书时,常常到同学白俊(后来成为内蒙古歌舞团回族演员)家听收音机里播放的国内外音乐名曲,如贝多芬的《命运》、莫扎特的《小奏鸣曲》、舒伯特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怆》。在这博大精深的音乐世界里,他们展开稚嫩的艺术想象的翅膀,吃力地飞翔。逯贵比较规范的音乐学习,是从和白俊学习手风琴开始的。逯贵的艺术天赋渐渐凸显,吹拉弹唱样样都行,经常参加学校和市里举办的各种文艺演出、比赛活动,是学校知名的文艺骨干。
         1959年对于逯贵来说是个难忘的年份,这一年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年夏天,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在他们那里招生,逯贵报考了音乐专业。在考场里,他唱了二人台《打樱桃》。他那地道淳朴的演唱征服了所有在场的老师,老师们情不自禁地为他鼓起掌来。接着逯贵用弹奏风琴的方法在钢琴上弹奏了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你没有练习过钢琴?”老师问道。“没有,我家里没有条件学习钢琴。”老师们沉默了。几天后,逯贵接到中央民族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父母亲欣慰地对他说:“家里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去北京上学!”是啊,在一个塞外贫困的回回家庭,多少代才能培养出一个大学生。
         逯贵在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学习期间,学习了规范的音乐理论和艺术技艺。他是个多面手,主科学习声乐,课余学习作曲、指挥、合唱,喜欢戏剧表演,扮演过冼星海和大型话剧《年轻一代》的主角萧继业,轰动了学校。在多民族的学府里,他特别注重向各兄弟民族同学虚心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正是由于他吸收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元素,才使他日后能在民族艺术天地里展翅翱翔。
         1965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歌舞团工作。离开了首都大城市的学习生活,突然进入艰辛的乌兰牧骑游牧式的演出日月,这对他无疑是一次人生价值取向的挑战与考验。鄂尔多斯是片充满神奇的土地,这歌的海洋、舞的故乡向他展开了另一个广阔的艺术天地。鄂尔多斯民歌在蒙古族歌曲中具有鲜明的个性,旋律音程的跳进使音乐富有轻松活泼的律动,充分表现着蒙古民族乐观向上的情怀。一段时间里,逯贵为学习鄂尔多斯民歌而着迷。他倾注了全部的感情采集整理的一本鄂尔多斯民歌至今仍然珍藏着,在那本厚重的民歌圣典中,深深地埋藏着他的追求、他的情思,这是他音乐创作的丰厚素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逯贵为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创作了十七集广播剧音乐《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这部广播剧描写了飘落异域的土尔扈特蒙古人,历经万千艰险之后在十八世纪回到祖国的光辉壮举,歌颂了蒙古族人民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与中华民族不可动摇的凝聚力、向心力。逯贵正是采用了鄂尔多斯民间音乐作为元素,构成全剧鲜明的音乐风格。其中他运用蒙古族说唱“好力宝”创作的四部合唱曲《回归》别有新意,《宽宽的牧场》旋律优美、隽永动人。
         1973年,逯贵调到辽宁铁岭地区歌舞队工作。走进黑土地,一辆马车拉着军事化的歌舞队,奔走在广袤的东北平原。火辣辣的东北乡音,充满了率直和幽默,黑土、冰雪造就的另一方水土使他渐渐领略到黑土文化的特殊韵味。他开始痴情于黑土地,几次调往北京等大城市的机遇都因工作的需要和情感的依恋而被搁置。在铁岭的三十余年间,他担任过专业教师、乐队指挥、编创、团长,直至铁岭市文化局主管艺术的副局长,但职务的升迁从没改变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在东北,逯贵与“二人转”艺术的不解情缘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渐渐凸显并生根发芽。二人转是东北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老百姓有“硬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说,可见二人转有着多么深厚的群众基础。逯贵虽在北京学习多年,可内蒙古乡音难改,因此在学习二人转唱腔时,语音常常是他的障碍。他为李静、李海创作的《看春花》是他的二人转处女作,谱曲时内蒙古语音给他找了不少麻烦。《看春花》在全国播出后受到听众欢迎,可谁能知道这是一个内蒙古汉子谱写的东北二人转。
         “重在创新,变在深处。”这是逯贵的艺术追求和理念,他当时先后创作了《摔三弦》《闹渔塘》《双叩门》三部二人转作品,为铁岭二人转艺术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4年逯贵带着《摔三弦》《闹渔塘》《双叩门》和二人转歌舞《辽北山花点点红》率团来到北京,三个二人转小戏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幽默的演出风格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引起首都有关专家的兴趣,赵本山在表演中初露头角。这些作品被中国唱片公司录制发行,铁岭二人转冲出辽宁,走向全国。
         1987年东北三省举办以“探索改革创新二人转”为主题的大赛,逯贵摘取音乐创作唯一一块金牌。逯贵突破二人转音乐传统的曲牌套用方式,变被动套用为主动创新,从结构布局到艺术技巧的把握上都大胆探索。
         从1990年至1998年,逯贵曾先后为铁岭电视台大型春节晚会“春节大快车”、“春节大拜年”、“春节大团圆”、“春节大戏台”等晚会创作过全场音乐。音乐表现形式多样,东北音乐风格浓郁。“春节大快车”由赵本山、潘长江、李静、黄晓娟表演,在全国“星光杯”电视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逯贵作曲的歌舞小品《麻将·豆腐》(赵本山、黄晓娟演唱)曾流传全国,脍炙人口,在艺术圈里颇有影响。逯贵作曲的电视戏曲片《原野上的马车》曾获得全国电视剧“飞天”一等奖。他对《原野上的马车》的音乐创作极为上心,用二人转曲牌在民族音乐剧里进行实践。全剧音乐表现风格把握比较准确,恰如其分。
         逯贵在不断学习创作二人转音乐的实践中,转移传统审美重心,从说唱性向歌唱性探索迈进。他说:“音乐是以声表情的艺术,抒情性是音乐最为重要的特点。无论什么样的音乐形式,作品都应该让人心动。二人转民间艺术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唱腔中以说代唱叙述故事,这是必然的,但新的审美需求,是我们应当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二人转音乐的时代风格。”逯贵不少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实现着艺术家创作的理念。

代 林(回族)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