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在当代社会的文化职能浅析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穆民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清真寺在当代社会的文化职能浅析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6-23 点击: 我来说两句

——以济南清真北大寺为例的实践报告

◆杨松杨

 

  前记: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使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了巨大的融合性、包容性,历史上很多极具独立性的民族、宗教在融入中国社会后都逐渐融合、同化甚至消失,而伊斯兰文化千余年来在中国生生不息,并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特色,体现出了中华文明多元发展的和谐。这一文化现象引发了我的浓厚兴趣,并尝试从分析清真寺这一重要载体的文化职能角度开展实践研究,以管窥当代中国伊斯兰文化乃至中国宗教发展状况。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有幸对济南清真北大寺进行了实践访问并受到了北大寺副教长刘洪军阿訇和杨兆利阿訇的热情接待和帮助,受益匪浅。

  一、清真寺——重要的载体

  清真寺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发展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大杂居,小聚居”的环境中穆斯林群众保持联系的重要纽带,在信息交流,资源分享,宗教生活等各个方面与穆斯林的一生都发生着紧密联系。作为一系列的建筑实体,她不仅是文化特征的现实反映,更有利于形成明确的网络体系,以进行宏观的系统管理。因此,研究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和谐发展与建设,从“清真寺做起,可以说找到了一个好的抓手和载体。”①

  济南清真北大寺坐落在济南西关永长街北首,现处回民小区中心,全寺占地八亩一分多,建筑面积2252.23平方米,坐西朝东,由低到高拾级而上,主体建筑大门、二门、礼拜大殿、望月楼、配殿等,排列在一条东西中轴线上;有二进院落,南北讲堂对称,其建筑风格均为中国古典建筑形式。该寺始建于清初,历史悠久,被列为济南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寺内仍存有由清光绪直隶总督李鸿章手书的“清真古教”匾额、“成达师范”著名创始人之一穆公华庭懿行纪念碑等文物。该寺的建筑形式典型地体现了中国清真寺伊斯兰教文化与传统中华文化相融合的建筑特色,既有与传统的统一又保留着自身鲜明的宗教特性,整体布局和谐完整又独具特色。寺内的历史古迹反映了伊斯兰文化逐渐转化为本土文化并与本土原有文化和谐共生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及其中深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

  二、北大寺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职能体现

  北大寺是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几座清真寺之一,据杨兆利阿訇介绍,该寺辖内现有穆斯林教众约两万余人,日常活动主要有一日五次的礼拜,每周一次的聚礼,及斋月封斋等。其中聚礼平均参与人数每周都达二百余人,而开斋节等盛大节日期间更是人流如潮。这证明了清真寺在穆民中拥有深厚稳固的群众基础。我通过寺内海报栏中的“构建和谐清真寺活动掠影”了解到,除了按时行拜功举行宗教仪式外,该寺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举办“青年穆斯林与构建和谐青年论坛”,自编伊斯兰文化教材,举行书画展、济贫捐赠,接待国内外来访学者,开办暑期补习班等等,一方面紧跟时代政策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又将宗教文化充分的结合到了穆斯林群众的现实生活中,从而发挥出系统丰富的文化职能。

  1、对中国伊斯兰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经堂教育是中国回族的一道重要文化景观,缘起于回民族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应对母语改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挑战,并成为回族“在对中国大众学校教育的接受和学习中,在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套体系完备特色鲜明的民族教育形式”②,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清真北大寺位于回族聚居区,本身就是进行经堂教育的主要场所,发挥着其在穆斯林中的教育职能,并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完善。其学习内容为宗教知识和基础文化知识。这种公益性的学习班有助于穆斯林青少年在假期中既接受文化学习又得到思想教育,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也使得民族宗教知识以合理的方式在下一代实现普及和继承。

  2、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及对大政方针政策的普及和宣传

  “中国的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适应’最重要、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宗教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③为响应建设和谐宗教,“各清真寺利用壁报栏、黑板报和讲‘卧尔兹’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广大穆斯林不断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④。

  北大寺开辟了“卧尔兹演讲园地”,将阿訇们撰写的“卧尔兹”制成展板,让穆斯林不仅在大殿上听到,还能在展板上看到。为了进一步联系年轻知识分子阶层,该寺在网上建立了青年论坛,并在寺内举办“青年穆斯林与构建和谐社会”青年论坛的主题活动。此外,在与该寺刘洪军等阿訇的交流和相关资料的收集过程中,我发现“和谐社会中的清真寺建设与功用”已成为一个穆斯林知识阶层强烈关注的课题,特别是阿訇等教职人员,他们关注时事动态,并有很多从学术角度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形成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使得我在获取资料得到巨大便利外,也着实感到了吃惊。从清真寺的管理及教职人员素质的巨大提升上,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宗教文化取得的长足发展。

  近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西北各省区的各族穆斯林来我市经商的人数达数千人之多,另在济留学的巴基斯坦等国穆斯林也多达百余人,为了使他们顺利融入当地社会,20077月北大寺全国首创性的举办了建设和谐清真寺穆斯林知识培训班,由寺内教长阿訇授课,组织来济穆斯林学习有关民族宗教法规、穆斯林经商道德、穆斯林知识及学习《外地穆斯林守则》等。这一系列的普及宣传使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清真寺的活动在穆斯林群众中开展得有声有色,深入细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内外部的沟通交流

  民族关系与宗教关系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社会团结,清真寺既是联系穆斯林之间、穆斯林与伊斯兰文化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联系穆斯林社会与其他社会关系、沟通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桥梁。

  1)穆斯林内部的交流

  清真寺间通过各种形式保持着密切联系,如北大寺组织青年阿訇参观其他清真寺进行访问交流等,这使各清真寺在响应伊协开展具体活动工作时能够步调一致、分工协作,也促进了不同坊区穆斯林群众之间的联系。

  在与穆斯林的联系上,除了宗教生活外,北大寺还开展婚介、济贫捐赠等活动,从各方面为穆斯林提供实际生活帮助。许多来济穆斯林经常到清真寺做礼拜,也向寺管会反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与当地群众出现的矛盾等,他们以寺为家,把清真寺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而远不仅仅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清真寺因而在解决有关民族的突发事件、维护民族团结上发挥了非常重大作用。为了联系来济穆斯林,北大寺按不同省、区分别成立了联络组,各组都选出了组长,定期(周五)组织他们学习有关民族宗教方面的政策法规,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发现苗头问题,在及时上报有关领导部门的同时,由寺里的阿訇亲自出面,依靠他们中的骨干力量,做群众的工作,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防止事态的扩大。

  2)与其他民族的沟通

  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穆斯林与当地汉族群众在现实的共同生活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分歧,特别是刚刚融入汉族社会的外来穆斯林,生活背景的巨大差异使他们成为民族矛盾冲突的敏感人群。实际上,由于牵扯到民族宗教等问题,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在直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多不便,而清真寺具有既接受政府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又具有良好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的特殊背景,使其成为沟通当事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枢纽。

  现在济南的清真拉面馆遍布大街小巷,其背后的外来人口管理工作却十分复杂和繁重。2007年夏,在济南甸柳庄开拉面馆的一名穆斯林在居住的居民楼下铺了块白布做礼拜,楼内的居民因为不懂得伊斯兰教生活习俗而对其产生误会并大打出手,造成该穆斯林重伤。事情发生后,经北大寺寺管会积极协助政府调查协调,打人居民赔礼道歉并进行了赔偿,最终化解了民族冲突,制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北大寺在协助政府处理民族问题、保护穆斯林合法权益、沟通回汉群众、增进相互理解、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显著的贡献。由此可见,清真寺等寺庙观堂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共生的重要调节载体,是社会有机体的和谐运行中进行上传下达的重要神经系统。

  3)国际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本着我国自力更生、自主办教的宗教政策,近几年来中国伊斯兰文化与国际宗教文化的往来交流不断朝着良性的方向健康发展。北大寺作为山东地区伊斯兰文化的重要前沿,在对外交流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一方面,伊斯兰国家或组织的经济帮助使清真寺获得了部分建设资金,如1992年由沙特驻华大使馆捐资重修了沐浴室,可供近百人洗大、小净;另一方面,随着学术往来的发展,由伊协组织的对外访问也逐渐增多。此外,济南穆斯林留学生的增多使留学生与清真寺之间建立起的紧密联系也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北大寺,除了参与宗教活动外,穆斯林留学生在很多方面也相当活跃,与阿訇们交流经文诵读和阿拉伯语等。通过他们,清真寺在伊斯兰宗教文化上得到交流进步,而留学生们通过清真寺也得以更为深入的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这实在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结合我国当前在国际社会和平崛起的发展形势,可以相信,清真寺将在文化交流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清真寺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发展前景

  清真寺的和谐发展建设有助于吸引广大穆斯林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有助于发挥伊斯兰教在促进穆斯林心理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疏导穆斯林的心理情绪,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些都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趋势和要求的,因此具有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巨大潜力。

  就山东地区而言,由于长期的相互杂居,山东穆斯林在生活习俗和宗教文化上亦形成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汉族“共同开发和创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促进了团结、积极向上的人文景观”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群体效应”⑤。因此,随着清真寺的不断发展建设,我们有理由确信,这一相互影响的文化互动发展过程也将不断深入、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①《中国宗教的时代使命》,《中国宗教》20072月总第十八期,P.14.

  ②杨文笔.《文脉相传,人文不衰——回族经堂教育的百年历史》,《济南穆斯林》2007年第四期,P.19.

  ③叶小文.《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求是》2007年第11.

  ④《济南市伊斯兰教协会二OO七年工作总结》

  ⑤刘洪军.《穆斯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