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清华大学机械系讲师柳百成已经45岁了。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文革”后首批赴美的52名访问学者之一。
如今已是中科院院士的柳百成以“绝大的惊喜”来形容当年的心情。他的父亲解放前是上海的民族资本家,他的岳父──一位早年留学法国的老知识分子在“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受迫害自杀。这样的家庭背景曾让柳百成吃尽了苦头。他几次进入赴苏联等国留学的名单,但最后都被“刷”了下来。
知识分子在“文革”中被骂作“臭老九”,但柳百成一直偷偷坚持阅读书籍和期刊,他坚信“知识就是力量”。
1978年11月,清华大学机械系得到一个赴美留学名额。
柳百成连闯系主任口试、学校考试、教育部统考三关,最终被批准赴美。他当时的感慨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当时选拔的第一标准是外语水平,而不是政治条件。相对于‘文革’时期,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柳百成说,“我甚至成了赴美访问学者团的总领队,这让我感觉到,一个任人唯贤的时代真的到来了。”
1978年12月26日上午,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京接见赴美访问学者团全体成员。当晚,周培源和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亲自到首都机场为他们送行。如此高的规格,让大家感到此行意义非同寻常。
当时中美尚未直接通航,访问学者团由巴黎转机赴美。在巴黎机场,中国驻法国大使告诉柳百成:“我们得到消息,在纽约机场有外国记者要采访你们。你们是否接受采访?”柳百成和其他人商议之后决定:“接受。”
他们在飞机上起草了一份声明,柳百成至今清楚记得声明的内容:“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美国人民也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不仅是为学习美国的科学技术而来,也是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来。”他们在纽约机场灯火辉煌的接待大厅里对几十名西方记者宣读了这份声明。
柳百成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了两年,他最深的感受是,美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令人惊叹:“当时我还没见过计算机,而在美国房东家里,三年级的小学生都有了一台苹果电脑。”
柳百成认为,留学经历对他的学术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他运用美国的先进仪器,首次进入了材料科学的微观世界。他和美国大学本科生一起选修电脑课,回国后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计算机模拟仿真研究,用高新技术带动和改造铸造这一传统产业,取得了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