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里所谓“电视”不是作为一般家用电器的电视机,而是指由各电视台制作的通过电视机播放出来的形形色色的电视节目。媒体对当今社会的笼罩与渗透,是压迫式的,强横和无所不在的。尤其是电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时代的媒体之王,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又是其它媒体无法匹敌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当我们为又一“老少边穷”地区能看到电视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是否意识到又一方“净土”将从此被迫接受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暴力、色情等时尚风气的污染?
我国目前有多少家电视台?
中国目前到底有多少家电视台、多少个电视频道、每天累积播出多少时长的节目?不用统计,想一想就知道数字是惊人的,是足以傲世环球的。撇开央视的12个频道不说,一个省台有5-10个频道,市台比省台少不了两个,再加上区台、县台、企业台、不算也罢。反正一个不大的地方发生一件不大的事儿,必然会有数台电视摄像机到场,数字的、模拟的、专业的、家用的,型号不同,功能和画面效果不同,角度和说法也不尽相同,但事情还是那个事情。我们不能指望一个不大的地方每天都出事,而且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没西瓜就捡芝麻,一粒芝麻大家一起下手,就不是“捡”而是不折不扣的“哄抢”了。在这里我不想指责地方上的一哄而上,因为我们素来就有跟风的传统,更因为根子在上面,与“上面”针对进入WTO以后,御防境外媒体冲击所做出的“占地盘”的战略布置有关。既然问题出在“上面”,笔者也只能点到为止,非是胆小,实在是事关政策,说了也白说。现在这样全民办电视的好处也是有的,以央视为例,十套、十一、十二套的相继推出,就给那些已经做不了节目的“正式工”提供了当“制片人”的机会,给更多身份复杂的无业人员提供了成为“临时电视人”的机会。
只为留住观众手里的遥控器?
打开今天的电视,频道足够选择,场面足够热闹。新栏目层出不穷,时尚包装令人目眩。越来越多的观众被请进演播室(其中侃侃而谈的嘉宾不乏从文字后面走上前的知识精英),充当大众的代言人。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通过镜头的切换而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他们的言论、好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电视人的取舍。大众在传播领域的地位节节升高,他们的称谓也从最初的“观众”变成“受众”,如今,又时兴称之为“接受主体”,他们的品位和胃口左右着媒体的定位和价值取向。实际上,今天的受众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媒体的同谋,并分享着媒体的话语权。受众的多少,也就是收视率的高低决定了媒体的市场价值。为了赢得大众更广泛的认可,电视人除了在节目的样式上挖空心思,更是在揣摩大众收视心理上下足了功夫。一些自命“锐意革新”的制作者正有恃无恐地突破一个个审美禁区,对美感和诗意的肆意抹杀,说到底是一种没有文化的表现。“没文化”也就成为当今中国电视界最扎眼的职业标识(少部分良知尚存的电视从业者在公开场合不愿承认自己是“做电视的”,正好说明其处境的被动与尴尬)。当我们的电视人无法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灵感,无法构筑真正意义的新节目时,只需将他台的节目拿来,换换名称和主持人,再把游戏规则和记分方式略加修改便大功告成。有了创新的旗帜和舆论的全面推崇,偷懒者找到了安顿自己的生存空间。你“30分”我“60”分,你“快乐”我“欢乐”。太多重复、太多雷同,因缺乏充足的精神张力和必要的文化关照,无法聚集起真正相关的因素,完成新形式,达到可称创造的高度。这直接导致了那么多频道和栏目却仍然留不住观众手里的遥控器。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代社会的某种乖戾气氛中,抄袭、生搬硬套和照葫芦画瓢,竟和生物界的“克隆”一样成为一种时髦,一种现代意识的标签。
还要“秀”成怎样的嘴脸?
似乎也有“克隆”的成功的。比如央视经济信息频道《幸运52》和《开心辞典》就是在对国外同类栏目作了一番符合国情的调整后照搬过来的,起码目前看来,拥有相当高的收视率,两个栏目的男、女主持人也迅速窜红,成为观众心中“最受欢迎的”。但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其“成功”的原因,可能就高兴不起来了,甚至会出身冷汗!因为,它们之所以能吊起那么多人的胃口,根本原因就在于游戏中的“幸运者”能拿到价值不菲的奖金(或奖品),说穿了,是一种“金钱秀”。利用人们对金钱的欲望,同时也利用了人们“赌一把”和“撞大运”的习惯心理。最终的“获胜者”无一例外都是因为“运气好”蒙对了更多的答案而已。如果谁想凭知识积累而能答对主持人提出的那些听起来似乎有一定知识性、趣味性,但事实上多数无聊的问题,那除非他(她)本人就是一部大百科全书。现场的情况每每也证明大多数参与者是在瞎蒙,是通过编导者的幕后训练走上台与主持人一起作秀。与“金钱秀”相比,更让我难以忍受的是名目繁多的“感情秀”。就是那些主持人现场一定要把嘉宾问出“眼泪”来的所谓节目。“秀”者,表演也,几乎是“真情实意”的反义词。把真情,甚至两人间最私密的爱情也当众倾诉,说到动情处还流下热泪,不管是谁,那“泪”里也一定掺进了“水”。区别不过在于,不同的人掺进的“水份”多少略有出入罢了。我们知道,人心中最真挚最深沉的情感甚至对最亲近的人也是难以表述的,更何况是在电视镜头前当着陌生观众的面。这类“感情秀”所做的恰恰是对真实情感的消解,使今天人们本来就肤浅的情感更加轻薄。近两年因为“超女”商业和娱乐层面上的“成功”,导致各类“选秀”节目铺天盖地,泛滥成灾,央视也未能幸免。
我们的下一步该迈向那里?
必须承认,我们曾经片面重视与强调电视的教化和鼓动功能,忽视乃至排斥它的消费、消闲、娱乐和审美功能。大量的重技术包装、找乐搞笑节目的出现是对以往失误的反叛,但总体类型上的明智选择无法掩盖其大多数内容的苍白、品质的低劣,以及制作者思维的拘谨与混乱。搞笑、煽情、戏说,成了集体无意识,一扫以往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再顾左右而言他,直逼人们渴望刺激的感官。有调查表明,大众最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集中在两种类型:一是“快乐”系列,以快乐、欢乐、非常、幸运、比拼等词汇包装的综艺节目;一是“焦点”系列,以焦点、话题、聚焦、纵横等词汇命名的曝光节目。前者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为著,主持人直接以夸张、荒诞、搞笑的动作和表情与现场观众互动;而后者当以央视的《焦点访谈》最负盛名,其每年不到1/3的曝光节目相当有效地疏导了大众对那些社会不良现象的浓烈愤怒,甚至成为部分观众心中正义的代言者,央视门前每天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要求把自己的冤屈向《焦点访谈》诉说。无疑,刺激和解气成为这两档名牌节目获得高收视率的大众心态。这两年“中央十套”异军突起,以《百家讲坛》为代表,在把易中天、于丹等大学老师推成“电视明星”的同时,也对祖国历史和民族传统进行了大胆而粗暴地庸俗化处理。为了要所谓的“收视率”,《走进科学》变成了“走进伪科学”!
从表面看,大众是电视传播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几乎是无偿地收看电视节目(只需花一点时间顺便看看广告)。但大众从电视中究竟收获了什么?除了追星、时尚、陪泪、解气和刺激外,在精神和文化的层面上是否也能有所共鸣呢?一般来说,水、阳光、空气、大地、植被,构成了我们人类基本的生存环境。其中任何一种元素出了问题,都会污染我们的生活,需要迅速加以治理。时至今日,以电视为代表的现代媒体也已成为构成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元素,现在它出了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赶紧治理,从现在开始马上着手也许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