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龙
(三十五)
咏菊之诗自古颇多,今见《新月诗刊》第25期载四首咏菊诗句,形象生动,语言简洁,试鉴赏之。
菊 影
谁家碧玉影姗姗,婀娜风姿雾鬓鬟。
霜染晕红羞玉版,袭袭香气醉人酣。
此诗写出菊花的倩影气质,风姿醉人。用“谁家”起句,虽带疑问实乃泛指,引人入胜,一气呵成。第四句“袭袭香气醉人酣”莫若“一袭”更佳。“袭”作量词用《宋史·太祖纪》:“赐群臣衣各一袭”。作动词用:秦观“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改“一袭”既含一缕之意又具袭人之涵。“一袭香气醉人酣”不需更多。
菊 痴
马老痴迷情未衰,菊丛徙倚梦几回。
采得一束案头供,默对黄华细细裁。
此诗写马老痴迷菊花的心情、举止栩栩如生。第一句写痴迷菊花人老情不老,第二句写到菊丛中边走边倚,就连梦中也不愿离去,第三句采一束放在桌案上,第四句默默面对细细品味。四句起、承、转、合结构严紧。此诗首联格律: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句中的“梦几回”的“几”是仄声字,拗格应改。“回”字在现代汉语里与衰、裁不同韵,在平水韵里可同韵相押。可改为“梦徘徊”。“徘徊”作动词即回旋不进,心神不定之意。《荀子·礼论》:“过故乡,则必徘徊焉”。异史氏曰:“书痴者文必攻,艺痴者技必良”。爱到痴处,必大进,必有成。此诗可证。
菊 韵
飘过泉声菊韵香,韵为魂魄花为裳。
伴菊吟咏险叶韵,知我唯君清韵长。
此诗写菊花的风神气质,以拟人化的方法把菊花写成与我作伴吟诗的知音。第一联格律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句中“花为裳”是三平调,此乃律诗大忌。可否改作“花为魂魄叶为裳”。七绝二十八字,“韵”字重复四次,应改。“菊”是入声字,在普通话里是平声,此处用新声新韵即可。第二联改为“伴菊吟咏险押韵,知我唯君流水长”。用高山流水代表“知音”。“险叶韵”的“叶”一字两音两意,前面已改“叶为裳”,此处把叶改为押,都是平声,意思不变。险韵是韵字艰僻难押的诗韵。王禹偁诗“分题宣险韵,翻势得仙棋”。李清照词“险韵诗成,扶头酒醒”等。苏轼常用“尖”、“叉”押韵,此为险韵的范例。后以“尖”、“叉”为险韵的代称。清朝黄景仁诗:“有床眠曲尺,无雪赋尖叉”。曲尺即矩形之尺。白居易诗“把酒循环饮,移床曲尺眠”。在普通话新声新韵里,尖、叉不是险韵,只在平水韵中为险韵。
菊 梦
一如神女下瑶台,飘逸黄衫入梦来。
秋水明眸凝玉露,清姿冷艳费疑猜。
此诗写梦中的菊花,似天上嫦娥,如皇宫飞燕,若御池贵妃,又仿佛冷艳西施飘然入梦。如此美丽多姿的菊仙似谁呢?令人难以猜想。把她比作神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方法是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自《诗经》以来“赋、比、兴”已成为诗人的传家宝。以上四首咏菊绝句胜过上千字的文章,言简意赅、生动形象。
(三十六)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三大高峰。本刊作者写诗词者较多,写曲者少见。今有《天净沙·祝贺赛婷伯母七十寿辰》二首(载《新月诗刊》第25期)写得很好,形象、含蓄,寓意隽永,并且完全合辙押韵。现摘抄如下:
(一)咏烛
素心红玉婷婷,为谁泪眼盈盈?剪穗烧心顾影,跃煌端正,透簾幕溢门庭。
(二)新生
现实老凤新生,晚年喜遇升平;白发学童肃整,后生尊敬,求真主保康宁。
越调·天净沙又名塞上秋,定格为五句,每句字数为:六、六、六、四、六。每句押韵,三平两仄韵。以马致远所作《天净沙·秋思》最著名,被称为“秋思之祖”。首二句多用对仗。格式为:
平平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去上(韵),仄平平去(韵),平平仄仄平平(韵)。圈内平、仄即可平、可仄。
以上二首各改一词:《咏烛》第三句“剪穗烧心顾影”中“烧心”太残酷,莫若“心明”为妥。《新生》第一句“现实老凤新生”注中云:原词现实为涅槃。因贺伯母七十寿辰,不能用涅槃。用“现实”又直白、笼统,可改为“衰颜”较妥。“实”是入声字,此字应为平声,故改。如果不改可注明新声新韵。
(三十七)
自隋唐以来,诗词开始有了固定的平仄格律。到宋词人之时,以诗入词,词便称为诗余。诗词的平仄格律相近,平仄相间。而散曲最初是民歌,到了词曲家手里也具备了固定平仄格式。《新月诗刊》第25期登载了几首散曲小令,于生活琐事、休闲之乐中表现了大主题,歌颂了新时代广大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现摘抄如下:
平沙落雁·闲暇
清香盖碗茶,爽朗工心话。
人约近水轩,风透薄衣褂。
平沙落雁·消夏
飞凫葭苇繁,映日荷花艳。
风萦历下亭,船靠阴凉岸。
散曲平沙落雁,原名雁儿落。定格四句,每句五字,一平韵两仄韵。
格式: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仄(限去声韵)。
平平仄 仄平, 仄仄平平仄(限去声韵)。
以上两首小令写得形象生动。第一首中第三句中的“约”与第四句中的“薄”都是入声字,但在普通话新声新韵中它们都是平声字,故可注明用新声新韵。
(三十八)
我国自力更生研制成功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胜利到达月球,并发回清晰的月球照片,这是应该大书特书的。07年11月26日,嫦娥一号卫星第一张月面图片发布仪式上温家宝总理亲手揭开“中国第一月图”,他说:我国首次探月工程的圆满成功,使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开始变为现实,并再一次雄辩地向世界人民昭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的华章!中华民族完全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他引用一位老华侨的话说:我们期盼成功,因为你们的卫星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胡锦涛主席在07年12月12日“隆重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指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这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历史性跨越,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全体中华儿女都为我们伟大祖国取得的这一辉煌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他最后指出:我国开展深空探测,完全出于和平目的,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
《新月诗刊》07年12月第25期登载了关于“嫦娥一号探月”的诗。摘抄如下:
贺嫦娥一号探月成功
山河锦绣又丰年,盛会明程党旗嫣。
更圆浩志航天梦,探月功成异彩添。
芸芸亿众千年愿,送君西昌赴广寒。
箭射苍穹夕霞照,嫦娥万里会婵娟。
这首古风歌颂了我国探月成功的喜悦和党的十七大的盛会召开,是一首宏扬主旋律的好诗。另外,有一首七言绝句也写得形象生动,寄托着探月的第三步载人探月的美好愿望。
“嫦娥”思乡
“嫦娥”探月铸国魂,惊动仙宫寂寞人。
经济腾飞思故里,何时载我下凡尘。
“何时”虽为疑问,问而不答,实乃不久即可实现载人往返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