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组织撰写的《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日前在京推出。两份报告指出,尽管国内电影市场连年增长,国产大片票房屡创新高,但整体比较,国产片票房依旧无法抗衡进口片。
业内专家认为,之所以无法取得理想票房回报,国产电影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商业经验——商业电影蛋糕太小,基础太弱,无法抗衡进口片。目前内地商业片人才严重匮乏,后起的青年导演必须将会讲能“掘金”的故事作为必修的能力课。
国产片“吸金力”难敌
2007年,我国故事片年产量达402部,全国电影票房达到33.27亿元,比2006年增长26%,然而 《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指出,这个数字虽然喜人,但并不能乐观。因为在这33亿元多的票房中,国产影片票房为18.01亿元,占总票房的54.13%,进口影片占45.87%。而在2007年全国成规模放映的188部新片中,进口影片仅48部,国产影片有140部,7部过亿的电影中,3部是国产片,其余4部都是进口大片。其中,进口片票房冠军《变形金刚》在国内“捞金”2.8亿元,高出国产片票房老大《投名状》一个多亿。尽管票房总量略胜,但无论是放映数量与票房收入之比,还是单片票房纪录,国产片均不敌进口片。
内地商业片人才严重匮乏
对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认为,这一数据比较表明国产电影在内容、题材等方面仍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市场需要,更重要的是,它暴露了我国电影仍然缺乏商业经验,这是中国电影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
在去年生产的402部国产故事片中,一类是教育类影片,一类是精英艺术类影片,唯独缺少有票房号召力的商业影片。“名列去年票房前十名的国产片,除了《集结号》外,其他九部都是港台电影人参与制作的,国产商业片基本靠港台支撑。”尹鸿认为,导致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内地商业片制作人才严重匮乏。“内地获过国际大奖的导演不下二十个,但找不出十个能拍商业片赚钱的导演。由于港台人才的北上,才出现了一些有票房价值的商业片。”
青年导演须学会“掘金”
在刚刚结束的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为青年导演搭建的“中国电影项目创投会”上,参与竞标的青年导演能否提出有商业能力的故事,成为投资商最看重的标准,则从另一方面验证了能“掘金”的导演在国产片市场的稀缺程度。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认为,中国电影创作问题更甚于产业问题。“中国每年涌现将近100个新导演,但让人记忆深刻的却没几个。”新导演之所以在观众、市场之中留不下印象,光有艺术想法和能力,却不会讲好的商业故事,成为很多青年导演的通病。在电影节上带来新片《苦竹林》的青年导演杨树鹏是上一届项目创投的赢家,他坦言,自己的电影计划当初能引起众多投资人的兴趣,就在于“只有我提出的是一个商业片的故事,还是比较有意思的故事,其他年轻导演都是文艺片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