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小儿锦”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民族风情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回族的“小儿锦”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7-08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小儿锦,是回族当中广泛流行的一种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其中还夹杂许多阿拉伯语、波斯语的词汇和经堂用语专用词汇,同时,还有少量的当地方言汉字。
  回族自从在中国形成以后,长期与汉族交往、交流,迫使其首先要学习汉语。为了尽快掌握汉语,刚开始他们运用自己早已熟悉的阿拉伯字母把汉字的音、义一个个拼出来,加快汉语的熟练程度。
  明中叶以后,回族的经堂教育兴起,教师在教授课程时,使用汉语和经堂语。这样,回族学员由于大部分不识汉字,所讲授的知识,一下子不能完全消化,一些该死记的东西也记不下来,这样学员就用阿拉伯字母,把每次所讲的内容以及对有些教材的注释都记下来,然后在课余时间反复学习、掌握。有的就在原经典著作精句上面写上阿拉伯字母,并用阿拉伯字母写清每一段的大意和中心意思。这样在长期的经堂教育中,回族习惯把原教材称为“本经”,把加注拼写的阿拉伯字母叫“消经”(帮助消化本经),也叫“小经”、“小儿经”,最后经过几百年的流传演变,回族把这种“小经”称为“小儿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回族当中还有不少用小儿锦编写的宗教读物。
  小儿锦不仅在经堂教育中盛行,还在通信、记事等交际中广泛应用,使之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回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使用小儿锦的人少了。但一些不识汉字的人,仍在使用这种拼音文字。
  一些阿訇在参加会议的时候,用小儿锦作记录,有的还用小儿锦写信、写日记等等,使小儿锦成为特定场合回族内部交流的一种语言拐棍。
  回族除了习惯使用经堂语和一些习惯专用语以外,在群众当中还蕴藏、流传着大量生动、且具有回族特色的谚语和歇后语。
  (一)回族谚语

    十个回回九姓马,二个不姓纳就姓哈。
    一天不抓五遍水,不能算是好回回。
    老回回出门不念,不是折轴就是掉串。
    不论穷,不论富,都是三丈六尺布。
    天下回回生得怪,根子来自天山外。
    汉民有钱盖房,回民有钱养羊。
    回汉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回汉是两教,理是一个理。
    回回两把刀:一把卖羊肉,一把卖切糕。
    回回三大行:珠宝、饭馆、宰牛羊。
    拿了寺上一粒米,祖祖辈辈还不起。

  (二)回族歇后语

    山羊头上的肉——没多少。
    冬天穿坎肩——抖家子。
    老太太吃麻花——要(咬)的哪股子劲。
    老回回的亲,甘草的根——越挖越深。
    老回回喝盖碗茶——先刮两下。
    要乜贴的丢了打狗棍——受狗气哩。
    茶馆里伸手——胡(壶)来。
    依比里斯穿靴子——邋遇鬼。
    依比里斯晒太阳——没有影影子。
    卖面宰羊——各干一行。
    念、礼、斋、课、朝——一点不能马虎。
    穆民没有伊玛尼——丢了根本。

  回族在日常语言表达上,由于居住区域不同,还习惯使用当地方言,并大量使用语气词和带有感情色彩的叹词等,如咧、者、哩、呢、了。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