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大经①
乌大经,陕西长安(今西安)回民,生年不详,卒于嘉庆九年 (1804年)。乾隆二十七年 (1762年)武举,第二年获武进士,殿试授予三等侍卫。乾隆三十三年(17 68年)任山东武定营游击,三十七年升德州营参将。乌大经胡须环腮竖立,庄严肃穆,望之组生畏。
———————————————————————————————————————
①本文取材,见于《清史稿》卷三五八,《国朝耆献类征》卷二九九,《满汉大臣列传》卷六八,《傈僳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
————————————————————————————————————————
镇压王伦起义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九月,王伦在山东寿张(今属阳谷)发动起义,从者如归,声势大振。起义军乘胜北上,占据临清州旧城,猛攻临清新城。临清地处运河咽喉,形势冲要,往来漕运船只已经受阻。此时乌大经奉命来临清协防、任临清新城守城之责。他督率军民在各城堞立烽隧,造火器,城上堆放击木、石头等,并在城内严厉监察,让居民分地而守。起义军屡次攻城,城上火器骤发,使起义军无法进至城下。起义军用牛车拉称楷纵火焚烧城门,乌大经督率兵弁将拉车的义军杀死。起义军攻城受挫、损失颇巨。王俊在城下张黄盖,奏鼓乐,亲自督战,被乌大经派敢死兵丁突出攻击,在义军护卫下王伦撤走。经过七、八天的战斗,临清解围,这给清军的诸路会剿以机会。乌大经在临清解围后又负责办理善后诸事,据说也“颇能详审”。乾隆皇帝让大学士舒赫德秉公比较乌大经与另一名武将的才具和心地,优者可补临清协副将。舒赫德保荐乌大经守卫临清和抗御王伦义军的战功。乌大经得以升补临清协副将。乾隆四十年 (1775年)四月,皇帝召见乌大经,询问上年临清作战情形,并称赞乌大经的相貌说:“真将种也”不久,乾隆皇帝巡幸山东,过临清旧城,表彰了乌大经昼夜拒守、杀敌保城之功,并擢升他为江西南赣镇总兵* 清防守之役是乌大经为清朝统治者效力的一次大功。乾隆四十七年 (1782年),曾因上年苏四十三事件而兴起了一次迫害回民的文字狱,皇帝上谕还提到当年镇压王伦之役,有回民首先奋勇打仗者,指的就是乌大经。
出师安南
乌大经到乾隆四十八年 (1783年),由总兵升至广西提督,三年后调补云南提督。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月,安南(今越南)国阮氏与黎氏争夺壬位,清廷应黎氏之请决定由广西、云南分道出师进军安南。乌大经由云南带兵八千取道开化府之马白关进入安南。第二年由两广总督孙士毅、广西提督许世亨所率清军在占据黎氏都城后放松防守,被阮氏突袭而溃败。乌大经所部因有黎氏大臣黄文通为响导全师而还。乾隆五十六年 (1791年),乌大经母亲病故,丁忧在家,照例去职。第二年乌大经即被起用为署理甘肃提督,五十八年实授甘肃提督。
在滇西用兵
嘉庆三年(1798年) 乌大经又被调任云南提督。第二年十月,乌大经奉云贵总督富纲之命,查办已延续近四年之久的顺宁(今风庆)府属拉钴及瓦族人民反抗傣族土司的斗争。乌大经主张必须扫穴擒渠方可肃清边境,会同总兵苏尔相督率官兵,采取步步为营,分头堵截,遇村寨栅卡即行烧光的手段,攻占了猛猛(今双江)境内的起义军重要营垒。乌大经受到嘉庆皇帝的赏赐和接见。
嘉庆七年 (1802年)二月,乌大经又奉命赶到滇西北丽江府维西厅,协同总督琅环镇压以恒乍绷为首领的傈僳族人民起义。乌大经所率清军在进剿中遭到傈僳族人民的顽强抵抗,起义军隐匿在深林密箐之中施放药箭,在各山隘多设滚木、巨石,给清军以沉重打击。乌大经又厚集兵力,分路出击,起义军寡不敌众,退守澜沧江西岸。秉承嘉庆皇帝的旨意,乌大经采取恩威并用的手段,他以“管领官兵署云南省军门”的名义发出布告,安抚已投诚者,“一概免究前非,仍令各归本寨,安心耕业,共作盛世良民”,“自应各发天良,永不得再滋事端分。布告并指出,恒乍绷虽已逃往江外山箐藏匿,受惩处的时候不会太久。清军经过长时间的搜剿,起义军不断受挫,嘉庆八年 (1803年)九月,恒乍绷不幸被俘牺牲。
嘉庆九年 (1804年)三月,为清朝统治者效命疆场数十年的乌大经逝世于他云南提督的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