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回族航海家。他经事成祖、仁宗、宜宗三朝,七次奉使远航,行程十万余里,历时近三十年,访问了亚非三十余国。这是明朝初年的盛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它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郑和下西洋的史迹,脍炙人口,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家世和早期经历
《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云南人。”但未说是何县。1894年(光绪二十年),发现了郑和父亲墓志铭碑,才知道他是昆阳(今晋宁)人。
郑和家谱记载,他是元初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的后裔。他的曾祖父叫拜颜,娶马氏,祖父称哈只,娶温氏;父亲称马哈只,也罢温氏,温氏 “有妇德”。郑和弟兄二人。他的哥哥叫文铭,还有四个姐妹。伊斯兰教义规定,凡身体健康,有经济能力的穆斯林,终生要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一次。在古代从中国到麦加,徒步行走,往返数年,这就要有舍身求法的虔诚信念和犯险涉难的进取精神。凡完成朝觐功课者被穆斯林尊称为“哈只”,在穆斯林中受到敬重有较高的声望。郑和的祖父、父亲都前往麦加朝觐,而得到哈只的美称。一门两代哈只。这是很荣耀的事了。
《故马公墓志铭》说,郑和的父亲“生而魁伟奇岸,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尤好善,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恒保护周给,未尝有倦容,以故乡党靡不称公长者。”马哈只庄重魁伟,仪表堂堂,豪爽耿直,扶危济贫,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物,因而受到了乡里的敬重。
郑和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郑和本姓马,叫马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生于昆阳洲和代村。洪武十四年(1381年),郑和十二岁,父亲病故,年方三十九岁。明军以傅友德、一沐英为首,进入云南,相继克复云南全境。就在此时,郑和北上北平,投靠燕王朱棣作了帝王家的宦官。年轻的郑和仪表出众。他“身高七尺,腰大数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臼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如宏钟”。《家谱》中说他“才负经纬,文通孔孟。”郑和在燕王藩邸显示了聪明才智和办事能力。
燕王朱棣,反对建文帝的“削藩 政策,托言要去掉建文帝身旁掌握军权的齐泰、黄子澄,兴师号称“靖难”。实际是朱棣和他的侄子允文(建文帝)争夺帝位。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朱棣从北平起兵,克怀来、雄县、澳州。围真定;十月,克大宁;十一月,建文帝命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与朱棣大战郑村坝(今大兴县境),朱棣以精骑先破七营,诸将继至,景隆大败。建文二年(1400年),取蔚州,攻大同,白沟河大捷,继围济南,旋克沧州;建文三年(1401年),夹河、藁城大战,北兵大捷,建文四年(1402年),北兵南下,六月过长江,攻下南京,建文帝出亡。朱棣夺得帝位,为成祖,年号永乐。 郑和在这次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靖难之役”发生的这一年,郑和二十九岁,正是有为年华,朝气蓬勃。《明史》本传说,他以内臣“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阵战,多建奇功”。朱国祯《皇明大政记》卷七也有类似记载,说:“靖难初,不独名将甚多,而内臣兼智勇者,亦往往有之。……郑和即三保,李谦即保儿,并云南人;……皆内臣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阵战,多建奇功。后皆为各监太监,出或镇边藩焉。”郑和在这次战争中立了功,深得朱棣的赏识,朱棣即帝位后,就升任他为内官监太监。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日,明成祖还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从此郑和就改马姓郑。当日的郑村坝之战。是一场扭转战局的大战,郑和在这次战役中出了大力,明成祖也许是为了表彰他在郑村坝战役中的功劳,因而赐他姓郑了。
明代内官监是侍奉皇族的专门机构,当时侍奉皇族的有二十四衙门(即十二监、四司、八局),内官监为十二监之一,它主管宫室陵墓的建造,采办宫廷婚丧礼仪所需珍宝、香料及珍奇异物。郑和就主管这个监。
郑和随成祖起兵有功,既为内官,与成祖关系密切,又因他善于辩论,机警干练,谦虚谨慎。不避劳苦,所以成祖更加信任他,他终于成了成祖御前的亲信人物。明成祖决定派遣出使西洋的人选问题时,曾咨询相士袁忠彻的意见,忠彻回答说: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姿貌才知,内侍中无与比者。”加之,他父祖两代均为哈只,对外部世界有较多的知识。郑和从小就习闻老人谈论赴麦加朝觐时,途经印度洋、阿拉伯半岛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当时波斯湾、阿拉伯半岛为伊斯兰教国家。南洋一带佛教渐衰,伊斯兰教兴起。选派一位穆斯林家庭出身的人物到这一带去,好办事。于是,明成祖便决定派郑和为下西洋的正使,王景弘为副使。
航行南洋及印度洋东岸
郑和处在明朝全盛时期,明成祖为了发展“朝贡贸易”,加强同海外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决定出使西洋。当时的西洋,是指苏门答腊岛以西的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包括孟加拉湾及其沿岸、印度半岛、阿拉伯海及其沿岸、阿拉伯半岛及其东非海岸一带的地方。郑和率领的船队,规模宏大,组织严密。据记载宝船最长者达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合计六十二艘。中者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船数最多时达二百余艘。人数据《明史》本传记载,多达两万七千八百余人。《家谱》中则具体写到有“钦差正使七员,副使监丞十员,少监十员,内监五十三员,都指挥二员,指挥九十三员,千户一百零四员,百户一百零三员,舍人二员,户部郎中一员,鸿胪寺序班二员,阴阳官一员,阴阳生四员,医官、医生一百八十员,旗校、勇士、角力、余丁、民梢、买办、书手等共两万六千八百零三名。以上共二万七千四百一十一名。”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郑和与王景弘率领六十三艘宝船,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苏州刘家河启碇开航,帆樯林立,逶迤数里,驶向福建长乐县五虎门港,等待凤汛。到了冬天,东北季风刮起,由五虎门(闽江口)扬帆,穿越台湾海峡,进入南海,首先到达占城(越南南部),然后到爪哇、旧港、苏门刺,来到了满刺加(今马六甲)。郑和来到满刺加,国王率领大臣、带着仪仗队,前往港口迎接。郑和宣读了明成祖的敕书,赠送了礼物。满刺加国王支持郑和远航,同意郑和在当地建立仓库,货物、这个仓库有内外城,四面有门,内存放粮食、金钱、准备赠送或贸易的物资。四周还有降望楼可以看守,晚上进行巡逻。这是郑和下西洋途中的一个转运站,船队到这里后,再到附近一些国家去访问或贸易,下西洋回来时,先在这里聚集,然后整队一起返航回国。
郑和船队离开满刺加,然后到达古里(今印度科本科德)。古里是这次航程的终点,也是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目的地。郑和到达这里后,向国主递交了明成祖的敕书,又赠送国王和大臣许多礼物。为了纪念远航,立碑留念。碑文说:“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① 古里国“当巨海之要”,“麦谷颇足,风俗甚厚,行者让
---------------------
①马欢《瀛涯胜资·古里国条》。
---------------------
路,道不抬遗,法无刑杖。”人民朴实淳厚。国王为南毗人,崇信佛教,尊敬象、牛;大头目是口口人,①“国中大半皆辛回回教门,礼拜寺有二三十处,七日一次行礼拜。至日,举家音浴,诸事不干,巳午时,大小男子到寺礼拜,至未时方散回家,才做买卖,干理家事,人甚诚信,状貌济楚标致。”当地人和中国宝船领队人用摸手议价,击掌定议的方式进行贸易。古里国人用珍珠、珊瑚换取了中国宝船的丝绸、瓷器。郑和离开古里国时,古里国王将用五十两赤金编织并镶有各种珍宝的一条宝带,赠送给明成祖。
结束了对古里国的访问,启程回国,经过旧港(今属印度尼西亚)的时候,有海盗陈祖义原为广东潮州人,称霸海上,劫掠客商,趁机抢劫郑和的宝船,郑和奋勇回击,生擒了陈祖义。带回中国,献俘于朝。除掉陈祖义,使海道畅通。
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郑和回到了南京。各国使节,随同郑和来中国访问。
就在这次远航之前,郑和忙中偷闲,请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给他父亲撰写了一篇墓志铭,即《放马公墓志铭》,通常称做“马哈只墓志铭”、郑和把这篇墓志铭捎@家,交给哥哥马文铭刻出,立在昆阳月山马哈只墓前。
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十三日,郑和奉明成祖旨意,为了同更多国家通好,第二次率领下西洋的大舶二百四十九艘出发了。由刘家港开船到福建,再由福建南下,先后访问了占
---------------------
①此处回回人,即穆斯林,非我国回族人。
---------------------
城、爪哇、暹罗(今泰国)、苏门答刺、南渤里、柯枝(今印度半岛柯钦)、古里、锡兰等国。
暹罗是个佛教国家,有很多寺院和僧尼。永乐六年(1408年)九月,郑和到达暹罗时,国王带着大臣前往海岸迎接,将郑和迎人王官,热情款待。在暹罗时郑和分遣船只前往真腊(今柬埔寨)访问。他们热情欢迎中国客人。真腊国王说:占城攻打我们,感谢明朝皇帝调停,才使占城罢兵,与我们和好。当地人用他们的象牙。犀角、药材交换中国的丝绸、瓷器。
郑和船队离开了暹罗,来到柯枝国,这是古代印度对外贸易的海港,唐宋以来,一直与中国通好。明成祖即帝位后,柯枝国派遣使臣到中国,请求大明朝廷赐以王印,封其国中之山。成祖封其国中大山为“镇国之山”。还亲自撰写碑文。郑和把这个碑带到柯枝国。碑文祝愿该国“时其雨扬”,“作彼丰穰”,“靡灾靡诊”,“室家胥庆”。柯枝国人多置国圃,盛产胡椒。多出口胡椒、珍珠、宝石。该国人分五等,第一等南毗,国王的家族,社会地位最高;第二等回回人,执掌国政的主要是回回人的两个头目,第三等哲地,为富户;第四等革令,商人;第五等木瓜,受压迫的贫民。
离开柯枝南下,经古里,来到锡兰(今斯里兰卡)。锡兰为古代东西航线必经要道。郑和带来了明成祖的敕书和布施给佛寺的香礼及一块石碑。据碑文记载,布施了金一做,银五千钱,各色丝五十匹,各色绢五十匹,织金丝宝幡四对,古铜香炉五个,香油二千五百斤,还有花瓶十烛台,灯盏,香盒、蜡烛、檀香、金莲花等一此碑立于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一日,用汉文、阿拉伯文、泰米尔文三种文字刻写,现存科伦坡博物馆。
郑和船队回来时,小住满刺加。船队人员在九州山采香(沉香树)获得直径八九尺、长八九丈的六株。“香味清远”。携带回国。永乐七年(1409年)夏天,回到了南京。
永乐七年九月、郑和率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作第三次远航。这次远航是送各有关国家使节回国,同时巩固和发展一、二次远航在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建立的通好关系。共统领海船四十八艘,二万七千余人,经过的地方有占城、爪哇、满刺加、苏门答刺。锡兰、小葛兰(小呗南,今奎隆)、柯枝、古里、暹罗、南渤里、加异勒《在印度半岛南端)、甘巴里(今西印度的甘巴)、阿拨巴丹(今西印度的阿麦达巴丹)。
郑和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十二月,从福建五虎门开船。宝船十二机。顺风疾驰,经十昼夜,到达占城的新州(今越南归仁)。距离这个港口西南百里是占城国王的王城,郑和到达王城的时候,国王头戴金花冠。身披锦花巾,脚着玳瑁履,腰扎八宝方带,手腕和脚腕都带着镯子,骑着大象,前后簇拥着五百多人的仪仗队,欢迎仪式十分隆重。郑和宣读了成祖的敕书,并赏赐给国王大量和物。国王非常感谢,在王宫里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大家围聚一起,畅饮麦芽酒。国王还把国内生产的象牙、犀角、伽蓝香等特产送绘大明朝廷。
郑和部队从占城出发,经十二昼夜疾驶,到了爪哇 从爪哇又到了满刺加;另一支船队,从占城直驶暹罗。
满刺加,原名五屿,本是隶属暹罗的个小国,每年要向暹罗缴纳金四十两。郑和代表明成祖赐给国王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立碑石。划定疆界。终于使满刺加独立起来。当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前往印度,”途经锡兰,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尔打算害他,被郑和发觉,迅速离开。郑和从印度归来,再经锡兰,亚烈苦奈尔把郑和诱到国中。索取金币,还发兵五万抢劫宝船。郑和见锡兰兵既出发,国内空虚,便带领随行将士,包围了锡兰王宫。俘虏了亚烈苦奈尔,解送明朝朝廷。明成祖又把亚烈苦奈尔送回锡兰。此后中锡两国重归于好,互派使节。郑和离开了锡兰,访问了小葛兰,抵达古里,在古里贸易完毕,再经满刺加回国于柳九年(1411年)六月,回到南京。随同郑和前来中国访问的有十九个国家的使者。当时朝廷“万使云集”,明朝在对外关系上出现了一个繁荣兴盛的局面。
这年十一月,正是回民斋月,郑和湖到了阔别多年云南昆阳老家省亲扫墓,纪念他的父亲马哈只逝世三十周年。这段经过,记在马哈只碑阴右上角,行格形式如下。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祖宗坟茔祭扫追荐至闰十二月吉日回还记耳
横渡印度洋 出访波斯湾
郑和前三次远航厂和东南亚、南亚许多国家建立了关系。但这三次并未逾越印度西海岸。在郑和休整一年之后,明成祖命令他横渡印度洋,出访波斯湾。
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开始远航。这次所到的地方较多,有占城、爪哇、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锡兰、柯枝、古里、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忽鲁谟斯、加异勒、彭亨(在马来半岛)、急兰丹(在马来半岛北部)、阿鲁(在苏门答腊附近)、南渤里。
郑和沿着旧路,先到了占城,在那里作短暂停候,派出一支船队到彭亨和急兰丹,亲率大宗宝船前往爪哇。爪哇原名婆,国内有四大城镇,即杜板、新村、苏鲁马益、满者伯夷。各地均有中国人居住了新材原为一片沙滩,荒凉无人。中国人到此定居,逐渐开拓起来。郑和船队到这里时,已有中国人千余家。郑和在爪哇稍事休整,就开船到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利。苏门答刺位于苏门答腊岛西北部,北临大海,南靠大山,为从南海通往印度洋的海上东西孔道。也是一个重要商业城市,东西洋的商船都在这里进行贸易。郑和从苏门答刺派出船队到苏门答腊岛上的南渤里、阿鲁等国访问。郑和亲自率领大宗宝船,经锡兰、加异勒到达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 (今属伊朗,位于伊朗波斯湾阿巴斯港甫的岛上)。在白茫茫的大海里,宝船“维艄(木桅)挂席,际天而行”。经过了二十五昼夜,到达了这个依山傍海的穆斯林国家。
郑和宣读了明成祖的敕书,国王在王宫里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互赠礼品。忽鲁漠斯是东西方商业贸易的重要城市,非洲的米息儿(今埃及),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今佐法尔,属阿曼)。阿丹(今亚了,属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印度半岛的古里、柯枝,甚至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也来这里贸易。忽鲁馍斯有宏伟的礼拜寺,有五光十色的商品。市店里除宝石、金刚石、珍珠、琥珀、珊瑚、玉器及色泽鲜艳、图案美观的丝织品,还有烧羊、烧鸡、烧肉、薄饼等穆斯林特有的食品。当地民俗淳厚,患难相助。忽鲁漠斯人婚丧之礼,均依伊斯兰教规无违。娶妻用媒的通言,写立婚书,择日成婚;人逝世后,以瓶盛水从头至脚浇洗三次,将麝香片放入亡人口鼻之中,用细自布为大殓小殓之衣,然后将亡人置于“塔布”①内,拾至墓地。墓穴用石头砌成,穴底铺上五六寸厚的沙子。亡人入灾后,上面盖上石板,加上净土,筑成坟堆。这种葬俗与我国回回民族的习俗是相同的。忽鲁漠斯瓜果丰盛,甜瓜种类颇多,大者长有二尺。葡萄干无核,如莲子。忽鲁漠斯人用琥珀、珊瑚、猫睛石、龙眼珍珠、药材交换郑和船队带来的中国丝绸、瓷器。郑和启航回国时,忽鲁谟斯国王派使臣驾驶船舶,载着狮子、麒麟(实为长颈鹿)、驼鸡、羚羊、斑马、珍珠和宝石,随郑和船队回访中国。礼部官员盛宴招待,所赠各
----------------
①发送亡人的木匣。
---------------
物,按价付值。从此两国使者络驿不绝。
郑和船队从忽鲁谟斯回航。途经溜山国,这是一个美丽的海岛,岛屿众多;海流复杂。此地盛产龙涎香和椰子,郑和船队在这里收购了龙涎香和椰子。这个国家的国王、头目、老百姓都是回回人,凡事都依教规办理。居民多从事渔业,有丰富的航海经验。郑和离开溜山国时,国王也派遣使臣来中国访间。
郑和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七月,回到了南京。同行的马欢写有纪行诗,其诗云:
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洪涛浩浩涌鲸波,群山隐隐浮青螺,占城港口暂停憩,扬帆迅速来举。……婆又往西洋去,三佛齐过临五屿,苏门答刺峙中流,海舶番商经此聚。自,此分船往锡兰,柯枝古里连诸番’弱水南滨溜山国,去路茫茫更险艰。欲投西域遥凝目,但见波光接天绿,舟人矫首混西东,惟指星辰定南北。忽鲁谟斯近海傍,大宛米息通行商,曾闻博望①使绝域,何如当代覃恩光。书生从役何卑贱,使节叨陪游览遍,高山巨浪军曾观,异宝奇珍今始见。俯仰堪舆无有限,际天极地皆王臣,圣明“统混华夏,旷古于今孰可估。使节勤劳恐迟暮,时值南风指归路,舟行巨浪若游龙,回首遐荒隔烟雾、归到京华朝紫辰,龙樨献纳皆奇珍,重瞳一顾天颜喜,爵禄均颁雨露新。
--------------
①即博望侯张骞。
-------------
发现了由亚丁湾到非洲的航线
郑和四次远航,东南亚、西南亚地区各国及日本,派遣使臣来中国,为了回访,并送十九国使臣归国,明成祖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二月十日,第五次派郑和出使远航。 永乐十五年五月到达泉州。唐宋以来,泉州商业繁荣,外贸昌盛,为穆斯林商人荟萃之地,到了元明时期,有很多回民居住在这里。国内穆斯林传说,穆罕默德时,他的门弟子有四大贤人,唐武德中(618-626年)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三贤四贤逝世后,葬于泉州仁凤门外灵山,穆斯林给他们修建了坟墓,称作“灵山圣墓”。国内外穆斯林追慕他们的德行,常来灵山游坟追悼。郑和率领部队中回族顾问、翻译、水手等人员,于五月十六日拜谒圣墓,敬仰先贤,祈求真主赐给平安与吉庆。立碑留念,碑文说:“钦差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圣灵庇佑。”
郑和船队先抵占城。继达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渤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柯枝、古里。在锡兰和古里时,船队分头访问。一支先后访问了阿拉伯半岛的阿丹,阿丹在半岛南端,红海口上。国王率领大小官员到海滨迎接,并告谕全国人民,凡有珍宝者都可前来贸易。船队从当地购得猫眼石、大颗的珍珠、高达二尺的珊瑚树,以及麒麟、狮子、驼鸟、白鸠等珍禽奇兽;然后访问了非洲东岸的刺撒,居民为非洲人种,”风俗习惯与阿拉伯、波斯相近。气候炎热,数年无雨,用凿井的办法,绞车提水,用羊皮袋盛水。妇女穿长衫,有兜头,另一支船队,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术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位于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布腊瓦)。这是郑和船队第一次登上非洲东海岸。
郑和向各国国主赠送礼物,各国也回赠札物。忽鲁谟斯回赠狮子、金钱豹;阿丹回赠麒麟和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回赠花福禄、狮子;不刺哇送给千里骆驼和鸵鸟;爪哇、古里回赠麋里羔兽等。郑和回来时,随他来中国访问的有十六个国家的使臣。有的是王子,有的是王叔,有的是王弟。永乐十七年(1419年)七月,郑和回到国内。
郑和这次的成绩是发现了从中国到亚丁湾,再由亚千湾到非洲东都的新航线。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为了把迁都的事通知西洋各国,并护送来中国访问的忽鲁漠斯、阿丹。祖法儿、木骨都束、刺撒、不刺哇、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溜山、南渤里丁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等十六国使臣回国,明成祖第六次派郑和远航。他的敕书说:
“敕内官郑和、孔和卜花、唐观保:今遣内官洪保等,
送各番国使臣回还,合用赏赐并带去银商段匹铜钱等件 敕至,即照依坐去数目关给与之。”
这次是带了大批礼物的。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且受命,冬季出发。带领宝船四十一艘。所到的地方。有占城、。暹罗,满刺加。苏门答刺、榜葛刺、失刺思,古里、西洋琐里、祖法儿、阿丹、木骨都束,不刺哇等国。这次访问路途遥远,所访问的国家分布在亚非两洲,船队分头访问。郑和到达祖法儿后,受到热烈欢迎,国王派大臣告谕全国人民,可同中国船队贸易。当地人拿乳香、没药、安息香、芦荟、赫油交换中国的苎丝、瓷器。 郑和结束了对东非各国的访问,渡过印度洋。经锡兰、苏门答刺,于永乐二十年。(1422年)八月回到国内。随郑和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阿丹等国使节。到了永乐二十一年。人躲阶壮百人,“赔使臣充斥于廷。”①
郑和这次回国不久,明成祖逝世。他带领军队,做了南京的守备。从附南路整休息了六年。
远航天方(麦加)
成祖死后,他的儿子朱高炽即位,为仁宗。一年之后,仁宗又死了,由仁宗的儿子继承皇位,为宣宗,年号宣德。宣宗看到由于停止下西洋,来朝的外酿节越来越少,海外贸易不景气,明朝的政治影响也在削弱,于是决定要继承他。祖父的事业,于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九日,再次派使节下西洋。郑和已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不减当年勇气,欣然受
------------------
①《明史》卷三二六《外国列传·古里》。
-----------------
命。宣宗下敕令说:
“今命太监郑和往西洋公干。大小海船该关领原交南京入库,各衙一应正钱量并赏赐,并原下西洋官员到物件,及随船合用等物,敕至即照数放支。” 出发前,宣宗因郑和的请求,放修南京三山街穆斯林的净觉寺,一切人反材料费用,“于南京内监官或工部支取应用。”①
郑和迅速组织起一支庞大的船队,有大型宝船六十一艘,共两万七千五百五十人。宣德五年(1431年)闰十二月初九船队从龙湾(今南京下关)开航,十二月二十一日到达刘家港暂泊。在刘家港,郑和刻立《通番事迹碑》,记载了他前六次远航的经历。
宣德六年(1431年)二月二十六日,船队到达福建长乐,郑和带领随从人员游览了天妃宫,当时汉族航海人员相信天妃是海神,能给航海者赐以平安,遵从汉族官兵的习俗,便在南山三峰塔寺立了《天妃之神灵应记》石碑,也记载了他奉使远航的事迹。
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庞大的船队出五虎门。远洋航行。这次跳走遍了南海和北印度洋惭地区以及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国家。大宗宝船先后到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锡兰的别罗里港、古里、忽鲁谟斯,再从忽鲁谟斯返返航,经古里、苏门答刺、满刺加、赤坎、占城,回
-----------------
①《郑和家谱·宣宗赐南京礼拜寺敕》。
----------------
到太仓刘家港。共访问十七国。除大宗宝船,还在苏门答刺分出船只到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不刺哇、竹步访问;在古里派出船只到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刺撒访问;还到阿鲁、南渤里、柯枝、加异勒、甘巴里等国访问。宣德七年(1432年)十且,分遣船只访问了榜葛刺(今孟加拉),榜葛刺国王派出步骑千余前往欢迎,在王宫里举行欢迎仪式,互赠礼品。然后,游览市容,交易。商品。后来榜葛刺还两次派人来北京进贡长颈鹿,这在古代我国人看作是吉祥的麒麟,轰动朝野,百官赋诗庆贺。宣德七月十一日,郑和分遣的船队在古里访问,恰好古里国送穆斯林前往天方(今麦加,属沙特阿拉伯)朝觐,郑和派我国穆斯林马欢等七人,带着麝香、瓷器、缎匹、搭乘正在古里的天方国船只,前往天方朝觐天方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有伊斯兰古迹,有宏伟壮丽的禁寺,有神圣的“克尔白”。每年有千千万万的穆斯林,从世界各地前来朝觐,以完成宗教功课。天方国男子缠头长衣,妇人盖头,不露面容。国法禁酒。“居民安业,风俗好善”,“无刑法之治,自然淳化,不生盗贼,上下和美。”天方国穆斯林热情好客,盛情接待马欢等中国哈只。马欢等中国哈只,完成了朝觐功课,并在当地购的麒麟、狮子、驼鸡及其他珍宝,还摹绘了一张“克尔白图”,俗称快堂图”,带回中国,回奏于朝廷。天脑也派使臣沙滩排带方物,随马欢访问中国。这次前来我国北京访问的有十国使节。
传统的说法,郑和于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回到南京,第二年病逝,终年六十四岁,墓在南京南面的牛首山。又据朋天顺元年(1457年)佚名氏所撰《非幻庵香火圣像记》记载,认为郑和是第七次下西洋归国途中,于宣德八年四月初逝于古里.作者是郑和生前友好的同僚,此文问世时,瓶和的亲友及共下西洋的人物大多健在,这一记载应是可靠的。《同治上江两县志》也记载说,他卒于古里,赐葬牛首山。《郑和家谱首叙》说:“亡于王事,归葬牛首山。”访问今南京郑和后裔,①他们说:祖辈传说,郑和亡在国外,埋在国外。由他的亲随把郑和的发辫装在郑和的靴子里带回国内,埋在了牛首山。按这几种说法,郑和亡于国外,葬在国外了。郑和一生从事航海事业终,以身殉职了。
回 族 助 手
郑和七次跳远航,除有王景弘、侯显等汉族官员和航海专家协助,还从各地回族中起用了一些知识分子、航海世家后裔、伊斯兰革教,如马欢、郭崇礼、费信、哈三、蒲日和、施进卿等,他们或做顾问,或任翻译,或主持穆斯林宗教活动。他们在指挥船队、缔结邦交、进行贸易、记载地理等方面,都起了骨干作用。
马欢郭崇礼 马欢,字宗道,别字汝钦,自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绍兴)人。郭崇礼,仁和人。明朝的监察御
----------------------
①郑和是宦官不会有儿子,是从他的哥哥马文铭过继来的。
---------------------
史古朴说他们两人,“皆西域天方教,实奇迈之士也。”①他俩以“通译番书”。即能翻译阿拉伯文或波斯文而随郑和远航。马欢第一次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参加郑和第四次远航;第二次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参加郑和第六次远航;第三次在宣德六年(1431年),参加郑和第七次远航。他共出使占城、爪哇、旧港、暹罗、满刺加、哑鲁(即阿鲁)、苏门答刺、那孤儿、黎代、南渤里、锡兰、小葛兰、柯枝、古里、溜山、祖法儿、阿丹、榜葛刺、忽鲁漠斯等二十国。他记载了各国瞻位置、沿革、毗邻、城郭建筑、气候物产、人物、风俗。文化,归国后整理成《瀛涯胜览》一书、郭崇礼替他刻行,广为流传。马欢在《自序》中写道:
“余着观《岛夷志》,载天时气候之别,地理人物之一异,慨然叹曰。‘普天下何若是之不同?”永乐十一年癸巳(1413年),太宗文皇帝敕命正使太监郑和统领宝船往西洋诸番开读赏赐,余以通译番书,亦被使末。随其所至,鲸波浩渺,不知其几千万里。历涉诸邦,其天时气候地理人物,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著者不诬,而尤有大可怪者焉。于是采摭各国人物之丑美,壤俗之异同,与夫土产之别,疆域之制,编次成帙,名曰《瀛涯胜览》。俾属目者一顾之顷,诸番事实悉得其要,而尤见夫圣化所及,非前代之可比。”《四库总目提要》说《瀛涯胜览》的记载,“大抵与史传相出
-------------------
①马欢《瀛涯胜览·后序》。
-------------------
入”。①史传或沿习旧说,或得之传闻,而马欢身历目睹,“直笔书其事”,应该说他的记载更有真实性。
费信 字公晓,吴郡昆山人。据载“信亦世受天方教,通阿拉伯文。”②他的哥哥是个军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太仓卫任职,时间不久就逝世了。他年十四岁,代兄当军,家贫室陋,志笃好学,借书苦读。二十二岁时远航,前后四次。第一次于永乐七年(1409年),随郑和往占城。爪哇、满刺加、苏门答刺、锡兰、小呗南、柯枝、古里等国;第二次于永乐十年(1412年),随奉使少监杨敏等往榜葛刺各国,至永乐十二年(1414年)回京;第三次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随郑和往榜葛刺等地。第四次于宣德六年(1431年),随郑和下西洋,凡历忽鲁漠斯、锡兰、古里、满刺加等二十国,至宣德八年(1433年)回京。费信归来著有《星槎胜览》一书,他《自序》中说:“臣本吴东鄙儒,草茅下士。先臣戍太仓,未几而早逝。于是臣继戍役,至永乐宣德间。选随中使至海外,经历番国,前后数四,二十余年,历览风土人物之宜,采辑 图写成帙,名曰《星槎胜览》。不揣肤陋,辄敢自序其首。一览之余,则中国之大,华夷之辨,山川之险夷,物产之珍奇,疏方末俗之卑陋,可以不劳远涉而尽在目中
-----------------------
①《四库总目提要》卷七八《史部·地理存目七》。
②明茅元仪《武备志》第二四○卷,又见《滇文丛录》卷七七《郑和传》。
----------------------
矣。”《星槎胜览》分前后二集,前集为“亲览目识之国”,是他亲自访问了的国家,后集为“采辑传闻之国”,即他听到的别人访问了的国家。哈三西安人,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欧东十一年(1413年),郑和经过陕西,访求哈三掌教,随从出使波斯湾及阿拉伯半岛,任翻译,备顾问。由于他随郑和出使的原因,可能得到郑和的资助、归来重修了西安羊市清真寺,《万历重修清净寺碑记》记载:“乃作前门四楹,门之直西,崇楼洞门四达,重檐巨拱,岿然奇观,昧爽则登斯楼,呼其徒而拜焉。楼之后为大殿,广五间,楹纵七丈五尺,中为教宗座,金璧光华,耀夺人目,缭以周墙,阗无尘耀。然真一清净处也。”又据《西安府志》记载:“清真寺①在县东北,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尚书铁铉修,永东十一年太监郑和重修。”郑和于永乐十一年来西安,既起用了掌教哈三,又重修了清真寺。给西安穆斯林做了件好事。
蒲日和又名蒲和日,字贵甫,泉州人。宋末提举泉州市舶使蒲寿庚家族的后裔。热心奉伊斯兰教,慎言谨行。元至正间,与金阿里同修泉州清净寺,以大石板砌成,极其壮丽。蒲氏一门由朱历元,为东南回族航海世家。有丰富的航海经截熟知海外事务。郑和起用蒲日和远航西洋,可谓得其人。永乐十五年(1417年),“与太监郑和,奉诏敕往西域。”这
-------------------
①此清真寺又名清修寺
------------------
永乐十五年的出使,应该是郑和的第五次奉使,往返三年,访问了波斯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临行前郑和前往泉州灵山圣墓游坟,由蒲日和记立碑文。归来,因出使有功,加封泉州卫镇抚,①并管理灵山圣墓。 施进卿 国外研究表明,施进卿为侨居旧港的回民,曾协助郑和擒获邀劫郑和的海寇陈祖义,郑和遂以进卿为旧港宣慰使。进卿死后,传位于女儿施二小姐。施进卿还有一个儿子名施济孙,要求由他继承。明成祖命郑和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二月前往旧港,加封施济孙旧港宣慰使之职。施进卿管理旧港,保障郑和顺利地出使了西洋。他们一家对明代华侨在南洋的贸易和迁徙,也是有贡献的。唐宋时期。回回民族的先民们在中西交通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元代交通大开,回回民族的“斡脱”(即官商)商人们,是国内外贸易活跃力量,明代,由郑和团结各方面回回人才共下西洋,演出了中西交通上更壮丽的一幕,这正显示着了历史的联贯性。
七下西洋的历史贡献和它的局限性 郑和七下西洋,在各方面发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明成祖要郑和下西洋的本意在“昭示恩威”、“重译来朝”,“怀柔各国,以徕远人。”即是要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巩固封建统治。郑和船队每到一地,即向该地国王、酋长宣读国书,赠送 珍贵礼品,表示愿意通好的诚意。同时,对来中国朝贡的使 节,护送回国,显示了大国风度。因此,赢得了所到国家的欢迎,促进了明王朝同各国的友谊,各国纷纷遣使“执圭捧帛而 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使明代同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上的联系和贸易上的往来,扩大了明初海外关系的发展 也扩大了明朝人的眼界。这正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在政治、经 济、文化上繁荣富强的表现。 唐宋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开始发达,广州、泉州等地设有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当时来华贸易的以波斯、大食人为最多,广州有他们的居住区,叫做“番坊”。这时掌握贸易的是大食人,外商进来多,中国人出去的少。元明时代,大食帝国灭亡,他们在海上的贸易衰退。中国商船既大且坚,又有罗盘针指路。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主动走出去,写下了中国航海贸易上的新的一页。中国的丝绸、瓷器很早就传入西洋各国,郑和下西洋则扩大了同各国的贸易。郑和船队带去的物品有:销金丝、刺绣、湖丝、雨伞、印花布、水银、绸缎、瓷器麝香、烧珠、(玻璃器)、青瓷盘碗、书籍、樟脑、金、银、铜、铜铁器物、米、谷、豆数十种;郑和船队从国外带回来的物品,有明珠、金珀、象牙、珊瑚树、玛瑙珠、水晶等珍宝,麒麟、驼鸡、没药、丁香、乳香、血竭、等药品,龙延香、紫檀香等香料,胡椒、食盐等食品,西洋布、革布、白革布、姜黄布等纺织品,香木、沉香木、紫檀木、五谷树等珍贵木料,贸易商品之广,商品种类之多,是明代以前不可比拟的。贸易的往来,必然带来经济文化和技术上的交流,中国的丝织技术传到了西洋画家。由于中国人的帮教,古里、榜葛刺等国开始会织一些简单的丝织品;“米粒极小,然炊饭甚香”的暹罗米被引进中国来。郑和七下西洋,进一步推动了南洋华侨事业的发展,由于海道畅通,到南洋一带去的移民更多了。当时华侨在南洋约有几十万人,他们从事农业、工业和商业。爪哇的新村、苏鲁马益各有一千多家中国人,这是华侨聚居的村落。旧港也有很多华侨。华侨经商的地点有,吕宋、占城、真腊、暹罗、爪哇、旧港、满刺加、锡兰、苏门答等处。他们中有的是商界的垄断者;有的拥有巨大的船队;有的被一些王国委任为港务官员参与海外贸易的管理,或作海外贸易使节,指导王室海外贸易事务。中国的侨民把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封建文化带到南洋各地,他们辛勤劳动,和当地人民开发那里的资源,对南洋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正因为这个原因,东南亚许多地方流传着关于郑和的各种传说,当地人民把郑和看作神明,建庙奉祀,五百年相续不衰。马来西亚称郑和为“三宝大神”;爪哇有三宝洞、三宝墩、三宝庙、三保井;苏门答刺有三宝庙;暹罗有三宝庙、三宝寺、三宝港;真腊有三保公庙;满刺加有三宝山、三宝城、三宝井。这都反映了郑和七下西洋在各国的深刻影响,也看出东南亚人民对郑和的崇敬。郑和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航海家,他是在海上中西交通史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第一人。张骞打通了亚州大陆国际路线,开辟了“丝绸之路”;甘英搭起了亚欧桥梁。玄奘是第一个遍游“五印度”的人;郑和则打开从中国到东非洲航道,这在当时不仅有现实意义,而且有着深远的历生意义。郑和和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的先导者,他到达东非洲。还在哥伦布发规新大陆(1429年)之前七十四年,葡萄牙人发现欧、亚、非三航道(1497年)之前七十九年。郑和七次远航,绘制了《郑和航海图》,共二十图,四十面,收在明代茅元仪编《武备志》卷二四○。记有航向、方位、航程、停泊地点、暗礁浅滩、港口等。是我国最早的一份远洋航海图,它总结了航海地理的科学知识,丰富了中国地理学,对后世航行西洋提供了重要依据。随郑和出使的马欢著有《瀛涯胜览》、费信著有《星槎胜览》、巩珍著有《西洋番国志》,这三部书记录了各国的山川地理、气候物产、风俗民情,开扩了地理学界的眼界。尤足珍贵者,书中详细记载了各个穆斯林国家的民俗,这在古代汉文史料中可谓凤毛麟角了。这都是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文献。它对我们今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历史的经验。 郑和生当“大航海的时代”,也叫“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在这个世界历史翻天覆地的时代里,郑和七下西洋,显示了中华民族在国力和科学技术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郑和七下西洋本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七下西洋进行“朝贡贸易”,政治重于经济。每到一地,一面宣读明朝皇帝给各国君主的书情,一面将“锦绮纱罗绫绢等物,赐诸国王”,然后各国使者“附随宝船赴京朝贡”,郑和带去的主要的是绸缎、瓷器,供各国上层享用;同样带回来的多为奢侈品和玩物。出去和进来的都不是生产资料、生产技术,与国内国外人民生活社会生产关系不密切。所以,在国内国外都发展不起来,有生产力作坚实的基础。郑和下西洋的物质基础是建筑在明朝封建专制制度的官手工业的生产上,他带去的丝绸、瓷器和铜钱,由官手工业制造,自供自给,皇朝国库支付,一旦官手工业动摇,国库不能支付,下西洋就难以为继了,很快就由鼎盛走向衰落了。当明朝的“朝贡贸易”衰落之后,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发展起来了,但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结构比西欧坚固,社会思想比西欧保守,明王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海外贸易,直至实行海禁,宣布“片板不许下海”的禁令,这就束缚了中国人民积极向海外发展的活动,抑制了他们的进取精神,缩小中国海贸易的规模。从而也就不能通过海外贸易,积累足够的货币资本,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这时的西欧各国封建生产方式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他们大力发展海贸易,甚至向亚、非、美各州进行殖民扩张,迅速促进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结果在同一个时期,我们和西欧各国的差距拉开了。清朝又完全承袭重农抑商思想,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正如梁启超先生所感叹的:“然吾中土自和没,而不复有继和之绩看。盖神州赤县,号称路海闭关,足以自帝,究不必泛重洋以徕百族也。”①结果使中国航海贸易与西欧各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到了十九世纪中叶,西欧各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转回头来用大炮打开中华天朝大国的大门,惊
--------------------
①梁启超《郑和传》,《饮冰室全集》第三册。
-------------------
醒了紫禁城帝王的迷梦,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这种局面是我国历史上重政治轻经济的思想和闭关自守政策造成的,不能以此去苛求郑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