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根本利益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伊文精粹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根本利益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7-17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喇敏智


  和谐是人类普遍的追求,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世界上各民族、各宗教孜孜以求的共同社会理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确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梦想和伟大复兴创造了条件。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对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理论上的又一重大创新,也是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各宗教和睦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保障,意义重大而深远。本文从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各民族携手共建和谐社会这个角度,谈谈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群众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的认识、态度及实践。
                              
   一、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对和谐社会,不同学派、不同宗教、不同政党在不同时期的表述上有所不同。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伊斯兰教倡导的和谐社会是和平文明,以人为本,公平守信,共同富裕,稳定有序,充满活力,各民族各宗教各守其道,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对和谐社会的这种定位,两者在本质和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在伊斯兰教义教理中,通过“命人行善,止人干歹”要求人与人和谐相处,通过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来激励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处世,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融,通过对造物主的认知和参悟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1400多年前的阿拉伯蒙昧时代,阿拉伯人还处在为数众多而又彼此挞伐的部落分割状态,充满愚昧暴力、相互倾轧、杀人掠货、重利盘剥、以强凌弱、歧视妇女、活埋女婴等种种恶风陋俗。先知穆罕默德奉真主使命以阿拉伯半岛为立足点,以阿拉伯语为载体,以真主启示的《古兰经》为法典,面向全世界传播伊斯兰教,号召人们归信独一的真主,和睦相处,平等博爱。他传教23年,不仅使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广为传播,被人们认同和接受,也使阿拉伯半岛实现了统一,各部落相互融合形成一个阿拉伯民族,并形成了共同信仰基础上的共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阿拉伯社会出现了文明尚礼、安定有序、团结祥和、安居乐业、人心向善的浓厚氛围。这一美好、纯朴的社会结构被称为伊斯兰的“乌玛”时代,在世界穆斯林心目中就是和谐社会,随后200年内穆罕默德圣人的弟子们一代接一代地将这一盛世又推向前进,创建了幅员辽阔、繁荣昌盛、文化发达、影响深远的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将伊斯兰教致力建设的和谐社会推向鼎盛,使之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力长达几个世纪,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美国历史学家希提评论说:“当欧洲还处于中世纪的蒙昧状态的时候,伊斯兰文明正经历着它的辉煌时代……几乎所有领域里的关键性进展,都是穆斯林在这个时期里取得的……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们把知识的边界往前开拓的时候,他们能眼光看得还远,是因为他们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们的肩膀上。”“讲阿拉伯语的各国人民……是与西方分享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人民,是在整个中世纪时期高举文明火炬的人物,是对欧洲文艺复兴作出慷慨贡献的人们。”[1](P904)
  
  正如世界上几大文明社会无一例外地走向衰落一样,阿拉伯文明也从公元13世纪走向衰落。抛开导致其衰落的具体客观历史原因外,从内因和源头上探析其衰落的原因,可以肯定地说,阿拉伯社会后期偏离伊斯兰的教义教理,社会失去纯真的信仰和公平正义,统治者腐化堕落、贪图享乐、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凸现,社会道德的缺失以及社会失去和谐,是导致阿拉伯世界走向衰落的内因。
       
  二、伊斯兰教的和谐观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客观认识和充分利用伊斯兰教教义中的积极因素,使其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对于进一步巩固和维护民族宗教领域乃至全国各民族的团结稳定与和谐,增强信教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以及穆斯林与其他民族、各宗教的亲和力、兄弟般的团结性,引导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在《古兰经》和《圣训》中关于和谐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个人、家庭、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自然、人类等诸多方面,重点是讲人的和谐,即人与人之间,信教者与不信教者之间,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之间的和谐。在伊斯兰教义教法中,规范个人行为、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群体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所包含的和谐精神以及社会关系微观层面上的和谐精神,诸如个人修养、积极处世、孝顺父母、兄弟友爱、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友好、尊老爱幼、扶弱济困、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等等,既是人人皆知的教义,也是各种宗教共同倡导的和谐精神。从宏观层面上看,伊斯兰教最具代表性的和谐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和平,宽容理性的精神。
  
  热爱和平是伊斯兰的特色,“伊斯兰”义为顺服、和平、安宁。伊斯兰的教义中,热爱和平是其最根本的主张,伊斯兰教号召人们寻求和平并为实现和平而努力。当今伊斯兰世界的主流和绝大多数穆斯林热爱和平并为世界的和平而不懈努力,但是历史上以及当代国际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热点区域模糊了人们的视线,加之个别穆斯林的偏执、极端和对西方势力的极度不满情绪,以及穆斯林世界的敌对势力利用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优势力量而进行的单边霸权行径和别有用心的渲染与误导,使很多人把伊斯兰教与暴力、好战、狂热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把一些极端组织出于对西方大国和以色列霸权行径的强烈不满而又无法改变现状的困境下所采取的暴力恐怖事件,与伊斯兰的教旨教义区别开来;把个别打着宗教旗号的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暴力恐怖势力,与伊斯兰教的教旨教义区别开来,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尊重历代先知和他们所留下的经典。伊斯兰的宽容理性表现在,凡是合乎天理人情的学说,凡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制度,都是伊斯兰教所承认、所赞许的。比如,伊斯兰教传播初期,穆斯林就向往东方的中华文明,穆圣号召穆斯林:“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伊斯兰教的宗旨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平等。《古兰经》启示:“真理是从你们的主降示的,谁愿信道就让他信吧,谁不愿信道,就让他不信吧。”(18:29)“未曾为你们的宗教而对你们作战,也未曾把你们从故乡驱逐出境者,真主并不禁止你们怜悯他们,公平待遇他们。真主确是喜爱公平者的。”(60:8)在中世纪伊斯兰兴盛时期,大批非穆斯林生活在穆斯林世界,他们不但没有受到迫害、歧视,还可以参与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国家政权组织中有非穆斯林的官员。公元1165年一位犹太旅行家写道:在伊斯兰教帝国里,非阿拉伯的犹太人约有30万。当时仅在首都巴格达的非穆斯林就有近2万人,基督教、犹太教的教堂、修道院林立。在当代社会,伊斯兰教各国珍视和尊重联合国人权宣言,推行积极中立和不结盟政策,积极参与各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活动,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珍视和平、宽容、理性的传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懈地努力。
  
   2.崇尚科学,鼓励求知的精神。
  
  伊斯兰教把自然、世界与人类的起源及发展变化归结为真主的创造和控制,同时又鼓励人们积极探索宇宙的运动及发展规律,探索大自然的种种奥秘,鼓励人们积极求知。伊斯兰教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宗教迫害科学、抑制科学发展的事情。据统计,《古兰经》中教人应用理智进行思考的经文有 300多处,教人观察和探索宇宙(自然)奥秘的经文有700多处,教人用对比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有几十处,伊斯兰教教导穆斯林寻求真理,坚持真理。圣训也教导穆斯林积极求知,如“求学是每个男女穆斯林的天命”,“寻求知识当始于摇篮,止于坟墓”,“学者的墨汁优于烈士的鲜血”等鼓励学习的圣训,在穆斯林世界广为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穆斯林学子如饥似渴地学习一切外来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中世纪穆斯林积极调和宗教事务与社会政治、宗教信仰与科学探索之间的辩证关系,许多著名的宗教学者在研究《古兰经》、圣训、教法、教义的同时,也积极研究医学、哲学、化学、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为欧洲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在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当今时代,中国穆斯林应大力发扬这种崇尚科学、鼓励求知的精神,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吸收一切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成为人人喜爱学习、终身追求知识的学习型民族。
  
  3.倡导信仰和现实合一,追求两世吉庆的精神。
  
  伊斯兰教既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又有很强的世俗性质,教义教法对人们的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有着丰富而具体的规定。历史上,伊斯兰教对穆斯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如今,伊斯兰教依然在广大的伊斯兰世界和各个穆斯林民族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伊斯兰教在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领域的影响还十分突出,这是伊斯兰教信仰和现实生活合一,追求两世吉庆的鲜明特征。伊斯兰教认为,今生与后世、此岸和彼岸两个世界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伊斯兰教反对人们消极处世,号召穆斯林在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现实人生中积极努力,奋发有为,创造财富,为自己,也为他人谋福利;同时坚守信仰,遵守教法,主动行善,赖以创造后世的幸福生活。因此,中国穆斯林应当是既重视信仰,又重视现实生活,既追求后世的幸福生活,又重视今生的现实幸福,为自己、为家庭、为家乡、为祖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积极贡献力量,追求两世吉庆。
   
  三、中国穆斯林应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有物质利益层面的和谐,还有法律政策、制度机制和思想认识层面的和谐,也就是说不仅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还包括人的思想认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方面的和谐。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就是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和支持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社会充满活力,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都能得到尊重,创造活动都能得到支持,创造才能都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都能得到肯定,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妥善协调,形成全社会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社会管理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全社会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社会稳定有序,安定祥和,各族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平等友爱、融洽和谐。这一理念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包括广大穆斯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风雨同舟、坚持不懈地共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多视角、多方面进行阐述。从全面理解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发掘伊斯兰教义教法中的和谐精神以及正确利用伊斯兰教的社会功能引导穆斯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来说,应该是:
   
  1.用和谐的理念做好伊斯兰教事务工作

  “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同宗教界人士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目的在于增强党同宗教界人士以及信教群众之间的和谐融洽关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在这里,同就是指“政治之同”,异就是指“信仰之异”。两者既并列,又互动,同不妨异,异不碍同;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处于一种良性互动的和谐状态。这一原则还启示我们,一个和谐的社会并不意味着就是单一文化、单一思想的社会,而应该是思想、文化、观念丰富多彩的社会。对于襟怀博大的国家治理者来说,差异意味着多姿多彩与和谐,意味着花团锦簇的繁荣,我们应当用和谐理念来深刻理解、领会这一基本原则蕴含的和谐内涵,密切保持党和宗教界及各宗教信教群众和谐顺畅的关系,这样将会使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壮大,党的执政基础愈加巩固。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是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地团结广大信教群众的必然要求,目的在于增强党同信教群众的血肉联系与和谐关系,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可以说,切实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是全部宗教方针政策的基石。没有了这一点,一切和谐、稳定、相适应都无从谈起。文革的“斗争哲学”使社会失去了和谐,信教者失去了信仰自由,社会失去了活力,平添了乱源,因此,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保护包括宗教界在内的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才能把包括穆斯林在内的数以亿计的信教群众真正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才能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活力,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来。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体现了“以和为贵”的执政理念,突出了“和风细雨”的工作方式,目的在于破解“社会主义和宗教”的政治难题,使宗教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和谐因素。这是基于宗教存在的长期性而作出的科学论断,也是执政理念上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我们应深刻领会这一理论成果中包含的中国“和合”文化的精神因子和“平和”概念,正确把握好引导相适应的原则和尺度,突出引导工作中热情帮助、主动服务和积极推动的职能。从宗教界和信教群众来说,爱国爱教,奉公守法,服从政府依法管理,正确遵行信仰自由政策,不违法、不添乱、不滋事生非是必需的行为准则。
   
  2.充分激发宗教正面、积极的社会功能,抑制和化解宗 教负面、消极的社会功能。
  
  宗教的社会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心理调节作用;二是社会整合作用;三是行为规范作用。宗教对于群众来说具有感召力、宣传力和凝聚力,这些功能对于社会秩序来说,既可以发挥正面的、积极的作用,亦可以发挥负面的、消极的作用,决定于如何去调动、去激发、去引导。宗教所体现的是人类最崇高的愿望;它不但是道德伦常的保障而且也是公共秩序和个人内心平和的源泉;在它的影响下,人类变得高尚而文明。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宗教中的某些狂热、固执、偏狭等往往是诱发不稳定的导火索和不和谐因素。党和政府积极引导宗教发挥其正面、积极的社会功能,抑制和化解其负面、消极的影响自然是义不容辞的职责,而所有懂得宗教的学者、知识分子亦应利用知识、学术和知识群体的影响,主动做这方面的工作。关键是团结宗教界对教义作出正确、理性、全面的阐释,使宗教教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充分发挥有益的作用,如伊斯兰教本是和平的宗教,以和平、和谐、中正为宗旨,这样一个主张和平的宗教却常常被误解,将之与暴力、恐怖联系到一起,这显然是个别人对经典的理解和阐释有问题。在某些特定的区域和环境下,有些人把“圣战”一词极端化、片面化,或是望文生义地去理解。其实《古兰经》启示:“被进攻者,已获得反抗的许可,因为他们是受压迫的。”(22:39)伊斯兰教对“圣战”的本质解释是:受到迫害、杀戮与谋取和平、平等无望时被迫拿起武器反抗,以牙还牙。穆圣曾经指出,圣战的最高境界是战胜和克服自己的私欲。
  
   3.穆斯林要发扬伊斯兰倡导的和谐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作贡献。
  
  中国穆斯林群体是中华各民族大家庭中的一部分,伊斯兰教在中国是多宗教、多元文化中的一部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宗教界和广大穆斯林应不断发掘和积极弘扬教义教理在维系社会和谐方面的丰富资源,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用伊斯兰的和谐精神来促进人心和畅、家庭和睦、宗教和顺、民族和融、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一是大力弘扬爱国爱教、崇尚和谐、独立自主和维护和平的优良传统,为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服务。爱国是伊玛尼(信仰)的一部分,热爱祖国是伊斯兰历来的主张。正是在这一精神激励下,在历次维护统一、抵御外敌侵略的正义战争中,都有中国穆斯林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国势衰危,英帝觊觎西藏时,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毅然向全国公开发出“艳电”,揭露袁世凯政府软弱无能,挫败了英帝分裂西藏的罪恶阴谋。又如国共忙于内战,新疆兵力空虚,蒙古在苏联支持下,大举入侵北塔山,国民党骑五军马希珍连浴血奋战,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历史上,穆斯林爱国事迹不胜枚举,同时,伊斯兰是主张和平和睦的宗教,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穆斯林与非穆斯林民族之间从未因宗教信仰相异而发生过战争。近代史上的几次以回民为主的穆斯林起义也是针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并不是针对兄弟民族或不同信仰集团的。伊斯兰与其他各宗教各行其是,和睦相处。因为在穆斯林看来,任何一个种族都是源于真主的造化,不应认为自己比别的种族优越。以此来处理宗教内部的教派关系,形成了“各行其是,各干各的,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和睦相处”的约定俗成规矩。这种精神和理念也完全适合处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
   
  二是大力弘扬团结友爱、宽厚仁爱、扶弱济困、慷慨好施的优良传统,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服务。伊斯兰强调团结,认为穆斯林皆弟兄,理应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也应相互尊重,相互团结,相互帮助。如穆斯林施舍财物给穆斯林或非穆斯林都会得到真主的喜悦和恩赐。穆斯林认为交一位朋友是真主的特赐,并十分看重朋友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守信诚实。教法中将“全信约会”(守信)提升到“副主命”的高度。在乐善好施,救助弱者等方面更是以教法教规的形式有明确的规定和比例,如每个经济宽裕的穆斯林要将每年动产财富的2.5%作为天课,舍散给困难的穆斯林人群。教义还要求穆斯林要做到以德报怨,在你需要时没有施予你的人求到你时也要慷慨给予,即便不了解你的善意的人你也应视为友好,并严禁以施舍、济困、益人等善举沽名钓誉。
   
  三是大力弘扬关心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古兰经》多处启示人们:世界万物,无论大小、细微、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是真主创造的;人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教导人们热爱自然,从大自然中参悟真主的伟大,从大自然中寻找真主的恩惠,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环境,维护自然和谐的最佳状态。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来建设美好的家园,追求和创造幸福的现实生活和美好的生活环境,“力行善功如即亡,耕耘今世如永生”是蕴含和谐哲理的著名圣训,伊斯兰教还要求人们对所有动物予以善待和同情,“所有被造物都来自于安拉,凡是善待它们的人就临近了真主”,严禁穆斯林虐待与人类一起生存的动物,除了合法食用和其他特殊情况(治病或维护自身安全)外,禁止无故杀生和狩猎活动。这些规范穆斯林生产生活和习惯的教义都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以此鼓励人们在与自然的关系上求得和谐,在谨守信仰和追求现世幸福生活上求得一致,以自己的敬畏之心、行善之功、勤奋工作来换取后世永久的天堂。穆斯林应依此教义,积极投身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积极发展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国]希提.阿拉伯通史[M].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摘自《回族研究》 2005年第3期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