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兰经》概观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圣训导读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古兰经》概观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7-17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经典,最根本的立法依据.是先知穆罕默德在前後二十三年(610—632)的传教过程中,奉安拉名义颁发的启示。它对於伊斯兰教的兴起与发展,对於伊斯兰世界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诸方面,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全世界的穆斯林,都以它作为指导宗教生活、品德修养以至社会活动的准则;东、西方学者,也都把它视为伊斯兰教的主要和首要的必读文献。
   
《古兰经》的内容,极其广泛丰富。除了阐发伊斯兰教哲理、规定宗教礼仪之外,它还申述伊斯兰教的社会主张、人伦道德观念以至立身处世应待的态度。

它的许多章节的字里行间,不仅可以看到伊斯兰教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而且也可想见它在传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来自内部和外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可以剖视当时穆斯林们同异教徒之间纷争与论战的若干横断面。
   
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几乎都相信并强调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著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此表示敬畏和崇拜,并逐渐形成各自坚持的神学理论与独特体系。在穆罕默德诞生和传教时的阿拉伯半岛,正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当时的阿拉伯社会,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政治紊乱,氏族部落各据一方,仇杀、掠夺习以为常,贵族集团利用氏族复仇的陋习,经常制造纠纷,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停滞,劳苦大众继於破产,危机重重,再加上外部势力的入侵,使商道遭到拦截破坏,更使危机进一步加深。在宗教信仰方面,人们多处於原始愚昧的状态,崇拜各种自然物体,由於对沙漠的恐惧而崇奉精灵,而且各部落都有白己的部落神,致使麦加的克尔白古寺中土偶木梗林立,泥塑石雕遍地,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反映了人们思想意识的糊涂、混乱。伊斯兰教的兴起,是一场社会大革命,它逐渐澄清并结束了在宗教意识形态方面的混乱局面。凭安拉的独一,凭宗教意识的统一,整顿并统一了四分五裂、多神崇拜的阿拉伯社会。在作为指导方针的《古兰经》中,强调造物主安拉独一无偶、至高无上,始终是贯穿全经的主线和核心。它反复重申:安拉是宇宙万类的创造者,他具有执掌一切的绝对权能;他先於万有而永恒长存;他无始无终,无形无影,一无所在而又无所不在;他广闻博知,明鉴详察;日月星晨的运行,风言雷雨的变幻,寒暑昼夜的循环,山川草木的发展,乃至吉凶祸福、贵贱生死等命运,都遵从他的意志;任何物都不能跟他比拟、平列、并举。所有的人,包括先知穆罕默德在内,都毫无例外地必须虔心诚意地崇奉他、敬拜他,遵循他在《古兰经》中的告诫。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则,这也是伊斯兰教认一论(亦有人称之为一神论)思想的立统根据。

确认安拉,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也是进而诚信其他教律信条的前提。例如相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相信《古兰经》是安拉的语言,相信天使是安拉所派遣,相信後世是安拉所部署,相信万事是安拉所前定,等等,一切都统领於安拉,统属於安拉,统一於安拉。——这是《古兰经》所阐发、突出的重点。在行文语气上,作为安拉直截了当地启示告诫的标志,就是《古兰经》中经常地、大量地用第一人称代词,向先知穆罕默德、向信士们、也向全人类发布命令、禁令、喜报、警告。
   
在传播伊斯兰教的初期,《古兰经》的内容恻重於讲述安拉的独一及特性,讲述先知肩负的使命,讲述人的本分。赏善罚恶以及末日报应等方面。到了后期,除上述内容仍在继续重申之外,有关立法制宪的经文占了很大比重,诸如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五功(念、礼、斋、课、朝)等宗教礼仪的规定,以至各项法律、政令的颁布等。
   
这里所说的初期和后期,包括从穆罕默德奉到安拉的最初启示开始,直到他逝世的全过程,前後共二十三年。其间以公元622年(伊斯兰教希吉来历元年斋月)先知率众从麦加迁徙麦地那为分界线。在这以前一般被认为是前期;迁徙以後至穆罕默德逝世算作後期。在前期启示的《古兰经》被称为麦加类,後期的启示则称为麦地那类。迁徙,是战略性转移,在伊斯兰教历史上是一件大事。这是形势转折、发展的标志,是从防御到积蓄有生力量、到光复麦加、夺取全面胜利的开始。迁徙以後陆续公布的麦地那类经文中,除宗教生活方面的规章礼仪外,还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关於饮食禁忌的规定,关於交易借贷、债务纠纷、婚姻程序(结婚与离升)、孝敬父母、抚孤恤寡、遗产继承、解放奴婢(使其成为自由民)与凶杀复仇等民事和刑事法令,关於交纳赋税、严禁赌博、严禁高利贷等财经法令,关於抵抗侵略、反击敌人的战争动员、和平协议与结束战争状态的军事法令等等,大都出现於後期的长章中,如第二章《黄牛》、第四章《妇女》和第五章《筵席》等,作为立法制宪依据的经文较集中突出。
   
自然,上述各方面的内容,尽管有一部分谈得很具体,也较细致,但仍以提钢挈领的原则规定居多;有很多问题,往往语焉不详,只有三言五语甚至片言只语。经过穆罕默德对这些条文的权威性解释或补充,特别是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才使《古兰经》的原则规定系统化、制度化、法律化,并且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直到一千三百多年後(按伊斯兰历,至公元1980年,已跨入第十五世纪)的今天,在奉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或地区,在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时候,据以立法制宪的准绳仍然首先是《古兰经》,其次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论《哈底斯》,以及圣门弟子所作的引经据典、凿凿有证的阐释。因此,《古兰经》对於研究伊斯兰教早期的阿拉伯历史及伊斯兰教各项典章制度的缘起、发展与演变,以至研究伊斯*教的哲学体系,都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古兰经》中还有许多篇幅专门讲述或重点穿插穆罕默德之前的历史人物和传闻轶事,其中主要是讲历代的先知,如被称为人类始祖的阿丹;奉命造舟而在洪水中率众脱险的努哈;捣毁偶像、独奉安拉的易卜拉欣,及其忠孝两全之子易司玛仪;因传教遭到族人反对而在毁灭性风暴中脱身的呼德;跟邪恶势力斗争不遗余力的鲁特;制造铠甲、歼敌获胜而享有国权、秉公断案的达乌德,和他的精明能干、权势更大之子苏莱曼;以坚韧著称的耶尔孤布,及其受升母兄长迫害而流落他乡、擅长圆梦之子优素福;同埃及国王斐尔傲(法老)、种族压迫者长期斗争,拯救受难宗族的穆萨及其胞兄哈鲁乃;舟覆鱼噬、历经磨难、得以生还的优努斯;忠厚善良的宰凯令雅,及其老态龙锺之际喜出望外地生育的爱子叶哈亚;反对克扣盘剥、力主公平交易的舒尔布;苦口婆心劝谕赛目德部族的萨里哈;以及圣洁纯朴的女性麦尔彦之于、对社会有深远影响的尔萨,等等,共二十多人。在讲述这些先知的阅历和故事中,还涉及一些与之对立的反面人物或集团。这些故事或长或短,有详有略,其中较完整系统、具体形象的是优素福的故事,第十二章中作了细致描述,情节生动,脍炙人口。散见於各章的穆萨的故事,也详尽具体,前後贯穿汇聚,可以窥知其梗概始末。有些故事则是重点讲述主要片断,题材突出集中。有一些章,如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四、第十九。第三十一、第四十七和第七十一等章,以人名为章名,但除第十二章外,并非专章叙述章名所示的人物事迹,只是提到有关他们的局部事件或言论。散见於其他章的人物,有时仅列人名而略其事迹。
   
请述这些故事的主旨,显然是借此宣传人伦道德、修身哲理,肯定公正耿直,贬斥邪恶谗佞,结合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劝人为善,禁人作恶;借此宣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善恶全报的约制言行举止的思想,并突出强调安拉的独一性和绝对权威。因果报应几乎是一切有理论支配的宗教所共有、共同的舆论,伊斯兰教也是这样。如果把这些故事的字里行间所表露或蕴涵的主旨,去跟那些大量讲述死後的复生、末日的奖惩、乐园的厚遇、火狱的恐怖等内容相联系、相对照,就不难看出它们之间一脉相承、一线贯穿的内在因素。也不难看出,赏善惩恶,因果报应,正是号召人们对《古兰经》中所提出的一系列主张付诸实施、切实遵循的鼓励和警告,从而使这些主张作为指导和约制宗教生活以至世俗生活的准则、规范。

《古兰经》对阿拉伯社会和伊斯兰世界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把一盘散沙似的阿拉伯人炼铸成一个坚强的民族,它使阿拉伯民族在百年之中解放了亚非欧三洲上被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所奴役的几百万人民。后来,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引起了欧洲各国的文艺复兴。(马坚;《古兰简介》〔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北京第一版马坚译《古兰经》中〕)这是已故的穆斯林知名学者马坚教授的评价。

德国诗人歌德(1749—1832)曾经描述过他读《古兰经》的切身感受说:

《古兰经》是百读不厌的,每读一次,起初总觉得它更新鲜了,不久它就引人入胜,使人惊心动魄,终於使人肃然起敬。其文体因内容与宗旨而不同,有严正的,有堂皇的,有威严的——总而言之,其庄严性是不容否认的……。这部经典,将永远具有一种最伟大的势力。(转引自马坚《古兰简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古兰经》)这个评价,已涉及《古兰经》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感染力。歌德以非穆斯林的身份,从文学艺术鉴赏的角度发出赞叹,态度是客观的、不含偏见的。事实上,《古兰经》独特的风格和文采,也是人们普遍公认和赞扬的。它在阿拉伯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

它的原文,是以古来氏部族语言为基础的古阿拉伯语,它跟现代阿语的联系近似汉语中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关系。原文辞章典雅,音调铿锵,节奏和谐;语句参差不齐,长短互升;句尾特别是节末构词工整考究,颇有音乐感、韵味感,而且自由奔放,韵散凝结,在需要停顿或间歇之处所蕴涵的弦外之音,给人以一种诗一般的美的感受。但它分明又不是诗,在穆罕默德陆续公布它的过程中,曾经有人企图贬低它的价值和影响,而故意把它说成是诗,说穆氏是位诗人。当时阿拉伯的多神教徒及穆罕默德的敌视者,都把诗歌咒语卜辞神符之类等同,对穆罕默德连讥带贬,企图否定他是先知。所以,《古兰经》中多次对此有所驳斥和说明。可以说,寓意深刻玄妙的《古兰经》,以遣词结构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表述,简直是一种天籁,读之顺口,听之悦耳,品之动心,很适宜於吟诵朗读(古兰这个词汇的含意就是朗诵)。这种文字,不仅在当时被誉为无与伦比的散文典范,而且,对後代的阿拉伯文学艺术,一直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因此,尽管《古兰经》迄今已有世界各种语文的译本,但无论任何权威名流呕心沥血的译述,任凭你如何妙笔生花,推敲斟酌,也不能跟它的原文相媲美。通晓《古兰经》原文的所有语言艺术大师,都切身感到只有直接读原文,才能获得精神上、艺术上的真正感受;任何高明的译本,都不可能具有原文对读者那样强大的吸引力。从这一点上衡量,穆斯林中有人不主张翻译,或不敢轻率转译的态度,正是深知个中甘苦之言,自有一定的道理。

《古兰经》的汇辑和整理成统一的标准定本,是在奥斯曼任哈里发(继承者)时期(公元644—656年在位),他即位时先知穆罕默德已逝世十二年,并且已历经艾卜·伯克尔和欧麦尔两任哈里发。对於《古兰经》的汇辑工作,他的两位前任者已奠定了基础,把早已记录在皮革、石片、兽骨或椰枣肋的经文全部征集汇总,由原来担任专职记录的宰德负责,又发动穆斯林们把各自背诵、熟记的经文反复回忆、仔细核实,联缀抄录,加以保存。奥斯曼时期又经过严肃、认真的复查和整理,终於完成标准统一本的重任,划定章节,分出卷秩,形成定本;又迭经精通语法和韵律的专家为全经标注音符,以确保诵读和书写的规范、统一。大功告成之後,奥斯曼便下令照抄几本,将新校订的原抄本保存在麦地那,另有三部被送到大马士革、巴士拉和库法等地保存。据另一说法,还有三部被送往麦加、也门和巴林珍藏。此後,无论谁缮写、刊刻或翻印《古兰经》,都以此为范本,完整无损地流传至今的本子就是以此为唯一的依据。
   
汇辑、整理的定本,共分114章,总计6236节(节次的划分略有出人,从6204节至6666节不等)。虔诚的穆斯林甚至对它的字词都作了认真的统计,说它共包括77934个词汇,共使用了323621个阿拉伯字母(这里引用的材料是美国学者希提 PHILIPKHITTI的《阿拉伯通史》(HISTORY OFTHE ARABS),见马坚译本,1979年商务印书馆北京版)(在具体数字上也存在别的说法)。计算如此辛勤、细致,足以反映人们对它的重视和崇敬的程度。至於统计结果在数字上有所差升,那只是计算方法上的原因,决不是内容上有任何增减。
   
各章的长短及其节数的多寡,悬殊根大:短章,仅三节,寥寥数语;长章,则洋洋大观,如第二章《黄牛》,共286节,其节数超过最短的章95倍,实占篇幅为全经的十三分之一。其中光是较长的第282节,就比某些短章长几倍。但有些章里也出现把一句完整的话分成若干节的现象,最短的节只有一个单词或词组,甚至仅有一个字母。各章的安排,除具有宗教纲领性质的《开端》章较短,被列为全经之首外,一般说来,大致是长章在前,短章在後。
   
除章、节外,全经还划分为三十卷。分卷与内容,没有必然联系,各卷也只标卷次,不冠以任何名称。每卷收多少章,也不尽相同,但实际篇幅大体均匀,如果按卷分册装订,每卷厚薄相差无几。如果按章核计,差距却很明显,最长的章前後跨越三卷,而最後一卷却包括三十七个整章。
   
至於章名,除个别的章(如第1和第112章)外,都是取自该章中出现的词汇,其中有很多章即以章首第一节中的词汇为章名,近似我国《论语》、《孟子》等古籍中各章的命名方法。

同一章中节次的排列,除了表达前後连贯的内容外,还照顾到气势、节奏、构词、韵味方面的联系,而不是按公布这些经文的时间顺序编排,因此,在某些章中,常有把前期和後期的内容混合编排的现象,例如把麦加类的某几节列人麦地那章中,或把麦地那类的经文列人麦加章中。这表明汇辑整理者是在有意识地突出显示《古兰经》在语言艺术和音韵节奏方面的特色。这样编排,把它本身所具有的美妙音律反映得特别集中、鲜明和强烈。因此,对於《古兰经》的翻译,有些人一直在探索著怎样推陈出新,不仅译出它的意思,而且要致力於译出它那种抑扬顿挫、感人至深的诗一般的语言。(引自陈恩明《现代西方伊斯兰教研究情况简介》(此文收入宁夏人民出版社版《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中)尽管有人对此提出升议,认为《古兰经》既不是诗,就不该译为韵文,但正象当初有人坚决主张不能把它译成非阿拉伯文那样,局面已经打开,禁戒也已突破,近年来,国际上已有韵译本陆续问世,这一尝试,有助於人们了解它的原文风貌。
   
事实上,《古兰经》的文体是一种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它绝不是诗,而是有韵味的散文。诗歌固然有韵(也有无韵的诗),但带韵的不一定是诗,正象我国古代的一样,虽然音调铿锵,诗意无穷,有的还讲究对仗排比,但无论是早期的骈赋律赋,还是稍晚的文赋,都不属诗的范畴,基本上是一种散文:风格别致的散文。
   
《古兰经》被翻译成非阿拉伯文字正式出版,的始於十二世纪。基督教主教伊本·萨利比完成的古叙利亚文本,以及法国克律尼修道院院长彼得在三个基督教学者和一个阿拉伯人协助下译出的拉丁文本,都是较早的译本。以後,各种译本陆续出现,特别是在十五世纪,随著奥斯曼帝国西进,伊斯兰教向欧洲的传播,引起欧洲人的重视以後,直译或转译成各种文字的版本越来越多。但在早期涌现的这些译本中,主要是非穆斯林翻译的,翻译和出版的意图显然是为了批判之用,例如天主教徒马拉齐於1698年在帕多尔出版的拉丁文译本,就称之为《驳斥古兰经》。但由於它是据阿拉伯文本翻译的,又加上有关的经注和解释,便成为欧洲各种译文所参照的版本。

往后出现的译本,似乎已反映出社会各界对《古兰经》研究的日益重视。英国牧师亚历山大·罗斯据迪卢叶的法译本转译成英文的本子,被称为《穆罕默德的古兰经》,1694年出版於伦敦,很可能就是第一部英译本。乔治·赛尔斯直接从阿拉伯原文意译的另一部英译本,於1734年问世,距亚历山大·罗斯译本八十多年。译者写了一篇十几万字的前言,介绍了伊斯兰教,虽然带有偏颇的基督教观点,但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再往後,比较有特色的英译本还有:1861年出版的罗德韦尔译本,1880年出版的帕尔默译本,前者把各章依照年代次序排列,使读者便於参照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去阅读研究;后者则试图再现东方的情调,是从鉴赏的角度展现《古兰经》独特的风貌。被评为特别成功的是1930年刊印的比克塔尔的译本,这已经是本世纪的译文,它理所当然地会从前人译本中得到不少启发和借鉴。尽管如此,近几十年来,直到目前为止,仍然有许多种英译本在世界各国涌现,或正在研究、重译、注释中。
   
由於英语、法语对世界各地区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继英译、法译本之後转译为其它各种文字的译本,有如雨後春笋,源源不断、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六十多种文字的《古兰经》译本广泛流传於五洲四海,其中有些文字,特别是大语种,就有不少各具特色的译本,例如法文译本在1976年前就已有36种不同的版本,联邦德国有9种版本。据一些信息交流的资料,即使是在穆斯林处於微弱少数的国家或地区,用各种民族语言翻译《古兰经》者,也逐年增加,例如在亚洲,缅甸文、朝鲜文、菲律宾地方语之一的马拉诺文、马来文、爪哇文、僧伽罗文、泰米尔文和泰文等译本,或已出版、重版、修订,或已完成、待出版中。在非洲,除流传英、法、乌尔都文译本外,肯尼亚有斯瓦希里文译本供应,乌干达正在把它译为卢干达文。在通行英语的大洋洲,有人正在计划译出斐济文本。在南美洲,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本流行於阿根廷、巴西等国,苏里南流传的是荷兰文本。在欧洲,奥地利有德文和波斯尼亚文本并存,丹麦、芬兰、希腊、意大利、波兰和瑞典等国都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原苏联除俄译本外,还有乌兹别克文和塔吉克文等民族文字的译本(参见卡拉奇世界伊斯兰大会所编《各国穆斯林少数概况》中七十年代统计的资料)。
   
在上述各种文字的译本中,有相当数量的译者并非穆斯林,其中有些人对伊斯兰教的了解较肤浅,译文不太理想,各国穆斯林都希望或正在组织自己的新译本取代它们。
   
在我国,也有类似情况。《古兰经》最早的两种全译本,都是非穆斯林转译的。1927年铁铮根据日译、参照英译本译出的《可兰经》,1931年姬觉弥等据英、日译本完成的《汉译古兰经》,虽然都吸收了懂阿语的学者协作、校阅,但终究不是懂阿语的行家里手之译述,直至伊斯兰教著名的阿訇王静斋(名文清)先後用文言体、经堂语和白话文三次出版了《古兰经译解》,汉译本才开始有较广泛的传播。截至1990年,除王译本之外,还有刘锦标、杨仲明、时子周、马坚、林松、仝道章和周仲羲等穆斯林的译本陆续问世(汉泽本概况参见本文所附一览表)。

为什麽在国外和国内,首先问世的译本多出自非穆斯林之手笔?为什麽伊斯兰教学者的译本总是姗姗来迟?主要原因有二:①起初是保守思想作怪,②往后是态度过於慎重。保守者认为,除了阿拉伯文的《古兰经》原文外,决不容许再有任何语种的译本出现,以防曲解本经原意,有人甚至进而主张严禁翻译它,把翻译视为非法活动。这种保守的态度主要出自对《古兰经》的神圣感,要绝对维护它的原貌。直到具有权威的教派首领之一艾布·哈尼法有鉴於必须让世界各地使用不同语言的穆斯林直接了解《古兰经》的全部教义,总不能因噎废食,因而主张翻译合法化,这才开了禁。这大的是公元八世纪初叶的事。据说最早译成波斯文的《古兰经》,还是以阿拉伯原文为主体,逐行大字抄写,而把译文用小字附在正文下面。翻译之禁解除了、突破了,但持慎重态度的学者们仍然觉得用任何语言文字转述或表达原经的内容、风格、神采,确实不易,唯恐译不好而有损无益,故迟迟不敢动笔。例如在我国,即便是清初著名的穆斯林学者刘智(约1664—1730),尽管有大量译著问世,汉学造诣很深,但对《古兰经》的翻译也不敢问津,偶或译述几个短章或句子,也觉得诚惶诚恐,辞难尽意。
   
等到别人的译本抢先刊行问世,又发现译文中不免有讹误曲解,才开始产生当仁不让的责任感,我国穆斯林学者的译本遂陆续出现。因此,必须承认,非穆斯林学者的译文,姑无论其动机何在,质量如何,客观上对穆斯林学者的翻译工作确实起了鞭策、推动的作用。
   
关於《古兰经》的注疏解释,也是个重要的课题。由於经文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有很多语句含蓄隐晦。言简意深,如果弄不清各章、节的历史背景及其针对性,确实不易理解。为此,就需要有一定的解释作为阅读的辅助参考,注疏工作,就逐渐发展为一种专业或学科。
   
先知穆罕默德在世时,人们对《古兰经》中的某些经文,就见仁见智,各有不同。以後,圣门弟子、再传弟子又有各种零散的、不够系统的口头解释,随著阿拉伯哈里发国家政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伊斯兰文化学术的日益繁荣,被奉为指导思想的《古兰经》更需要深入研究和普及,经注学家便纷纷涌现,被称为泰福西尔tafsir,意思是阐释、剖析)的注疏事宜就成为一种独立的宗教学科。到目前为止,注疏的成果,有简释,有详析,其详尽者,篇幅巨大,卷帙浩繁,短短一句话的注疏、解释、引证,长达数页数十页。注疏内容也因人而升,或侧重於哲学理论,或倾向於宗教教义;或对照前後文以挖掘精神实质,或从语法修辞阐发其微言大义,或旁征博弓似考证其主要宗旨,或结合现实生活概括它的社会主张,或附以神秘玄奥的色彩,或从天文、历法、数算、医学、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不同的范畴和角度试行探讨,使经注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由於角度不同,理解互升,影响较大者便形成各自的体系,出现不同的派别。如逊尼派、穆尔太齐赖派、什叶派和苏非派以及近、现代派等等。各学派的经注互有升同和交叉,也有观点上的对立和互相排斥,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往往各执一端,并大加渲染发挥,独树一帜,由学派发展为教派,成为各自拥有群众基础的社会势力(本文中关於《古兰经》内容、译本和经注的材料,多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的《古兰经》、《古兰经注》两条词目(马贤执笔))。
   
上述情况,从积极意义上来看,是在深人钻研《古兰经》、发展经注学领域内的百花齐放,是伊斯兰学术繁荣的表现和必然趋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总是存在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倘能不持偏见,互相学习,截长补短,肯定有益无害。从消极意义上来看,只因对某些经文的不同理解而发生严重分歧,使彼此对立仇视,动火动怒以至动武,则有害於内部团结和社会安宁,对伊斯兰教只能起削弱和涣散的破坏作用。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