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乜帖”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伊文精粹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解读“乜帖”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7-21 点击: 我来说两句

 

      “乜帖”,阿拉伯语的音译,是“心愿”、“意念”、“意图”的意思。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称“乜帖”为“举意”。“乜帖”是穆斯林崇拜真主的一切功修成立与否的先决条件,在穆斯林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凡穆斯林在履行大小净、礼拜、斋戒、朝觐、施舍、宰牲等穆斯林所做善功之前都离不开“举意”。《古兰经》和圣训中多次强调“乜帖”的重要性,举意就是要有纯正、明确的意愿,并默诵“举意词”,人们把它叫做“举意”或“举乜帖”。
伊本•欧迈尔传述:我听安拉的使者说:“一切善功,惟凭举意;每个人都得到他所举意的,如果谁的迁徙趋向于真主和使者,那么,他的迁徙就是为了真主及其使者;如果是为了迷恋今世或女人,那么,他的迁徙只是为了他的私欲。”
部分学者认为,这段圣训是伊斯兰教信仰内容的三分之一,这是因为,人们受罚或奖赏是由内心诚信、口舌诵念和身体力行三方面组成。而这段圣训主要谈的是人内心的意念问题。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段圣训是伊斯兰教信仰内容的一半,这是因为他们主张伊斯兰教的信仰内容为两部分,一是内在的行为,即内心的诚信;二是外表的行为,即口舌诵念和身体力行。他们认为这段圣训谈了内心的诚信,所以,称之为伊斯兰教信仰内容的一半。
在迁徙年代,有一位穆斯林青年向美丽的姑娘温姆盖斯求婚,温姆盖斯应婚的条件是让这位男子随其从麦加迁徙到麦地那。她的恋人为了达到恋爱和成婚的目的,不辞辛劳,从麦加迁徙到麦地那,结果达到了求婚的目的。然而,因其迁徙并非出于主圣,而是把迁徙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所以,穆圣得知此事后说:他的“迁徙”不被真主接受。这足以表明,履行任何宗教功修,若目的不纯,仅为尘世荣华,发财致富或娶妻享乐,其“功修”也就不可能得到真主的承领。
《古兰经》中说:“各人都有自己所对的方向,故你们当争先为善。”(2:148)“乜帖”的正确与否,就看他的言行是否符合《古兰经》和穆圣的教导,依其表现对人类社会和主道事业贡献的多寡和好坏而论,绝不可使自己的意志成为脱缰之马,任意奔驰,堕于迷误的深渊。
翻开历史的篇章,我们不难看出任何一个伟人,童年时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如穆圣的知名弟子、《古兰经》背诵家、经文主要汇集者之一——宰德•本•萨比特(公元611——655年),他童年时就举意怎样成为穆圣的翻译和《古兰经》的记录者。
历史追溯到伊历第二年,麦地那的人在积极地准备白德尔战役。尊贵的使者最后把目光投向他领导下的第一批军队,这些军人为了伊斯兰教的振兴立过汗马功劳。一位不到十三岁,聪明又伶俐的小男孩,向队伍走来,手中拿一把比他身体还高的宝剑。他走近使者说:“安拉的使者啊!允许我在您的旗帜下与敌人作战。”使者高兴又惊奇地看了看他,并亲切而慈爱地拍了拍他的肩头,语重情长地说:“孩子,你还年小,不能胜任作战。”宰德•本•萨比特幼年时就有伴随使者的意念,及为伊斯兰教献身的精神。可是,这个小男孩发现在这个领域无法接近使者时,又想到了另一个与年龄无关的领域,于是他又举意学习知识,背记《古兰经》。孩子把这个想法告诉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为之感到非常高兴,为了实现她的孩子的愿望,她就把宰德•本•萨比特的想法又告诉给了宗族中一些人,这些人随即把宰德•本•萨比特带到使者面前说:“安拉的使者啊!这是某人的孩子名叫宰德•本•萨比特,他背记了十七章《古兰经》,他读得很准确,如同降示时那样新鲜。此外,他很精明,而且能读会写。他想紧跟随您,请您听听他的诵读。”使者听了宰德•本•萨比特背诵了《古兰经》的部分章节,没有料到他诵读得非常精彩,发音极其准确,诵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流露出来他的诵读感情,及诵读的潜能。使者发现宰德•本•萨比特的水平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描述,因此感到非常高兴,更令使者高兴的是宰德•本•萨比特擅长写作。使者看了看宰德•本•萨比特说:“宰德•本•萨比特啊!你为我学习犹太人的希伯来文,因为我的语言不能与他们沟通。”宰德•本•萨比特就服从使者的命令,立刻学习希伯来文,聪明的宰德•本•萨比特没过多长时间就掌握了希伯来文,又精通了古叙利亚语。他掌握了两种外语后,便成了使者的翻译,使者肯定了宰德•本•萨比特的执着、可靠、精细和领悟能力后,就把记录《古兰经》的使命委任于他,从此他便成为“启示”的记录员。有志者事竟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要想完成伟大的事业,就得先树立远大的理想。
“乜帖”是万事的基础,是通向成功的源泉。有了“乜帖”就有了目标。在良好“乜帖”的引导下,通过一定的努力,终将能实现美好的愿望。
在伊斯兰看来,意念是支配行为的动力,意念可使人的行为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此,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理智的头脑,便可自觉抵御邪念的入侵,使人从根本上趋向良善,远避罪恶。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关系着“乜帖”,“乜帖”真,则事业成。为此,穆圣强调说:“真主已确定了善事与恶事,然后加以说明,谁立志去做一件善事,而后没有做到,真主为他记下一件完整的善功;如果他立志去做,而后确实实践了,真主给他记下七件、七十件、七百件乃至更多件的善功;如果他立志去做一件恶事,而后他自愿放弃,则真主给他记下一件完整的善事;如果他立志去做,而后真的做了,那么,真主只给他记下一件恶事。”据传:安拉的一位仆人,末日到审判场,见他的功过簿里写了许多他没干过的善功,他很惊疑,并暗暗地道:“这些善功,我没有做过。”此时,安拉对他说:“你曾举意过如此如此的善功,你的举意是真实的、虔诚的,只是你的能力有限没办到,我确把你虔诚的‘乜帖’论为实际行动了。”由此可见,人的主观意愿对行为的最终结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好的“乜帖”纵然因为某种原因没能实践,同样可以获得好的回报。这实际上是在告诫人们,时刻树立美好的意念,并使之成为规范自身行为的指南。
据传,有两兄弟,老大是一个修行者,即履行各种善功的人;老二是一个不学无术、无恶不作之人。有一天,恶魔(伊卜利斯)以人的化身来到修行者的跟前说:“阿比德(即修行之人)啊!你应该放松一下,享受人生,不枉活人间。”阿比德说:“也许你说的对,我该像我弟弟那样,玩世不恭,酒、色、财、气一律效纳,过后再作‘讨白’(即向安拉忏悔)。”于是他的心中就产生了这个念头,即“举意”。至于他的弟弟,酒醒以后,感觉自己很糟糕,便自责道:“我干了些什么?哎!真是虚度年华,消磨时光,安拉给予了我健康的体魄,宽宏的给养,我不但不知感安拉,反而处处在干违抗安拉的事情,我应该像我哥哥那样,礼拜、封斋、诵读《古兰经》。”于是他的心中也产生了这样的意念,时间不长,这兄弟俩都归真了,复生日,安拉根据良好的意念,把老二复生在修行者行列里;则根据不良好的意念把老大复生在歹徒的行列里。
穆圣说:“真主不观看你们的容貌、地位和财富,但是他观看你们的心灵和行为。”
“乜帖”是纯粹内心的行为,有时根本不牵涉语言表达。有举意才算教门功修,否则,只是世俗习惯上的事物,如坐在礼拜殿上,若举意为真主坐静或立意等待下一番拜功,便是功修,否则,只算随便休息;同样,大净有举意便是功修,否则,只是洗澡;再如吃饮、睡眠,若举意是为了滋养身体,以便顺主拜主;穿衣为了遮盖羞体;结婚为了洁身自爱远离罪恶……这些都属功修,都可得到真主的准承和报酬。所以办任何教门事情都应预先有一个良好的举意和明明白白的心愿,或用心举意,或用口表述,意念作为人的主观意向,应当是积极和现实的,否则,意念和行为脱节。只有一个好的举意,而缺乏好的行为,举意就会显得空洞和无意义。
既然举意是一切善功成立和蒙主准承的条件,那么,一切非法的事物就不能凭借好的举意而改变其非法的本质。例如,以济贫的意念偷盗;以交友,从而劝人入教的动机同人饮酒或赌博;以参悟真主大能,欣赏人体艺术的借口观看美女或裸体;以放高利贷侵吞他人财产、经营教法禁戒之物的收入,举意修建清真寺,赞助教育事业等等,都是教法所不允许的。
树立一个坚定而纯诚的“乜帖”,是一切善功获得报酬的前提条件,也是区分宗教功修和世俗事务的基础。一旦撇开虔诚为主立意这一崇高的目的,或在功修中掺杂了取悦于人或谋求私利的成份,功修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例如举意朝觐,朝觐时做合法买卖;或举意为主道出征,是为得战利品;或立意封斋而又是为了减肥;既使他的功课被真主接受,但其报酬要根据其为主举意的虔诚程度而定,他的回赐也会因他的举意不纯而减少。
综上所述,任何工作,包括功修,都得有计划,有目的。有了正确的决策,才能有好的收获。有什么动机,便产生什么行为。经训是法则,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是要把良好意念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个人只要“乜帖”好,举意好,不工作,不做善功也可以,或者工作了而产生害人的恶效果也可以,这与《古兰经》、圣训精神相悖逆。所以,穆斯林在每做一件事之前,既要有真诚的举意,而举意之后,又要付诸行动,努力把事做好,这才符合经训精神,才能得到安拉的喜悦。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