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行为举止礼仪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伊文精粹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穆斯林的行为举止礼仪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7-21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清高的真主在尊贵的《古兰经》(11:111)中说:“你的主必使每个人都得享受自己行为的完全的报酬,他确是彻知他们的行为的。”
又说:“希望真主和末日,并且多多记念真主者,你们有使者可以作为他们的优良模范。”(33:21)
行为举止阿拉伯语称为“艾达卜”。伊斯兰教认为,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海里凡”(代治者),是“顿押”的主人。人的行为举止是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构成的,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品质体现。穆斯林的行为举止来自《古兰经》和圣训,它代表着穆斯林文明礼仪,表达穆斯林兄弟之间的友谊和感情,对人们日常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无论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行为举止、衣食住行等都不能违背《古兰经》和圣训的教导,也不允许个人私欲膨胀或以自私为取舍,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应严格要求自己,遵守伊斯兰的道德规范。
有人曾问圣妻阿一莎,穆圣的行为举止是什么样的。她很概括地回答说:“他的一切行为都来自《古兰经》。”穆圣说:“父亲留给子女的最高尚的遗产是良好的教育与行为。”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行为举止礼仪也不尽相同。穆斯林的行为举止是遵照《古兰经》和圣训的要求,是一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信仰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意识、感情交流、人际交往、道德规范等都能借助行为举止而表现出来。
互致问候
穆斯林相见,先互致“赛俩目”,然后握手致安。穆圣说:“见面时先致以问候者最接近安拉。”“赛俩目”阿拉伯语是“按赛俩目阿来库目”,回答说:“我阿来苦闷赛俩目。”意思是“真主的平安是在你们上。”“有人以祝词祝贺你们的时候,你们当以更好的祝词祝贺他,或以同样的祝词回答他。”(《古兰经》4:86)因此,互致“赛俩目”,是穆斯林之间最尊贵的礼仪。
伊斯兰教没有规定身份低的人必须向高的人首先问候,也没有规定学生必须先向老师问候。而是规定:个人应向众人说“赛俩目”;步行者向坐着的人说“赛俩目”;小孩向大人说“赛俩目”;骑乘者向步行者说“赛俩目”;男人给女人说“赛俩目”;进家者向家人说“赛俩目”,(圣训)在念“虎图白”和《古兰经》时,在礼拜时都不应当道“赛俩目”;在大、小净或解大小便时也都不允许互道“赛俩目”。说“赛俩目”时不弯腰,也不鞠躬,不可在不适当的时间与不洁的地点说,因为“赛俩目”是一个尊贵的祝词。
根据圣训记载穆圣见到客人时伸出右手,或双手,以握手或拿手表示问候。在节日庆贺,双方很久没有见面,或者长途跋涉归来,穆斯林传统方式是同性别的人紧紧拥抱,表示庆贺和亲切思念。
五件事情在穆斯林上是相互义务:回答“塞俩目”,探望病人,埋亡人,应答人请求,回答喷嚏“杜阿”(布哈里圣训辑录)。
尊重他人
穆斯林敬畏真主,互相之间应当谦恭、尊重、互助。不论男女,相互之间的嘲笑、诽谤、猜疑、贬毁、搬弄是非,背后谗言、乱起浑名、外号等都是令人厌恶的行为,甚至是有罪的。《古兰经》中说:“你们中的男子不要互相嘲笑;被嘲笑者,或许胜于嘲笑者。你们中的女子,也不要互相嘲笑;被嘲笑者,或许胜于嘲笑者。你们不要互相诽谤,不要以诨名相称。”(49:11)穆斯林都是兄弟姐妹,尊重对方,尊重穆斯林兄弟姐妹是应尽义务。先知穆圣说:“你们不要互相嫉妒,不要互相背谈作对,不要互相憎恨,你们作为真主的仆民,都是弟兄。”穆斯林不允许诅咒人、谩骂人、说脏话,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言谈温和,谦恭待人,举止文明,讲礼貌,对他人不尊重是粗野和不文明的表现,尤其对老人更要尊重,态度谦恭和善,穆圣过:“一个年轻人应懂得处处尊重老人,在他老的时候,安拉将使他也能享受到一些年轻人的尊重。”真主在《古兰经》中命令人们对父母、老人说话时态度要温和,不要急躁,甚至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不允许对老人出言不恭:“你不要对他俩说‘呸’不要喝斥他俩,你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17:23)伊斯兰教在经训的指导下培养了穆斯林的道德情操,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有许多不良习惯,但经训、教法、教义对这些不良的习惯都有明确规定,如不允许侦探别人的隐私,不许可背后议论别人的长短,更不许可散布流言蜚语。如果听到背谈,为了澄清事实,消除误解,《古兰经》明文规定,进行调查了解是许可的行为。
待客
穆斯林有好客的传统。被邀请的客人应受到尊重,说话要亲切、温暖,让客人如同到了自己的家一样。待客的“行为举止礼仪”,还涉及到一些细节,“如果你们发现别人家里没人,就不要进去,直到你们获得许可。”(《古兰经》24:28)在亲友家做客或其他场所“应当节制你的步伐,抑制你的声音。”(《古兰经》31:19)穆圣说:“信仰安拉及末日者应给客人应有的接待。”有位弟子问穆圣:“安拉的使者啊!什么是对客人应有的接待?”穆圣回答说:“他可以待一天或住一夜,三天之内他都是客人,享受热情地接待。超过三天,便是对他的施舍。”在他人家做客,一般以三日为限,防止给主人增添负担。客人也不应提出过分的要求。圣训规定,客人不要超过接待的期限,要尊重主人的家庭生活,不能侵犯别人的家庭和住宅。穆圣说:“你们谁拜访他人之宅,求见三次而未得允许,应当返回。”
在公众场合,不能强迫别人让座。据伊本•欧麦尔说,穆圣说:“一个人不要让别人从座位上站起来,而后自己坐下。”在公共场所,尽可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免影响别人。
伊斯兰教法规定,参加礼拜和做客,集体活动或聚会时忌食生葱,生蒜和韭菜等,因其有难闻的恶味,令闻者不快。穆圣说:“谁吃生葱,生蒜一类东西,当远离人,待在家中。”
在与人交往时“不要为藐视众人而转脸,不要洋洋得意地在大地上行走。”(《古兰经》31:18)当穆圣听到某人犯错时,从不说“某人怎样”,只说“某些人怎样”。尊重人是伊斯兰教行为举止礼仪的重要部分。
穿衣
“你对信士们说,叫他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这对于他们是更纯洁的。真主确是彻知他们的行为的。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除非对她们的丈夫。”(《古兰经》24:30-31)
穆斯林的衣着服饰,主要从保护人的羞体这个角度来考虑的,安拉禁止人们裸露羞体,男人羞体由肚脐之上到膝盖以下;女人除了手、脸外从头到脚都是羞体。男人还不能穿用丝绸做的衣服,也不能穿带有人或动物图饰的衣服,但可以有花草和几何图形,穿戴的服饰要整洁、高雅和庄重;禁止男扮女装,涂脂抹粉;禁止佩戴项链、手镯和耳镮等金饰品;
胡须整齐,胡须不是衣服,但是“衣饰”内容一部分,是真主赐福男人的特征。
穆圣说:“你们应当穿白色的衣服,那是最好的衣服颜色。”《提尔密济圣训辑录》朝觐穿的戒衣,是两片白布,“索哈伯”们常看到穆圣穿的衣服是白色或着绿色。
《古兰经》规定,穆斯林妇女要遮盖自己的羞体,女人走出家门参加社会活动或工作,应遮住身体,穿宽松式长衣长裤,戴上盖头,严禁妇女穿稀薄、透明的衣服。伊斯兰教法规定,妇女从头至脚是羞体要遮盖起来,戴上盖头,是向往真理圣洁的象征。
一次穆圣见到一个披头散发的人便说“此人是不是没有梳头梳子?”又有一次穆圣见到一个穿脏衣服的人时,说:“此人难道没有洗涤用具吗?”以示不修边幅不可取,《古兰经》说:“你应当洗涤你的衣服。”(74:4)要求人们注意仪容仪表。所以,人的服装和外貌不是风俗,是穆斯林的信仰表征,是伊斯兰文明的标志。
清洁
穆圣说过:“真主是洁净的,只接受洁净的……一个蓬头垢面长久旅行的人,伸其两手向天,口念‘养主啊!主啊!’其饮食与衣服却是来自不义的,并以不义的滋养其身,他的祈祷怎么能受准承呢?”
大家知道,穆斯林是特别讲究清洁的。清洁包括个人,环境,饮食,行为等方方面面。它直接与穆斯林的信仰与功修相联系。穆圣说:“清洁是属于信仰。” 穆斯林礼拜的必要条件:“身净,衣净,处所净”,就是针对清洁而言的。“身净”指礼拜前的大、小净。小净系洗浴部分肢体;大净为冲洗全身,凡在房事、遗精、妇女月经或产后均必须做大净,使穆斯林养成清洁的好习惯。“衣净”就是说要衣服干净卫生,没有污垢。“处所净”,是提高穆斯林环境卫生的认识,为了保护环境卫生,穆圣说:“你们要打扫庭院。”“你们要警惕三种恶行为:在水中,在树荫下,在人行道上便溺。”《艾哈迈德圣训辑录》穆圣还禁止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穆圣说:“在礼拜殿吐痰是大错。”穆圣还强调尿点滴在裤子上应当清洗,否则后世要受严惩。教法还规定狗等动物蹭了衣服要清洗,更坚持禁止养宠物,以杜绝传染病的发生。穆圣说:“古礼有十件:剪短唇髭、全蓄胡须、刷牙、洗鼻孔、剪指甲、洗指缝、拔腋毛、剃阴毛、割包皮、净下。”
吃饭
根据穆圣的教诲,穆斯林饭前念“泰斯米”,以右手进食,从靠近自己一边吃。欧麦尔•艾卜赛来麦说:“我是在穆圣的抚养之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孩童时,我吃饭时常在盘子里乱抓,穆圣对我说:孩子!你当奉安拉之名,然后用右手吃东西,吃靠近你旁边的食物”《布哈里圣训辑录》不可站立进餐,因站着吃喝不利卫生,有损健康,亦不雅观。不可以左手吃饭,因左手用于解便。对于各种食物喜食则食,不喜可不食,但不能随意褒贬。不速之客进食需征得主人同意。集体进食时,不可伸手去取别人跟前的食物,食物掉在地上,应当捡起来,去其污而后食之。食毕要漱口、刷牙,还当剔牙,以去口中残食。
打喷嚏、哈欠
穆圣说:你们有人打喷嚏时,让他说:一切赞颂归于安拉。在场者对他说:愿安拉慈悯你。听众说了愿安拉慈悯你后,打喷嚏的人再说:愿安拉引领你们并改善你们的状况。如果打喷嚏者没有赞美安拉,则不祝福他。《布哈里圣训辑录》艾卜•胡莱勒的传述:穆圣说:“当一个人打喷嚏时,让他把手掌放在口上,让其降低其声音。”《两大圣训实录补遗》这段圣训教导我们,防止对他人伤害,不传播疾病,不产生高声喧哗和影响他人,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哈欠是懒惰的表示,故憎恶之,艾卜•胡莱勒传述:穆圣说:真主喜爱喷嚏,憎恶哈欠。打喷嚏而赞主者,信士听见,均应回念:愿主慈悯你!哈欠发自邪魔,故当尽力避免之。人打哈欠,邪魔则笑之。把哈欠用力压下,勿说:哈、哈。《穆斯林圣训辑录》
其它
行路时应稳重,不宜慌张。即便是赶去礼拜,也不能奔跑。先知说:“如果听到宣礼词,不要急忙奔跑去赶,可以稳步去跟,要保持宁静。赶上了就随之而礼;没赶上,补足即可。”
休息时不能损害行人的利益。相传,胡德里曾听圣人说:“你们要谨防坐在道路上。”圣门弟子们说:“我们免不了要坐在那里,因为它是我们聚会和聊天的场所。”先知又说:“如果你们必须要在那里聚会的话,你们要尽对道路的义务。”他们问:“那义务是什么?”先知说:“目不妄视,手不伤人,回答问安,命人行善,止人作恶。”《布哈里圣训辑录》
借人东西,应当偿还更好的。据艾卜•胡莱勒说:有人来向先知讨债,出言粗鲁,弟子们想教训此人,先知说:“别理他!因为债主有说话权。”接着又说:“你们给他一岁口相当的骆驼吧!”他们说:“安拉的使者,没有相当岁口的,只有岁口更佳的。”先知说:“那就给他吧!因为以好物还债者是你们中的优秀分子。”
综上所述,伊斯兰教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宗教,在人际交往中,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手势,都表现出穆斯林真实、诚恳的心态。行为举止礼仪不仅显示出穆斯林的教养、风度,还涉及个人穿着打扮,举手投足,衣食住行等。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不懂“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简言之,穆斯林的行为举止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穆斯林应始终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指导,来支配自己的行为,适应时代的发展。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