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萨珊波斯(今伊朗一带)人安拙汗所率5000人入唐,太宗诏维州(今四川茂县)安置,授以刺史、拜左武卫将军,累授左卫大将军,右监门大将军,封定襄郡公。这只是成规模入华的记载,事实上,民间的商贸的往来更早,如素以兴贩贸易为业、持多种信仰(主要是拜火教、摩尼教、景教等)的中亚诸国胡人、萨珊波斯人、粟特人等早已开始在华侨居或留居,史书中称他们为“西域胡人”、“胡商”、“蕃客”等。
661年,被大食人所败的萨珊王朝王子卑路斯和部下(琐罗亚斯德教,即拜火教)向唐王求援避难,唐高宗封他为右武卫将军。波斯大酋长阿罗憾率部入唐后任右屯卫大将军。在长安建立了波斯胡寺、波斯会馆。
750年前后,西亚地区爆发了反抗伍麦叶王朝的武装斗争,反抗主力是为波斯人,反抗斗争失败后,有一批波斯人因逃避伍麦叶王朝的逼迫逐渐由西向东迁徙,来到中国北方,作了中外贸易的“牙客”。而今天的回族中,做牛。羊、马、干果、古玩等行业“牙客”的人仍有很多。
724—756年,《唐大和尚东征传》载,天宝年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来船,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其船深六七丈。”他们来华后,有的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扬州、杭州,有的集中在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从事香料、象牙、珠宝、药材和犀角等类物品的贩卖,并带回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其他商品。
755至763年,安史之乱期间,即安禄山、史志明谋叛,唐肃宗因兵力不足,阻挡无效,为保江山,借大食兵平定叛乱,哈里发“派遣了一支由熟练骑射,勇敢善战的大食人(包括中亚诸多民族)组成的军队,在业阿福尔的率领下前往中国,随后,又发生了史恩明叛乱,这些大食兵助唐平定了两次叛乱后,恢复了肃宗皇帝的王位,肃宗犒赏西域大食兵,从各州县挑选适当女子,配嫁大食兵。于是由扬州等地选女子三千,诣送长安,以为匹配。自此以后,大食兵乃安居中国。”
宋代,泉州、扬州、杭州等沿海城市,均有大批西域来华商人聚居,即“住唐”,即留居中国不归,是域外商人的一种时尚。朱彧:《萍洲可谈》卷二载:“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
1218年,成吉思汗派遣由四百五十名回回组成的商队去花剌子模经商。商队途经讹答剌时,被该城守将亦难出扣留,花剌子模沙摩诃末下令杀死商人,没收全部财产,因而引发成吉思汗西征。西征过程中(指1219----1225年的成吉思汗西征和1252----1260年的旭烈兀几西征),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黑海(亚欧大陆地带一内海)以东的中西亚广大地区纳入蒙元版图,此间东来的回回人数量达到几十万(有说过百万),这些回回人除了部分工匠、官仕、商人、学者、医师等外,大部分编为“西域亲军”、“诸道回回军”、“阿速回回军”、“阿尔浑军”“探马赤军”、“哈刺鲁军”等,被分散安置在中国各地屯聚养牧,上马备战,下马垦牧。
1235年元太宗窝阔台实施了“乙未籍户”制度。来自中、西亚一带的回回人有古粟特人、哈剌鲁人、康里人、突厥人等,信奉有拜火教(袄教,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也称明教)徒、景教徒、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者),还有“术忽回回”(犹太人)、“绿睛回回”(信仰基督教的阿速部人)、“罗哩回回”(吉普赛人)等,这些具有禁食猪肉的习俗的西域人都被统称为回回,正式被当时的政府编入户籍,名“回回户”,自此,回回人就有了正式的中国国籍,与汉、蒙等民族女性结合组成家庭并留居,成为中国一个民族。在元代官方文书或诏令中,回回与其他民族也就明显区分开来,如元代《祥符图经》对民族描述是:“蒙古、畏兀儿、回回、也里可温、河西、契丹、女真、汉人八类”等。
1263年忽必烈敕令设建回回星历司和回回医药司,由爱薛回回掌管该二司,该回回全名为:伊萨·伊本·艾比·舒克尔(原叙利亚人,信奉基督教聂思脱里派,中国称景教或大秦教),随后又创立京师回回医药院,由他的妻子萨剌主持。回回医学中的重要医著有:《回回药方》为回族医药学大型综合性典籍,作者不明;《海药本草》,作者为唐末五代时的李珣。祖籍波斯,又名李波斯;《饮膳正要》,此书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成书于元代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作者忽思慧;《瑞竹堂经验方》,明代中叶所著,作者不详。
1271年,在扎马鲁丁(波斯回回)的主持下,元朝政府正式在内蒙古正蓝旗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回回司天台,扎马鲁丁为台长,由他督造的七件仪象,(其中的地球仪早在1267年即由扎马鲁丁首次发明并制成)。通过运用科学的天文仪器观测天象,编制回回历。扎马鲁丁及其回族天文学家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在中国第一次建立了中国研究天文学的中心,天文学方面的工作和成就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280年又设立更强大的回回司天监,任务除了“量天测地”又增加了编制回回历法。元代回回司天监的设立一直延续到明末。
1272年11月,由回回炮匠阿老瓦丁及弟子亦思马因,研制的回回炮试射成功,此炮射程远、威力巨大。此外,先后又有回族兵器制造家发明和引进了"火铳"、"镔铁刀(镔铁:大马士革钢)"等。
1273年元世祖对驻防在各地的回族军队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自此,便有大批的回回军士,分布全国各地屯田农耕。一般是50家为一社,这是农村的社会基层单位,可以说是后来回回营、回回村或聚居的某家营、某家村的开始,从而形成了“回回遍天下”的大分散小聚居格局。
1276年,著名回回建筑师亦黑迭尔丁设计和组织营造元大都(今北京城),亦黑迭尔丁率众精心测量勘探,既吸取国外先进的建筑技术,又充分尊重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机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的条件和地形地貌特点,设计建造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建筑先进水平相融合的元朝都城和宫殿。与1293年建成。
1289年,回回国子学设立,教习亦思替非文字(即波斯文字)。
1340年左右(元至正年间),回回人引进了波斯人制作“大食瓶”的铜掐丝珐琅瓶工艺和部分原料,结合中国文化制作成了闻名于世的“景泰蓝”。
1357-1366年,元朝实行种族地方歧视政策,如严禁福建军民诸色目人等习学武术或弄枪棒,违者教师及习学人并决(杖)77下。此后,又禁止汉人藏兵器,畜马匹。又屡次诏令泉州大造战船对外用兵,“民众实为艰苦”。自元初以来,泉州不断爆发抗元的农民起义,福建“义兵”万户赛甫丁和阿迷里丁不堪歧视,率众据泉州进行反抗,长达十年之久。与1366年千户金吉、龚名安等人夜开西城门引陈友定所率省军进入而最终失败。陈友定乘机大肆杀戮回回人,致使大批回回逃离泉州,迁徙乡间或他方,隐姓埋名,至此盛极一时的泉州港开始冷落。史称“亦思巴奚兵变”。
1368年明王朝建立,许多杰出的回族人物脱颖而出。著名开国功臣徐达、冯国用、常玉春、胡大海、丁德兴、蓝玉、沐英、冯胜、邓愈、李文忠、华云龙等人被称为十大回回。徐达、常玉春、胡大海(多信仰明教(摩尼教化身))等大将率明军北伐的过程中,在河北、京津、山东直至山海关和东北等一带留有诸多回回营,形成了大量回族聚居区或村落。明代著名反侵略的英雄麻贵,在日本人侵朝鲜时统兵赴朝作战,西北战场上则有达云等戌边名将。著名的航海家郑和、马欢,刚直不阿清官海瑞,兵部尚书铁铉、工部尚书赵荣、清官孙继鲁等。文化以丁鹤年、马自强、金大车、金大舆、马继龙、闪继迪、马上捷、马锦等为代表。在明代,回回历仍然是明代主要历法,与大统历参用。朱元璋等明代皇帝亦有是回族人的说法。综观明代,回族人在诸多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在漫长的28年间,郑和船队装载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设备和各种武器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郑和1405年首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经过好望角早92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14年,他无疑在人类文明史及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2005年我国政府把郑和首下西洋的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
1465-1487成化年间,回族人从波斯一带引进了“回青”(当时称“苏麻离青”)、“霁红料”等明代瓷器所用原料,把各种回回花纹、造型和图案与中国的传统相结合,制造出了大量闻名与世的名瓷,使明代陶瓷的制造工艺达到了艺术顶点,到了精美绝伦的境地,这些精美瓷器通过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等销往西域和海外,因而使明代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大放异彩,取得辉煌成就。早在1426-1435宣德年间,回族工匠以天方斩卤砂、紫石、风磨钢以及金、银等33种金属为原料,通过中、东亚文化的交流,回汉等族工匠的高超技艺,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精美的铜制香炉(即著名的宣德炉)。
附注:在医药界,唐末五代的“波斯回回”李珣(李波斯)所著的《海药本草》;元代回回人忽思慧(又作和斯辉)所著的《饮膳正要》;问世于明代前期的《回回药方》;明带沙图穆苏·萨谦斋所著《瑞竹堂经验方》并称为“回族医药四大文献”,在历史上曾一度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回族聚居区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卫生保健发挥过积极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医药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