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回族与中西文化交流简述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史料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元代回族与中西文化交流简述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7-25 点击: 我来说两句

 蒙元统治时期,东西方之间人民的交往也空前繁盛。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历时五年攻入了政权尚未巩固但已形成帝国胚胎的花剌子模。花剌子模的疆域包括:土库曼斯坦、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今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色列、伊拉克东部等周围广大区域。直至公元1258年,旭烈兀(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忽必烈之弟、伊儿汗国的建立者)又攻陷了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周边的叙利亚、约旦、土耳其、黎巴嫩、埃及、甚至阿尔及利亚一些地区也没有幸免。伴随蒙古军队的节节胜利的是大量回回青壮年的充军,大部分编为“西域亲军”、“诸道回回军”、“阿速回回军”、“阿尔浑军”“探马赤军”、“哈刺鲁军”等,一批批被征调到东土,分散安置在各地屯聚养牧,上马则备战,下马则垦牧。其中也相当多的能工巧匠,有的被编入官局从事手工业生产,有的则作为军工匠,制造“回回炮”、各种军械等。还有一些学术人事(如天文、医药、建筑等)以及一些擅长经商、理财的回回商人也随之东来,之后辗转迁入内地。随后是大批中亚商贩、旅行家,沿着东西驿道,络绎东来。元人文献把他们称为回回人、西域人或大食人,统归色目人。他们在内地随意居住,踪迹遍及城乡各处,但在一个地方内又往往保持小范围的聚居,嫁娶丧葬、仍维持原有的习俗。元朝设立“回回哈的司”,管理回回事务。他们定居各地之后,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中国文化,不少人成为修养很高的文学家,同时也把中西亚的异域文化传播到中国。元朝的科学技术达到或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甚至医学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

    彼时,领先于世界的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原因在于元朝的帝国有实力征调大批阿拉伯、波斯等地的科学、技术精英前来中国。这些精英掌握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中西亚学者和其他先前来华色目人一道,与中国其他一些民族经过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回族把阿拉伯与波斯甚至希腊与罗马的天文、数学、化学、地理、医学、文学、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在中国加以传播和介绍,其中尤以天文、数学等科技图书最多。 这些人类文明成果,尤其是一些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出现在元朝时期的中国,具有特别的意义。

天文

    在元朝,天文学方面的科学技术造诣是世界水平的。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征招“回回为星学者”。他们翻译及带来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也译做尤尼)的《哈基姆星表》(也译作《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著作。1260年,元廷承金人旧制,设立司天台;1271正式设立回回司天台,1312设立回回司天监。后来还任用了一大批以札马剌丁(又译作扎马鲁丁、扎马剌丁)为代表的天文学家管理此类工作,札马鲁丁制造了哈剌只(斜环仪)、咱突朔八台(方位仪)、鲁哈麻亦渺凹只(斜纬仪)、鲁哈麻亦木思塔余(平纬仪)、苦来亦撒麻(天球仪)、苦来亦阿儿子(地球仪)、兀速都儿剌不(观象仪)等天文仪器,元朝为此专设有回回司天台。这些仪器,当时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研究科学史的英国李约瑟博士在谈及地球仪时说:“除公元前2世纪马洛斯的克拉特斯古地球仪(已失传)外,没有比马廷·贝海姆1492年的纪录更早的人。”可是札马剌丁的地球仪却诞生于1267年,比马廷·贝海姆的记录整整早了225年!


历法

    在历法方面,札马剌丁依照阿拉伯历法编制有《回回历》,一直沿用到明朝。

数学

    中国人使用阿拉伯数字是从元朝开始的。这些美妙的数字是元朝时期来华回回赠与我们的礼物。1957年,在西安元代安西王府遗址中,考古队员发现五块铸有阿拉伯数字撤离形铁块,其中四块出土时夹在凿刻整齐的两块方石中。经研究,这是用阿拉伯数字排列的六六幻方,其纵、横、对角线的数字之和为“111”。上述遗迹是1273年修建安西王府时,作为奠基埋藏的。

    元朝是继两宋中国数学济身于世界水平的黄金时期。中国数学家不但继承、超越了以往的数学成就,而且众多回回人将先进的数学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的数学研究在元朝有了质的飞跃。

医药

    在元朝,中医药学有很大发展,出现了(金)元四大学派,特别是中国与阿拉伯、波斯等地密切而频繁的交往,不但大大促进了中国人的重大发明及中医药知识广泛向外传播,而且使得当时处于领先水平的阿拉伯及波斯医药学典籍被带来中国并翻译成中文。回回医学颇负盛名。元朝在太医院下设广惠司,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治诸宿卫及在京孤寒者。叙利亚人、景教徒爱薛是广惠司的创建人。回回药物与验方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普遍重视,秘书监中保存有《忒毕医经十三部)(忒毕,阿拉伯语医学)。明初刻本《回回药方》,据考证系阿拉伯著名医学家依本·贝塔儿的《简救法》一书的译本,大概是元代译出的。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是一本研究食物医药学的专著,其中也保存了一些回回药物及方剂。阿拉伯式的芳香挥发剂、滴鼻剂、露酒剂、油剂与糖浆剂等已经普遍得到推广应用。在元朝的秘书监中,保存了不少阿拉伯人关于医药学方面的著作。中国传统医药学此时已经深受这些外来医药学的影响,特别是中药学扩大了“中药”的内涵,大量吸收、使用由阿拉伯人、波斯人甚至印度人传来的“海药”。元朝政府在太医院下面专门设置广惠司,掌管回回医药事务;公元1291年先后在大都、上都建立“回回药物院”。著名的“回回药方”也是元朝时期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来的。另外,元末杭州回族已经开始设立比较正规的医院为国人治病。

    元时的中国,医药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兼收并蓄、互通有无的局面,大大丰富了医药学知识的内容。

    《回回药方》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回回医药学典籍(作者不详),原有36卷,少数残存本现可见于北京图书馆。该书多以汉语书写,同时夹杂许多阿拉伯语与波斯语医药术语及汉语音译。仅以少数残存本目录就可以看出,《回回药方》是一部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和皮肤病等科、内容丰富、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医学典籍;研究中国医药史的学者根据残存部分推断,《回回药方》约有药方6000~7000首之多,其价值与中医古籍《外台秘要》相当。

建筑

    北京的历史约有2000年以上,然而今日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就建筑学成就而言,元大都堪称享誉中、外的建筑学艺术瑰宝。元大都城在技术方面的主持设计与参与建设者,是回族建筑学家亦黑迭儿丁,他在大都宫城的设计中心讲目算,指授肱麾,咸有成画。难以想象,这位建筑学家竟能够运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特色,结合世界上先进的建筑学风格,设计出格局宏大、规划严整,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元大都。参与元大都设计、建设的,还有一大批专家、学者、能工巧匠。全面地说,元大都是多民族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元大都自1267年开工兴建,至1285年历时18年建成。

军事

    代回族兵器制造主要有"回回炮"、"火铳"、"镔铁刀"三种.其手工业兵器制造技术的巨大成就,是中西亚手工业技术与中国传统手工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中西亚民族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草原文化结合的产物。

乐器

    元朝,回回人带来并推广回回乐器,主要有兴隆笙、殿庭笙、火不思、唢呐、琵琶(批把),还有竖箜篌、扬琴、五弦、横笛、都县鼓、毛员鼓、羯鼓、铜钹、贝等主乐器,分别来自波斯和埃及等地。其中火不思(又译“浑不似”)本是一种四弦的波斯弹拨乐器。将火不思四弦改造成二弦并使之成为拉弦乐器,就是现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胡琴。胡琴是中国最早的拉弦乐器。虽然胡琴的历史久远,但是与现代样式最为接近的胡琴出现于元代的中国。自元代伊始,胡琴这种波斯乐器便取代先前在乐器演奏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传统乐器琵琶。后来的三弦也是在这两种乐器的基础上产生的。至今,胡琴(扬琴)、三弦更是广泛应用于中国戏曲音乐之中,成为所谓的“民族乐器”。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