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岘
据《元史》“郭侃”传可知,旭列兀(Hulaghu,1217-1265)的蒙古军兵,于1258年攻克了阿拉伯帝国的京城——巴格达,领兵官郭侃于迪格里斯河畔接受了哈里发的“请降”。立国达509年之久的阿拔斯王朝至此倾覆。旭列兀,这位波斯伊利汗国的创立者占领了伊拉克,他到过巴格达和叙利亚的阿勒颇。在13至14世纪,波斯伊利汗国统治着从阿姆河到印度洋,从幼发拉底河到信德(今巴基斯坦)及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共和国的亚洲部分)和高加索的广大地域。阿拉伯帝国的科学遗产被伊利汗王朝所继承。对此,阿拉伯人也不否认。黎巴嫩的人文辞典——1965年版《援助者(Manjid)》“伊利汗”条目言:“在其时期,天文学、数学与医学得到繁荣。”恰恰正是这些天文学、数学与医学,几乎同时,竟也传到了遥远的中国。
一、科学书籍的传入
当时的伊利汗国同中国境内的元朝存有宗属关系,故使伊朗与中国之间的人事往来至为频繁。阿拉伯文的各个学科的学术专著被人挟带到中国。元朝的王士点与商企翁合著的《元秘书监志》卷七言:“至元十年(1273年)十月,北司天台申:本台合用文书,经计经书二百四十贰部。本台合用经书一百九十五部。”其中涉及自然科学的有:
1、《兀忽烈的四劈算法段数十五部》
即欧几里德(Euclide,)《几何原本》(Usoul al-Hndasah)15卷。
2、《撒唯那罕答昔牙诸般算法段目仪式十七部》
即阿拉伯文书《几何问答》(Safinat Handasiyah)。
3、《麦者思的造司天仪式十五部》
即最古老的天文学著作,由希腊人托勒密(Ptolemee,167年卒)于148年写成。由阿拉伯人——侯奈因(Hunayn ibn Ishaq,873年卒)将之译成阿拉伯文。名之为AL-majisti,其拉丁语名为:Almageste。
4、《积尺诸家历四十八部》
即阿拉伯《天文历表》(Zeej,又名Taqweim Falakiyyn)。
5、《速瓦里可瓦乞必星篡四部》
即阿拉伯文书《星象答问》(Suaal al-Kawakib)。
6、《呵些必牙诸般算法八部》
即阿拉伯文书《数算》(Hisabiyyah),其中有代数学。
7、《亦乞昔儿烧丹炉火八部》
即阿拉伯文书《炼金术》(Ikseer)。
8、《者瓦希剌别认宝贝五部》
即阿拉伯文书《宝石鉴定术》(Jawahir)。
9、《忒毕医经十三部》(Tibb)
即阿拉伯文医学、药物学经典著作。
参照大马士基(Dimashiqi,1327年卒)的《世选陆海奇观》(Nukhbat al-Dahr fi ajaib al-Barri wa al-Bahri)一书的内容可晓,《炼金术》讲述的是西方的化学知识。《宝石鉴定术》讲的是世界各地的地质矿物的分部情形,介绍各种金属与非金属矿物的产地、成因、硬度、色泽、味道、形态乃至医用等物理、化学性质,可见,从伊朗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知识,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医学,可谓门类齐全。
二、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应用与流传
从波斯传入的科学中,天文学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和利用,1271年前后,元世祖忽必烈下旨,在上都(在内蒙古多伦县东南境内)设立了回回司天台官属,由从波斯来华的天文学家——扎马鲁丁领导其事。1267年,扎马鲁丁向忽必烈进献了新历法——万年历,并被颁行过。陈久金先生的《回回天文学史研究》一书对此有系统且全面的介绍,兹不赘述。
明代初期的抄本《回回药方》是由中国元代的回回医人利用来自波斯的各种医书的内容编撰而成的。经笔者对照阿拉伯医方书及医学史之后可知,波斯医生——拉齐(Muhammad Zakariya al-Razzyi,卒于932年)、麦术西(Ali bn Abas al-Majusiyyi,卒于994年)、阿维森那(Avisenna,卒于1037年)、麦尔瓦吉(Marwazzi)、沙卜而撒哈里(Sabur sahli)、撒哈而八黑忒(Saharbakht)的医学经典或方剂书在元朝即已传入中国,并用于治病救命。这些波斯人的医方书被抄录、融入到中国的医方书中。《元秘书监志》所言及的忒毕医经十三部,大约就有上述几位波斯医生的撰著。此外,波斯、阿拉伯医术也汇入传统中医学中,比如,元代人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第十八所言的对“肩胛上出臼”复位之架梯法与《回回药方》的方法如出一辙,其法源自阿维森那《医典》,而《医典》的架梯法是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公元前460年生)的骨科理论中的“架梯法”继承来的。《回回药方》中讲的肩部肱骨脱臼复位的技术——“手牵足蹬”法,也来自阿维森那《医典》与希波克拉底的论述。与此相关的论证详见拙作——《古代波斯医学与中国》。
从波斯传来的宝石鉴定学在元代也被中国文人所接受,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一书载有“回回石头”一节,这节文字是一篇已中国本土化的波斯、阿拉伯宝石学专论。拙文《“回回石头”与阿拉伯宝石学的东传》(刊于《回族研究》1998年第三期)已做全面考证,兹不赘述,仅截录其中对回回“绿石头”的讨论如下,以示说明:
《南村辍耕录》记有:
助把避(上等,暗深绿色。) 助木剌(中等,明绿色。) 撒卜泥(下等带石,浅绿色。)
助把避:
《辍耕录》所言“绿石头”三种,皆为祖母绿宝石。据《世选陆海奇观》(以下简称“奇观”)可知,‘助把避’确为其中最佳者,即上等绿宝石。该书言:‘祖母绿有四个品种,即苍蝇色的(al-Dhubbabi),它是其中最珍贵的,价值最高,也最有特色,品质最佳,是纯绿色的。具有优质的水色,即从石内向外射出灿烂的色彩。之所以誉作苍蝇(al-Dhubbabi),乃因其色彩同绿豆蝇的颜色颇相似。它的颜色又像绿色的羽毛,即同孔雀的毛色相似。’故可知,‘助把避’乃阿拉伯语‘苍蝇色的’(Dhubbabi)音译,是上等祖母绿的别称。
助木剌:
‘助木剌’正是阿拉伯语词‘祖母绿’、‘纯绿柱石’、‘绿宝石’(Zomorrod)的音译。因《辍耕录》指明,它是质地低于‘助把避’的另一种绿石头,因此,它应是《奇观》所言那四种祖母绿的第二种。对此,《奇观》言,‘再一种,是罗勒色的(Rayhani),其色又如甜菜色。’故可知,它是种浅色的,透明度低的祖母绿,〈辍耕录〉记之为‘明绿色’是再恰当不过的。由此可知,助木剌即罗勒色或甜菜色的祖母绿宝石。
撒卜泥:
继前两种祖母绿之后,〈奇观〉又言及第三种祖母绿宝石,‘即透明质的石碱草色的(al-Sabooni),颇类埃及产的石碱草的绿色。这是一种实心的,不太值钱。’此石碱草,即古人用之洗衣物的肥皂草,原产于西班牙。阿维森那〈医典〉卷二呼之为‘撒布恩’(Saboon)。〈辍耕录〉的‘撒卜泥’正是阿拉伯语词‘石碱草(肥皂草)色的’(Sabooni)的音译。故可知,撒卜泥乃下等祖母绿,这同〈辍耕录〉所言‘下等带石,浅绿色’的记述,甚相吻合。”
须指出的是,回回石头中的“甸子”即绿松石,阿拉伯语呼做Fayruzaj,伊本贝塔尔(1248年卒)的《药典》(MATERIA MEDICA)卷三172页绿松石条目言:“它的性质是冷、燥的,产于内沙卜尔(Naysabur,今伊朗的波斯文地图写做Nayshabur)的地下矿坑中。”,内沙卜尔是伊朗古城,位于其东北部。陶宗仪记之为“你舍卜的”,“你舍卜”,即“内沙卜尔”(Naysabur)的汉字音译。对另一种绿松石,陶宗仪记之为“乞里马泥”,“乞里马泥”,即“克尔曼(产)的”(Kirmani)的汉字音译。克尔曼是伊朗的省区名。由于克尔曼出产的绿松石的质量劣于产自内沙卜尔的,故缺乏代表性,因此阿拉伯人的宝石鉴定书均不录此地名。所以,陶宗仪记录的这种叫“乞里马泥”的绿松石,当是由元代来华的波斯人介绍给陶宗仪的。足见蒙元时期伊朗与中国之间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交流是何等的具体。
中国与波斯,是丝绸之路的缔造者。在陆地与海上的丝绸之路上,两大文明之间,至今已有2109年的对话与交往。这一交往,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交往推动了各自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为了人类的福祉,中国与伊朗之间,宜宏扬传统友谊,加强交流与合作,迎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