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年年有,今年特别多。从4月的北京车展开始到现在,四个月时间已经数不清到底有多少新车陆续上市,持币待购的消费者们早已挑花了眼。好在8月,举国“加油北京”、“加油奥运”,车市的热度才有所降温,让想买车和准备买车的消费者们缓口气,擦亮眼睛细细去选车。其实,经过这么久的思考,买什么样的车,大多待购人士的心中早已心有所属。但这时在他们心中又同时冒出了个问题:马上买?还是再等等?
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且这种犹豫已不是一天两天了。确实,还有不少消费者不知道该买第一批新车,还是等等再出手。
正方:“淘宝”论
进口件多 买车就买第一批
“第一批车国产化率低,用的进口件多,质量更好。买第一批新车相当于淘到了宝。”自诩为“半个汽车专家”的何先生代表了正方观点。
许多消费者在对厂家的造车规律稍有了解后,开始萌生“第一批车质量好”的想法。其实大家都清楚,第一批上市的新车,尤其是合资品牌的车型往往价格偏高,但即使这样,大家还是愿意花高价抢着买,就是冲着首批车的国产化率低,用的进口件多,质量较好。
如几年前,新雅阁刚上市之时,其黑市价曾被炒高数万元仍旧卖断货。这从侧面也反映出部分消费者很看重首批车的质量。曾有几位首批车车主表示,目前国内零配件质量确实一般,耐用性差是现实,而很多合资厂家的第一批车都是为了出来抢市场、争地盘、打响名气,所以不惜血本,近乎整个进口组装。用较高价格买第一批车,换来以后的安心、省心是值得的。
不过,话说回来,让合资厂家在短时间提高国产化率的意义也并不大,但在经销商实际销售过程中,总是会抓住消费者偏爱进口件的心理。记者曾在某品牌展厅看到,销售员讲解一款即将上市的德系新车时,多将其进口部件作为卖点,力说顾客下订首批车。不仅如此,就算是上市已有一段时间的车型,某些销售员仍以“发动机现为进口,马上要换国产”为由推介,颇有“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之意。
反方:“小白鼠”论
磨合不够 上市半年再出手
然而,与何先生观点背道而驰的消费者也不在少数,沈先生的观点代表了反方意见:“我买车坚决不买第一批!你想,新车研发都在实验室进行,没有经受实际路况的长时间考验。一旦上路,很多问题就会在第一批车上集中暴露得尤为明显。谁愿意把自己当成厂家的‘小白鼠’呢?”
这部分买家的意见是:“买车就买半年后的,买这样的产品更让人放心。”
作为国内的汽车厂家,还没有哪家敢拍着胸脯对消费者说,“我们的产品没缺陷!”即便是厂家敢于说自己的产品“无敌”,相信广大消费者也还是会心有余悸——谁愿意去做厂家的“小白鼠”呢?
一位看好伊兰特悦动的朋友最近频频向笔者询问该车的情况,但说到购买时机,他就觉得至少要该车上市半年以上才会决定。像他这样抱有“观望”心理的购车者不在少数,他们对新车不了解,认为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多参考些其他车主的意见;另外,还有一种心理是希望价格能再低些,毕竟现在车市降价充满变数,过个一年半载,便宜个几千甚至上万再买,还是很划算的。
实际上,我们身边就有不少这种待购人士。每款新车出来,只要符合心理价位,他们就都很关心,但却很少成为第一批车的车主,而是更注重市场口碑。
007观点换个角度 质量控制最重要
买首批车的车主心态各种各样,有的是为尝鲜、认为质量较好,或者真是很喜欢那款车。对于一些热卖车型,能够早拿到车也是值得炫耀的事。
可我们不能就此认定第一批车一定质量最好。据了解,每年合资厂家都会引进许多新车,一些匆匆上马的“国产车”一半以上的零件都需要进口。但诸多进口零件导致的第一个直接问题就是成本升高。其次,进口零件也造成了日后维修保养的高价格。
任何汽车生产线都是需要磨合调试的,只有在生产一定数量后,才会进入最佳状态。由于市场竞争,为了压缩成本,有些车的采购件可能与最初有差异,如用国产件代替进口件,但这并不能表示车的质量下降了,因为整车毕竟还是在同一质量控制下生产的。对于大部分国产车来说,生产工艺只有越来越成熟。
当我们将注意力关注在是买第一批新车,还是买成熟车型的时候,是不是该换个角度思考某一个产品长期的产品质量是否稳定?因此,作为消费者,选择你所想要的细分市场中销量最多的车型,是避免麻烦的比较有效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