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首都德黑兰一家传统茶室中的说书人。
去伊朗采访之前,多少怀有几分神秘之感。伊朗位于中东地区,南北连接波斯湾和里海,东西连接中亚、南亚和阿拉伯地区,是世界东西文化的交汇点。这里是亚洲最古老的文明中心之一,也经历了复杂的社会变迁和文明演变。近年来,伊朗发生的伊斯兰革命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伊朗采访的几天中,一个突出的印象是,传统的伊斯兰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许多特征在这里共存和磨合。
在德黑兰街头,身着黑色长袍、头戴黑色头巾的妇女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但也有不少女性穿戴浅色的风衣和头巾;清真寺是人们虔诚礼拜的地方,但在那里也可以看到举办文化艺术培训活动的告示;在德黑兰,人们可以看到基督教堂和犹太教堂……从这一切可以看到伊朗文化内在的一种宽容和简约。
此次访伊的中国记者中女性居多,伊朗妇女问题便成为一个突出话题。赴伊之前,伊朗驻华大使韦尔迪内贾德曾开玩笑说,在伊朗家庭中,“妻管严”的现象比较普遍,他的话在伊朗得到了某种验证。陪同记者的穆萨维曾在北京大学读过书,中国话很流利,他的一句常用语就是:“这个问题需要回家请示。”
虽然在服饰上特色明显,但伊朗妇女的神情却相当开朗,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在各行各业均可看到职业妇女的活跃身影。在德黑兰的文化中心,在各种博物馆中,从事文化学习和进修的女性似乎大大超过男性。据说在大学中,女性的比例也很高,在不少高校中要占到70%。
伊朗历史上第一位女副总统玛苏梅·埃卜特卡尔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伊斯兰革命之后,妇女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很大提高,这种变化是实际的,是随处可见的。在伊朗,6—11岁的儿童受教育率为97%,女高中生中的60%多可以上大学。在政府部门中,1/4的部中有女性副部长,在议会中有13名女性议员。她认为,伊朗政府重视妇女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促进妇女事业,保护妇女权益,形成了自己的妇女发展模式,但西方国家并不了解这些。
埃卜特卡尔副总统本人的经历极富传奇色彩。她生于1960年,1979年伊斯兰革命发生时,她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成为当时伊朗初期革命的象征和主要发言人之一。此后,她接受了完整的大学教育,获免疫学博士学位,在专业上著述颇丰。她曾当过一家重要妇女杂志的总编辑。1979年,她成为伊朗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内阁成员,最近又被哈塔米总统任命为副总统。埃卜特卡尔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告诉记者,当她面临从政选择时,曾和丈夫、孩子商议,得到了他们的支持。现在,她主管伊朗环境保护局,公务繁忙之中,她仍努力保持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注重对他们的教育。她的孩子也极为关心环保问题,这是他们之间的共同话题之一。埃卜特卡尔可以说是伊朗妇女成功的象征。
在伊朗,记者采访了德黑兰市市长、文化和伊斯兰指导部副部长、外交部副部长、新闻发言人等政府官员。许多官员不仅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很强,而且大都具有较高的学术或专业水准,视野颇为开阔,谈吐风趣诙谐。例如,伊朗文化和伊斯兰指导部副部长曾是大学教授,同记者谈起了老子的“法自然”之道。这位副部长在谈到伊朗与美国的关系时说,伊朗对美国也采取和平政策,但美国要改变对伊朗敌视和干涉的政策,言谈之中全无“邪恶”之类恶语。在伊斯兰教义和法律的框架内,一些现代观念,如社会公正、平等人权、环保等均已为社会接受,纳入主流的观念体系。
据我驻伊朗使馆的一位官员说,伊朗政治体制中的共和特征相当明显,民选制度已开始确立。诚然,一个变革中的社会肯定存在许多不同意见和观点,贫困、经济腐败、就业是伊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但从报纸上看,维护稳定已成共识,通过公开讨论和民主程序,社会已能对不同意见进行有效整合。
伊朗社会似乎较为和谐,人们相处颇为谦让、礼貌,未见公众场合中有争吵现象。伊朗社会的诚信度也较高,据一位做摩托车和自行车部件生意的中国商人说,他采取了先付货后付款的方式,伊朗客户从未失信。
在伊朗采访不足一周时间,走马看花,浮光掠影,对伊朗只能做粗浅的观察,但所见所闻仍给人以深刻印象。“百闻不如一见”,确是接近事实的不二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