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有这样一群巴基斯坦人:他们会说汉语,喜爱中国文化;他们在春节包饺子,在元宵节猜灯谜;他们举行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为奥运圣火的到来欢欣鼓舞。他们就是伊斯兰堡孔子学院的学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伊斯兰堡孔子学院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在巴基斯坦推广汉语言文化培养本地人才和师资力量,因此以模拟课堂形式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最受学生欢迎。在课上,由一名学生给老师和其他同学“上课”,然后全班讨论他(她)教学方式的优劣,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上课像是做游戏,学生们的热情非常高。”傅继伟说,“轮到自己上台讲课时,学生们个个兴奋,会提前做充分的准备。”正是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学生们在提高汉语水平的同时,也逐渐掌握了多种教学方法。
越来越多的巴基斯坦人开始意识到,汉语热潮正在这个国家兴起,汉语教师将是一份前景光明的职业。所以孔子学院开设的汉语预备教师培训班吸引了不少巴基斯坦年轻人报名。
真诚: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化相连的纽带
“巴基斯坦”源自波斯文,意为“清真之国”,国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度,建立孔子学院的新闻曾引来各方的关注。
“和为贵”、“和而不同”是孔子学院的办学理念。在巴基斯坦,这个理念尤显关键。无论是在孔子学院的品牌推广、招生宣传还是教育教学等环节,学院领导、老师都十分注意尊重伊斯兰教文化,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比如,伊斯兰教严格禁酒,在孔子学院的中国传统文化课堂上,老师们讲到中国历史悠久的“酒文化”时,就会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的宗教信仰。
“我们还经常通过一些特别的方式来向当地人介绍中国。”傅继伟说。中国农历元宵节那天,孔子学院举行了一场灯谜晚会。学院工作人员制作了近百个小灯笼,挂上谜语,并在活动现场播放中国古典民乐,摆放了孔子画像、剪纸、国画、中国结等富有特色的装饰品。浓郁的中国风情吸引了近两百名伊斯兰堡学生和市民前来参加,他们兴高采烈地猜灯谜、玩游戏,一同庆祝这个中国传统节日。
以真诚为纽带,以尊重为前提,愿“清真之国”的汉语风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