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的理论与实践
跨信仰对话在当今世界势在必行。我们要迈出的第一步是忘记过去,忽略分歧,优先考虑共通之处——共通之处远远多于分歧。
——法图拉·葛兰
葛兰对伊斯兰的宽容始于解读,却并未止于解读——他呼吁宽容,他对宽容的身体力行则更令人为之惊叹。事实上,他开展对话活动的具体行动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关注他的“伊斯兰定义”——即伊斯兰作为一种和平力量的定义。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他开创了与土耳其的基督徒、犹太教徒、以及世俗的知识分子和政治领导人展开对话的先例,包括与东正教领袖巴沙来默斯(Barthalemeos)、土耳其的犹太教大主教拉比·戴维·阿赛欧(David Aseo.)。后来,他又突破了自己的国界,与罗马天主教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以色列的西班牙系大主教拉比艾黎亚胡·巴克什·多龙(Eliyahu Bakshi Doron)先后进行了著名的会晤。
如果了解一下他的“对话的支柱:爱,怜悯,宽容和原谅”这一基调,那么我们就不难明白他在对话方面为什么能够获得并保持如此卓著的声誉。这一基调为葛兰的对话方式提供了基础。他以爱为开端。他说:“爱,是每个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一道璀璨四射光芒,一种所向披靡的力量。”接着,他阐释了怜悯:“整个宇宙可以看作是一曲怜悯的交响乐”,“每一个人都必须对天地万物表现出一种怜悯,因为这是对人类的要求。”另外两个支柱:宽容是“如此心胸广阔,我们可以对他人的错误闭上眼睛”,而原谅则“可以治疗我们为数众多的创伤”。这些都是葛兰在古兰经中寻找到的基本原则。他指出,古兰经教导信士们对于无稽之谈和粗话恶言,不可以以牙还牙,而应当像先知那样,以高贵的态度去回应。即使面对最凶残的敌人,也要表现出怜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呼吁宽容、怜悯与爱,恰恰证明了葛兰对伊斯兰信仰的虔诚而不是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