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真寺的功能看城市穆斯林的文化需求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伊文精粹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从清真寺的功能看城市穆斯林的文化需求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8-19 点击: 我来说两句

    从清真寺的功能看城市穆斯林的文化需求
      -----北京市海淀清真寺为例
摘要:清真寺与穆斯林生活息息相关并在其生产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北京市回族穆斯林人口较多,以聚居的社区和散杂居为主要分布形态。本文将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寺的人类学调查,探究在散杂居穆斯林群体中清真寺的功能;再通过和聚居区清真寺的比较,分析城市穆斯林的文化需求。
关键词:清真寺  功能   城市少数民族  文化需求
   北京市穆斯林人口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其中回族最多 。几百年来,北京回族的分布形成围寺聚居和按单位散居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都反映出社会生活的需求,包括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北京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在京回族,特别是散居回族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成为越来越值得各界关注的问题。
                 一,北京回族概况
回族于元代大量涌入北京。元大都建成后,以“高居职者先”为入迁新城的条件。官宦人家和富商大贾迁入新城,一般回族仍留旧城。但当年大都城内已有清真寺30多座,由此可见城内回民规模。明代北京回族更从全国各地迁移来,有些随军聚族而居,基本都在内城。清初,满族入主北京,为了“拱卫皇居”,把北京内城居民,无分回、汉,统统从内城迁出,回民聚集区经历一次变动。回族人口分布到京郊。康熙年间,回族有钱人家再次迁入内城。此后,北京回民聚居区基本稳定下来。按目前行政区划,北京回族分布如下:
旧城垣西南角的宣武区,回族最为集中,人口约有四万。围绕中国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牛街礼拜寺而形成的牛街社区,是全城最大的回族聚居社区。旧城垣东南角的崇文区,回族多集中于以花市北大街为中心的花市各条、唐刀、堂子、雷家、珠营等胡同。花市清真古寺规模小于牛街清真寺,但也是北京的大寺之一。朝阳区回民人口较多但居住分散。一般讲,朝阳门外从关厢、南中街、上坡、下坡等处向东至通县,有回族的乡镇较多。东城、西城回族人口相当,居住均较分散。德胜门外、阜成门锦什坊街及三里河等地回族较多,著名的锦什坊街清真寺——普寿寺即在此。东城有著名的东四清真寺,回族聚居小区有豆芽菜胡同、安定楼门外关厢和东直门外二庄等,这几处也都建有清真寺。海淀区马甸也是北京回族居民密度较大的街区之一,这里有规模宏敞的马甸清真寺。海淀街、四王府、蓝靛厂、安和桥、清河、树村等处也都是回族聚居的地方。北京远郊各县城也多有回族密集的村镇。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全市共有回族人口20.7万人,即近城郊区15.2万人,远郊县为5.5万人。又据2005年北京市1%人口调查资料显示,全市有回族25.1万人 。总之,回族是北京市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满族的人口较多的民族 。全市现有68座清真寺,与元朝相比仅多一倍,由此可见清真寺增速低于回族人口。
回族从来有围寺而居的传统,由此形成的穆斯林社区兼有社会经济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功能。在清真寺附近居家,原是穆斯林生活的理想方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提速,随着近年来北京城建力度加大,北京回族分布正在由小聚居向大杂居演变。从家到清真寺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的海淀清真寺可谓其中的典型。
                    二,海淀清真寺概况
海淀清真寺位于海淀区苏州街27号。它紧邻中关村科技园和大学生运动村,毗邻学院路及其周围的高等院校,北靠原清代王府之一的白家大院和乐家花园,南依北京市八一中学。全寺占地九亩,临近苏州街有四幛三层楼的铺面和一座阿拉伯式建筑的圆顶大门,但寺院本身仍属中国传统建筑。它有十五间房大小的男礼拜殿,还有两间房大小的女礼拜殿。进入大门,可见其格局古朴大方,颜色浅淡。礼拜殿内部陈设简陋,没有装璜,除西墙挂有一张“天方”图外,四壁再没任何图像。礼拜殿顶篷是浅绿色花草图案,地板上铺有绿色拜毡,另有两套空调和音响设备。大殿两则各有厢房三件,供寺管会和阿訇生活起居之用。清真寺的水房则是铺面楼的地下室。
海淀礼拜寺有300多年历史。据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重建该寺石碑记载:该寺始建于明代末年,是海淀清真古寺。又据其他文献载:清初康熙年间,通州回民来海淀贩鱼为业并定居于此,众多教民曾集资修葺该寺。此后,北京回族人口向郊外扩展,海淀回族仍主要以贩鱼为业,兼营其他并向颐和园提供物资。嘉庆年间,该寺移到现址,建筑面积扩大。1901年,原本朝向灯笼胡同的寺门改为正对南栅栏(即今苏州街)的方向,使该寺布局更加完美。1933年,在黑丰一阿訇主教时期,重修该寺沐浴室和架子房,还购买了一块地皮,使地形从原来的刀把变成了正方,同时还增添了两道屏门,加修了一道门楼。该寺全盛时期,曾占地30余亩,自有菜园等附属用地。当时该寺坐西朝东,寺门为敞亮式,宽敞高大,门额上侧有“清真古寺”的楷书匾额,气势雄壮。1949年新中国成立,何宜昌乡老化私为公,将大河庄22号的11间半房献给海淀寺并将其建成一所女寺,是该寺最近的一次发展。海淀礼拜寺自此有了男女寺之分,规模达到鼎盛。“文革”期间,该寺部分被毁,其余被改作印刷厂。1982年,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恢复,海淀区政府拨15万元重修海淀寺,批准占地九亩,请韦成荣阿訇主教。1995年苏州街扩建,该寺因山门被切占而由原来东西走向改为南北,形成目前的面貌。
                  三,服务人群及功能
历史上,海淀寺周围居住着大量经商回族,其运转开支主要来源于他们的宗教课税和施舍( 即“天课”和“乜贴”)。改革开放后,随着海淀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当地以传统贩卖为业的回族多半迁往郊县。如今,海淀清真寺主要服务人群是来自全国各地,在中关村周围工作的散居穆斯林和各大高校工作学习的穆斯林学生,还有少量的外国留学生。清真寺仍以自养方式运转。其机构设置有:寺管会、阿訇、会计和出纳,共8人。寺管会负责礼拜寺组织管理和经济运营;阿訇负责礼拜寺的宗教事务,包括领拜、念经、讲授宗教常识;会计和出纳负责财务。按照海淀区伊协统一规定,全区七座清真寺的阿訇自2006年起每三年轮换一次,寺管会也随之换届并由民主推选产生。寺管会和阿訇形成任期责任制的管理班子。
经济上,由于海淀礼拜寺位于繁华的苏州街,所以沿苏州街的铺面是其主要经济来源。每年70多万的房租收入约占总收入的2/3,保证了清真寺的日常活动的需要和职工工资开支。另外,该寺向清真餐厅和周边穆斯林提供清真牛羊肉以及穆斯林的天课、乜贴也是其经济来源的一部分。
海淀清真寺的服务人群是中关村及其周边的散杂居和流动的穆斯林。除了部分在中关村周边工作的北京人和在此有长期工作的外地移民外,还有很多暂住人口。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穆斯林大学生和商人及外国留学生,这些人知识层次普遍较高,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只有部分暂时打工者。
访谈一:学生李,我来自宁夏银川,回族,在北航读书,今年大三了,在学校食堂听同学说海淀这儿有清真寺,从大一就坚持来礼主麻。在家就经常做主麻,来北京感觉生活社交各方面和家里那边不一样,在这里才能重温到一些清真寺大家庭生活的感觉,但还是和那边的没法比,这已经不错了,在这里还认识了不少老乡,交了不少朋友呢!
访谈二:打工者马,我来自甘肃,回族,在民大西门开饭馆做面匠,在家就经常礼拜,来北京已经一年过了,前不久才从经常来饭馆吃饭的学生那里听说有海淀寺,就经常来礼拜,在这里还能见到家乡到北京上学的学生,现在我们还经常有联系,刚来时人生地不熟,现在好多了,也不太急了……
暂住人口多半来自西北,少数来自海南、山西、河北、云南等省,以中青年男性为主,也有少量老人和妇女儿童。
访谈三:职员张,我来自海南三亚,回族,在中关村海龙大厦工作,1999从北大毕业,算大学四年来这里礼主麻已有12年了,这里的杨阿訇已是老朋友了,我爱人还是杨阿訇介绍的呢,海淀寺的确是我们的家园……
访谈四:女学生马,我来自新疆,现就读于北京大学,我家是典型的传统回族家庭,我从小就受到浓厚的回族文化的熏陶,每周来这礼拜一方面放松了身心,还和各地的兄弟姐妹的交流中建立了友谊,这实在很难得,使我的业余生活很充实……
以民族成份论,他们当中回族占绝大多数,也有一些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撒拉族、保安族。
访谈五,学生艾买提,我来自新疆喀什,民大少语系研究生,来清真寺是老乡叫我一块儿来的,那时才来北京两星期,来海淀寺后见了许多在京读书的维族同学,能好好说说维语,我们过古尔邦节,肉孜节也一块过……
以职业论,他们多是高科技人员,大学教师,外贸从业者和从事清真饮食,牛羊肉贩卖,民族用品加工的国内商人及其佣工。
访谈六,教授李,我已经退休了,原来在民族大学供职,退休后经常来海淀寺礼拜,这里比较清静,人老了礼礼拜,和大伙儿聊聊也感觉很充实,人还是要有信仰的……
访谈七,职员丁,我在上地那儿开了个清真书局,从事有关回族和伊斯兰书籍的经营业务,每周来这里送些书,通过这里也发布有关新到图书的信息,这里是我生意的信息集散地。
一般的清真寺每天举行五次礼拜,同时是回族老年男性日常活动的场所。但海淀清真寺略有不同,它平日没有居民礼拜,也极少有人前来做社交等活动,只有周五主麻日,周围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穆斯林才会不约而同地前礼拜寺清洁身体,听阿訇演讲并做聚礼,人多时可有四五百人。礼拜前后,他们用各自的家乡话和民族语言互相交流,互通信息,场面其乐融融。礼拜做完,大家又各奔东西,直到下个主麻日。
访谈八,杨阿訇,我在这里工作了已近八年了,这里的开学阿訇每三年轮流一次,我兼职海淀区伊斯兰教协会主任,因此长时间在这里办公。这个清真寺和西北地区的不一样,甚至和牛街的都不一样,这里周围的穆斯林居民现在越来越少了,来这里的大多是学生和一些打工的,平时他们忙于自己的事务,直到礼拜日才来。因此,这里平时没有聚礼,也很少有其他活动,近年来我们依托一些老教授和热心的大学生,在节日期间搞了几次座谈会,效果很好,接下来我们还打算策划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
清真寺没有其他活动时,阿訇就乘清静做回族和伊斯兰教研究。海淀礼拜寺还组织每年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欢庆等活动。这三大节日是海淀清真寺一年里人数最多的时候,各方穆斯林齐聚寺里,听阿訇讲“卧尔兹”,做礼拜。为此,寺里也会准备好充足的洁身热水,布置好礼拜地点。古尔邦节宰牛羊的仪式也在寺里举行。              
海淀礼拜寺有时还组织面向穆斯林的短期培训班。讲授伊斯兰教常识和道德法律知识。有时,寺管会也挖掘和利用周边高校的人才资源,开办学术讲座,不定期的邀请专家学者举行伊斯兰文化讲座,以满足广大穆斯林学习的需求。他们还计划在寺内定期做板报,出工作通讯,宣传宗教知识,营造学习氛围。
世俗年节时,海淀清真寺也去慰问体弱病残的乡老并开展扶贫活动。多年来,它为外地很多清真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还曾积极组织捐款捐物赈灾活动。
                四,比较与分析
甘肃省临潭县位于甘肃西南部,临近有“中国小麦加“之称的临夏,是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教派发源地,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区。临潭县城回族穆斯林两万多人,有清真寺七座,形成围寺而居的格局。临潭清真南寺服务五百多户穆斯林,日常事务除每天的五次礼拜,还进行宗教知识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教育普及活动。该寺教育分两部分:一是由开学阿訇负责的培养满拉的经堂教育,该寺有满拉24名,由清真寺提供食宿,阿訇在礼拜之余按系统的培养计划和方案为其教授宗教经典和阿拉伯语知识,旨在培养经学传承人才;此外还有每逢假期针对学生的科学文化及宗教知识辅导班,该寺邀请在外读书的研究生及资深教师对中小学生提供文化课辅导并聘请知名阿訇和阿拉伯语教师对学生进行宗教文化知识普及和阿语启蒙。清真寺较好的发挥了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和普及宗教道德知识的职能。清真寺教育和国民教育相得益彰,对于塑造有文化,有道德的合格公民,创建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新型穆斯林社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牛街是北京市最大的回族穆斯林社区,牛街清真寺周围也有相当数目的穆斯林围寺而居。该清真寺除了提供基本的礼拜服务外,还为退休老年人修建了老年人活动场所,集中全寺之力为社区发展献策出力,在涉及穆斯林切身利益时出面协调解决,如此等等。这样,它就在对社区信众的道德监督,为老幼人群提供文化活动设施,为青年男女提供婚介,集中力量解决本社区内的大事,和有关回族伊斯兰研究机构交流合作,与京内外清真寺联系,加强中阿关系等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了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些服务使它成为穆斯林聚居社区的精神文化纽带,也有力地推动着宣武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调查表明,北京市海淀清真寺周围的穆斯林主要属于民族和宗教散居人群。他们平时在家庭和工作场所修行,只有到主麻日教会到清真寺聚礼,享受宗教服务并尽相应义务,以此满足宗教生活需要。人们通过参加定期的宗教仪式和节庆活动,在人与真主的沟通中强化宗教感情,确认宗教归属感,同时排遣城市生活中由散杂居少数群体的身份而造成的文化认同缺乏和精神生活匮乏状态,保持情感平衡。宗教聚会使他们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比世俗更能得到抚慰。 但与甘肃临潭清真南寺和牛街礼拜寺比较而言,海淀清真寺在履行宗教服务活动状态相对封闭,宗教服务相对被动,没能主动为散杂居和流动的穆斯林人群提供宗教服务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接续工作,没有完全发挥出清真寺在经学传承,社区道德监督和文化再生产的职能。
宗教仪式和聚礼也拉近了信众之间的社会距离,便于沟通交流,拓宽社会交际面,在增强穆斯林群体凝聚力的同时拓展个人的交往空间。随着海淀寺宗教聚会带来的关系网扩大,散杂居和流动穆斯林少数人逐渐形成一个游离于平时的工作学习之外的活动圈子。圈里人通过主麻和节假日的交流促进生活中的广泛联系,满足着他们精神文化和社会经济生活需求,提高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谐都有积极影响。
宗教认同作为民族文化构成的重要因素,也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 例如,在全中国分布广泛,生活习俗不尽相同的回族通过宗教聚会,也增加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认同。比如,海南和甘肃两省的回族在生活习惯上差异颇大,但由于信仰相同并参加同样的仪式,他们之间还是能建立起很好的关系。
本次调查发现如下特点:
第一,虽然海淀清真寺是宗教活动场所,但以寺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群体社会关系还是以同一民族为多。这与民族的合法性在现代中国长期高于宗教有关。
第二,海淀清真寺所服务的人群虽然是散居和流动人口,但也有着显著的地域性。来自同一地区而散居到大城市里人群能通过清真寺这个纽带来增强其认同,并通过老乡关系建立和扩大其他社会关系。
第三,通过宗教活动建立的感情也能加强中外穆斯林之间的了解,增进中外民间友谊。海淀清真寺给穆斯林留学生在北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方便。通过听阿訇演讲,参加学术研讨会,阅读穆斯林文化书刊等形式,留学生们也在不断扩充和更新他们对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
总之,地处大都市的海淀清真寺作为宗教活动的载体,也具有世俗的社交,文化传承,信息服务等内容。这与深处西北内陆的甘肃临潭清真寺和聚居区的牛街寺又有不同:它不但能使穆斯林重温和更新传统文化,发挥文化再生产的功能,满足穆斯林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能通过不同信教族别之间,北京本地人和外地人,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从事不同行业的穆斯林之间的社会交往来增加各自适应城市生活和多元文化的能力和意识,具有比聚居区更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精神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纽带作用跨越了民族、地域、国别、行业等社会经济文化属性,为多元文化交流互鉴提供了平台,是不同文化求得和谐共处的民间对话的有效空间。
                  五, 结   论
对海淀清真寺功能的探究和对不同分布状态下清真寺功能的比较说明:民族宗教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民族宗教文化地缘分布和社会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原因,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又有其特色。这在中国穆斯林文化上表现尤为突出:中国穆斯林多聚居于西北内陆及边疆地区,这些地区也是中国穆斯林民族宗教文化的中心地区;而城市穆斯林由于社会主流文化的相对强势和人口绝对少数造成的民族宗教文化发展空间的有限,虽处于经济文化中心,但在民族宗教文化方面又处于边缘地带。
这种民族宗教文化分布和发展中呈现的中心的边疆性和边疆的中心型是中国穆斯林文化发展的一大特点。
民族宗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其繁荣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本次调查也启发我们:在为处于少数边缘又缺乏文化认同的穆斯林群体提供更好的经济收益机会的同时,也应该思考和解决这些群体的文化需求问题,从而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落实到建设和谐社会中去,推动城市和谐发展。

参考书目:
[1].佟洵:《伊斯兰教与北京清真寺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2].马强:《流动的精神社区---人类学视野下的广州穆斯林折玛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杜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马平:《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国回族社会》[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4
[5].佟洵:《北京清真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穆斯林》[J],2004年第3期.
[6]胡振华:《中国回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7]良警宇:《从封闭到开放:城市回族聚居区的变迁模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哲版)[J],2003年第1期
(作者:马富春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与新闻学双学位班 )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