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六世纪以前,阿拉伯半岛几乎是一个被文明遗弃的角落;被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城文明,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半月形包围的阿拉伯半岛,却始终是一片蛮荒之地。
阿拉伯半岛,面积达32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半岛上几乎没有常年流动的河流,仅有一些时流时涸的山溪;岛上三分之一的地区是寸草不生的沙漠,降雨量奇少,其中的鲁卜哈利沙漠两次降雨之间曾有过相隔十年的记录。
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使生活在这里的民族野蛮、强横,以抢掠为荣,他们自尊心极强,勇武好战,崇尚无限制的自由,部落间的歧视和仇恨象瘟疫一样肆虐着阿拉伯半岛。
居住在这里的岗米特人的后裔,象一盘散沙,在苦难的死亡线上挣扎。从古代巴比伦到波斯帝国,从马其顿东征到强大的罗马帝国,侵略者的铁蹄从阿拉伯半岛擦肩而过,却从来没有一个君主,有过吞并它的念头,阿拉伯半岛一次又一次地与文明失之交臂……。
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在公元十世纪前期发生了!在古代文明上默默无闻的阿拉伯半岛,象沙漠中掀起了一场狂飚;信奉伊斯兰的阿拉伯人狂风一样从这片蛮荒之地冲杀出来……
向西横扫拜占廷帝国的叙利亚、埃及、利比亚,沿地中海南岸一直打到大西洋边的直布罗陀海峡,攻入欧洲,灭掉了日耳曼人在西班牙建立的西哥特王国……。
向东,伊斯兰大军在伊拉克全歼波斯萨珊帝国的主力,占领阿富汗,侵入印度,直达中国唐朝的边境……。
短短一个世纪的战争,阿拉伯人就建立起东自中国唐朝边境,西至西班牙,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没有任何一种宗教发挥出如此神奇的作用;事实逼迫人们不得不对新兴的伊斯兰教括目相看。
这是一种多么不可思议的宗教啊!我渴望着探知她的奥秘……。
耶冈问道:“孟华,珠玛,你们知道伊斯兰教的来历吗?”
“知道”,我说:“书上是这样写的,出生在麦加古来西部落哈希姆民族没落贵族的后裔艾敏,在希拉山洞里得到真主的启示:“今天,我已为你们成全你们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赐予你们的恩典选择伊斯兰为你们的宗教”,于是,艾敏就更名为穆罕默德,自称:受命于真主的使者、先知,创立了伊斯兰教。”
“那么,伊斯兰的教义是从哪来的?”耶冈又问。
“是安拉向穆罕默德颁布的启示;而穆罕默德不会写字,是他的弟子将穆罕默德口述的安拉启示记在牲口皮上,骨头上,石头上或树叶上,甚至设法印在自己的胸部;直至穆罕默德死后,由他的首席秘书宰德、赛比特搜集整理编排出第一部《古兰经》,从而形成伊斯兰教完整的教义……。”
“那好,这里面有三个要点,必须搞清楚。”耶冈说。
第二,穆罕默德在他的《圣训》中强调:他在希拉山洞中遇到了“安拉派遣给人类的使者。”40天后,在路上又看到了这个使者。从无神论的角度看,如果穆罕默德不是撒谎,那他遇到的究竟是谁?
第三、穆罕默德从得到安拉的启示后,23年中,除了传教,受到麦加贵族的追杀,还组织了大大小小65次与麦加贵族的战争,其中27次是由穆罕默德亲自指挥的;在如此紧张、繁乱的事物中,他怎么可能静下心来,创作114章,6200多节,浩如烟海的《古兰经》呢?
耶冈断言道:“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使者确有其人,而这个‘安拉的使者’不是别人,正是点化摩西、耶稣,释迦牟尼、老子,苏格拉地的外星人!穆罕默德肩负的是另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
“使命!又一项使命”,我问:“那这一次的使命是什么呢?”
“第一,用《古兰经》将《旧约全书》、《新约全书》串起来,并弥补他们的不足,使《古兰经》成为人类精神的教科书。
第二,用圣战的方法,在人类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人类的精神世界融合在一个和谐的境界里!”
我深以耶冈的论断为然!
伊斯兰教脱胎于犹太教和基督教是毫无异义的,在《古兰经》中,你随处可以看到《圣经》的影子,创世说、洪水说、方舟说,天堂地狱说……,甚至包括中间的人物,很多,不过是换了一些阿拉伯人容易接受的名字罢了!
不是吗?你看:
《圣经》中有亚当,是人类的始祖;因犯罪被逐出伊甸园;《古兰经》中有阿丹,也是人类的始祖,同样因罪被逐降到人间。
《圣经》中有亚伯拉罕,是犹太人的始祖;而《古兰经》中有易卜拉欣,则是阿拉伯人的始祖。
《圣经》中亚伯拉罕的长子以实玛利;《古兰经》中有易卜拉欣的长子易司马仪。
《圣经》中有以撒;《古兰经》中有易可哈格。
《圣经》中有挪亚;《古兰经》中有努哈。
《圣经》有雅各;《古兰经》中有叶尔孤白。
《圣经》中有约瑟;《古兰经》有优素福。
《圣经》中有摩西;《古兰经》中有穆萨。
《圣经》中有耶稣,《古兰经》有尔撒。
《圣经》中有圣母玛利亚;《古兰经》中有尔撒之母麦尔彦。
《圣经》中有魔鬼撒旦;《古兰经》中有恶魔易卜劣斯。
……。
将《圣经》和《古兰经》对照着看,其中的人物故事,何其相似乃而!
至于穆罕默德用伊斯兰教统一阿拉半岛后,继承他事业的哈里发率领他的穆斯林战士,东征西伐,以圣战的名义,摧枯拉朽般地灭亡了波斯萨珊帝国,击败了拜占庭帝国,将地中海的南岸,欧洲的西班牙,中亚西亚尽收囊中,建立了大一统的阿拉伯帝国,更是不争的事实。
穆斯林在三大洲的扩张,使中亚、西亚、北非和欧洲的西班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阿拉伯人与被征服的民族,波斯人、叙利亚人、拜占庭人,贝贝尔人,埃及人的血缘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广义的,混血而成的大阿拉伯民族。
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在政府对穆斯林极其优越的政策吸引下,纷纷放弃自己以前的民族信仰,而改信伊斯兰教;这些民族反过来又以自己的民族文化,向伊斯兰文化渗透,逐渐形成,一种兼容性很强的崭新文明—伊斯兰文明。
可以说,没有哈里发发动的近一个世纪的圣战,就不可能看到今日的伊斯兰文明……。
耶冈洞察了我的迷茫,他说:“让我们再深入地探索一下伊斯兰教的基本原理。”
“伊斯兰教的原理可分为三大部分:信仰、义务和伦理。
信仰:伊斯兰教的信仰就是信奉唯一的,全知全能的真主安拉,相信一切皆由安拉前定。
《古兰经》特别强调:
除独一的安拉外,别无主宰。
敬事安拉;勿以任何物比拟他。
勿信二主,真主唯一。
真主,除他之外绝无应受崇拜者。他是永生不灭的,是维护万物的……他的知觉,包罗天地。他确是至尊至大的。
天地万物,都赞叹真主超绝万物,他确是万能的,确是至睿的。
在信仰安拉的基础上,伊斯兰教又派生出五种信仰,即:信天使,信诸使者,信《古兰经》为“天启”经典,信死后复活及未日审判,信世间一切事物及其变化都是由安拉预定和安排的。
在义务上。
伊斯兰教制订了比犹太教、基督教严格的多的功课,特别重视将信仰付诸实践,“五功”就是穆斯林必须履行的宗教义务。
“念功”—就是每一个穆斯林见面时的第一句话必须是“安拉是唯一的主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从会说话开始,这句话要念到咽气。
“拜功”—是朝着圣地麦加方向进行的礼拜,分个人礼拜和集体礼拜两类;个人礼拜每天五次,即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集体礼拜又称聚礼,每周五穆斯林都要在净后进行集体的礼拜。
“课功”—财产达到一定数量的穆斯林都要缴纳一定数量的宗教税用于赈济贫苦的穆斯林,这种宗教税又称天课;个人财产的2.5%,农产品的5%--10%。用于缴纳天课。
“斋功”—伊斯兰教历9月为斋月,在这个月里每天从日出到日落,所有穆斯林应戒除饮食和夫妻同房。
“朝功”—每个穆斯林一生中至少到麦加去一次,朝觐克尔白,而且只有参加伊历12月9日的进驻阿尔法特山仪式大典的,才有资格获得“哈只”(朝觐者)的荣誉称号。
除以上“五功”外,“圣战”是穆斯林的又一次重要义务;“圣战”分为四种方式:即心战、口战、手战、剑战。战争年代使用剑战,和平年代采用心、口、笔的方法为捍卫伊斯兰教义而战。
在伦理上:
从伊斯兰教行善的精神产生出伊斯兰教的伦理。
在待人接物上,伊斯兰强调礼尚往来,在品格上强调坚忍不拔,忍受所有的苦难,包括贫穷、疾病和战争。
在道德上:强调信守诺言,对人宽容,以宗族利益服从宗教利益。乐在知足,以身殉教。
同时,还规定了生活方面的诸多戒律,如戒饮酒,戒赌博,禁止吃猪肉、血液和自死物,禁止制造偶像和画象,禁止吃利息和投机;严厉惩罚谋杀、通奸、偷盗、劫掠、欺诈、诬告等行为。
伊斯兰教主张享受现世生活,兼顾现世和来世;死后薄葬,入土为安,成为有别于其它宗教的一大特点。
……
可以说,宗教到了伊斯兰的时代,才真正实现了信仰,道德伦理和现实世界的统一,人类文明才从虚无飘渺的精神世界走向现实……。
耶冈问道:“孟华,难道你不认为伊斯兰教是东方古代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一座桥梁吗?如果人类社会局限在犹太教、基督教,佛教没定的人生“赎罪”、“苦海”怪圈中,会出现近现代文明的科学革命、产业革命,政治变革和今日繁荣的世界吗?难道你不认为这是一项极其精密的设计吗?”
……刹那间,我的脑海如醍醐灌顶!豁然清明:
是啊!东方的古代文明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思想,到波斯的宗教、语言、文学、艺术;从古希腊和罗马的哲学、医学、占星学、语言、文学和艺术;从中国的医药学、天文学、道教、绘画、工艺、到古印度的佛教、数字和游艺,难道不是伊斯兰文明兼容了各种古典文明?难道人类古代文明不是在阿拉伯帝国时达到了峰巅吗?
我由衷地赞叹伊斯兰文明—那从沙漠中飞起的狂飚,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崭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