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清真寺里的荣光与梦想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民族风情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松江清真寺里的荣光与梦想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9-11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清真寺边上的那些事儿》系列报道之三十

总策划 马 跃  执行 朱爱华
本报特派记者 樊前锋 文/图

    从十里洋场走向今日国际大都会的上海,同样也留下了回族的传奇。上海人都知道上海市文化历史的根系在松江,松江也是上海回族最早的家园。

    上海市是从其今日下辖的松江区发展起来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上海清真寺曾经扮演过全国回族赴沙特朝觐集散地的角色,抗战时期海路受阻,于是就有了宁夏青海甘肃115名回族惊险的朝觐之旅。

    在全国来说,上海本地回族数量远比不上来上海进城务工的异地回族。尽管如此,并不妨碍这里大尔林(学问高深的人)辈出,比如达浦生,著名教育家和伊斯兰教学者。他早年曾在宁夏固原虎嵩山门下学习经文教义。抗战爆发后,住在上海清真寺的他经常收到海外友人的来函,表示对中日战争的不解,国外留学生也来信函讲述了日寇在中东地区展开颠倒是非的反华外交宣传活动,使不少中东人士对于中国抗战产生错误的看法。
    这时,达浦生萌生了出国揭露侵华日军罪行、宣传中国抗战的想法。1938年,达浦生抵达埃及,先后两次得到国王召见,解释中日两国真相,要求抵制日货,国王对于中国之难予以同情和支持。达阿訇还撰写了《告世界回教同胞书》,详细记叙了60年来日本侵略中华事实,分赠给中东各阿拉伯国家元首与政要。尽管只是一篇千字文章,但在那个时期使得全天下的穆斯林群体中响起公正与同情的呼声。
    建国前1917年到1949年,上海是大西北以及全国各地回族奔赴麦加朝觐的必经之地,上海的清真寺为全国的回族提供食宿、兑换外币、购买轮船票等,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成了中国穆斯林出海朝觐的集散地。
    抗战爆发后,上海滩动荡不安,中国穆斯林朝觐路线受阻。1938年春天,宁夏、甘肃、青海115名回族组成的超进团,在甘肃阿訇马云的率领下,从西宁出发历经两个多月到达拉萨,之后进入尼泊尔,经印度乘船到达麦加。为等待朝觐季节,他们在麦加滞留6个多月,朝觐结束后,他们乘船到印度加尔各答,一部分人仍从青藏高原返回,一部分人则换船到越南海防经过昆明、贵阳于1939年到达重庆。朝觐团中年龄最长者84岁,最小者只有4岁。此行前后历时两年。往返途中有5人病死,2人遭遇车祸身亡,3人重伤。在重庆滞留期间,又遭遇日寇飞机轰炸,此次朝觐成为中国穆斯林朝觐历史上最为艰险的一次。
    上海朝觐集散地的受阻,西北回族人依然在战火纷飞时期选择朝觐,扶老携幼上高原、乘船出海,天空飞机扔炸弹,沿途硝烟弥漫,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从容地来去,不畏生死。这样的道路,在当世著书立传的探险家中,又有几人经历过。
    时隔大半个世纪,往事一直流传在上海的清真寺里。我来到松江清真寺时,那些没有经历过险境的人们——上海穆斯林向我动情地讲述着大西北,他们理解着大西北的穆斯林,理解着自己的乡亲那段时日已久最悲壮的出行。从不畏惧孤独的西北回族在这里接受着理解,让我很是温暖。

    沙全是个智者,在他的治理下,松江在几年显现出勃勃生机。人口快速增长,税收激增,人口达到了25万。1277年,松江上升为府。这是上海地区历史上第一次行政区划的升格。沙全之后,松江的海滩上有了上海县。

    松江清真寺是一座别致的清真寺,一家西北穆斯林餐厅开设在寺院的门口一侧,几个头戴白帽的穆斯林忙碌着。这里毗邻华亭(松江古称)老街,老街高大的门楼,并不宽敞的街道,两边皆是复古的明清民居建筑,古风古韵。与上海其他街区相比,松江是悠闲的也是朴素的,甚至让我感到它有几分西北小城的气息。
    餐厅的店主是40多岁的老韩,青海循化县的撒拉族穆斯林。“80元就能住标准间,这在整个上海滩再也找不哈(下)了!”热心肠的老韩帮我安排住在清真寺对面的宾馆。“宁夏穆斯林来寺院参观的人很多,于是我就和对面的宾馆协商了一下。我的餐厅给宾馆送饭打折,西北朋友来80元就能入住宾馆。”在寺院边上开餐厅已十多个年头,十多年耳濡目染,十多年聆听受惠,老韩对寺院的故事再熟悉不过——
    公元1275年农历12月,蒙古铁骑挥师南下发动灭宋战争,主帅回回人伯颜准备以三路合围南宋京师杭州之际,悄悄派出一支回回人组成的探马赤军,进兵松江,对杭州外围的南宋守军进行肃清。
    执行这次特别行动的探马赤军首领名叫哈剌鲁抄儿赤,元世祖忽必烈赐名沙全。他们连夜袭击,兵不血刃,沙全率领穆斯林军队顺利进入松江城,这与元军在很多地方进行血腥屠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沙全遂被授予“华亭军民达鲁花赤”,成为了松江的最高军政长官。
    1276年的正月,南宋皇帝赵显宣布投降,只有南宋遗民陆秀夫保护最后的宗王撤退南方。探马赤军首领沙全主持松江全面工作,大量回族先民纷纷涌入松江,新兴的海上贸易港口继续运行,小城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沙全是个智者,在他的治理下,松江在几年显现出勃勃生机。人口快速增长,税收激增,人口达到了25万。1277年,松江上升为府。这是上海地区历史上第一次行政区划的升格。到了公元1292年,松江下辖的上海浦改为上海县。
    “这是几代主政松江回族先民的功绩,松江下辖的上海镇升级为上海县,其意义在于回回人在海外贸易中繁荣了这个新兴的港口。而后来人延续和继承了他们的辉煌,直到1949年上海成为直辖市。”老韩说这些的时候,言语间溢满了自豪。“在清真寺里听人们讲得多了,这些事情也就烂记在脑子里了!”
    我翻阅了当地史料后发现,当时的松江面积远比很多偏远的州府要小,甚至比北方一些县还小,而回族人沙全主政期间就呈现出了人口稠密,物产丰盛,赋税充盈的局面。再后来,沙全的子孙和军士就留在了松江,成为管理松江府的各级官员。公元1341年,元朝皇帝感动于几代回族人对松江以及上海县的贡献,遂敕建松江清真寺。

    如同阿拉伯数字,如同12星座在中国大地上流行开来一样,回族始终是以一个开拓者的形象出现。回族带来的新鲜事物很多,能给这片海滩取名叫上海,实际上一点儿也不稀奇!

    松江清真寺在中国清真寺中有着它独特的一面,最为明显的是建筑。寺院是明清风格的建筑,可形状却神似白鹤——大殿窑殿尖顶象征白鹤的头和颈部,礼拜大殿以及两边的厢房则是白鹤的躯干和微微展开的两只翅膀,而延绵的花墙则更像尾巴。
    走进清真寺时,我最大的疑惑是今天的上海“土著回族”,只有松江等地的一部分是元明时定居者的后裔,不足千人。曾经数以万计的上海土著回族去哪里了呢?
    “回回人的手脚闲不住!在蒙元时期寓居上海地区的回回人数以万计。可他们又看到了南方的富庶,继而又开始了迁徙。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徙居江南者,达十五万户。”寺院里的阿訇建议我看看寺院的回族史料馆。
    松江清真寺是上海回族历史博物馆,无言地记录着上海回族的自信情怀。清真寺有展览厅,南方的清真寺与北方的清真寺相比,尽管南方回族相对散且人数不如北方集中,但南方的清真寺里几乎都有自己的历史馆,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展示出昔日的家底。在松江的清真寺里,我看见一块阿拉伯玉佩,其正面刻有阿拉伯文的伊斯兰教“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主的使者。”背面刻的是一组用阿拉伯数字组成的“四四幻方”。经专家对比研究和鉴定,“这块幻方为13世纪中期的产物,是蒙古军队中的西域穆斯林南下时携带至上海。这为我们研究阿拉伯数字的应用史找到了罕见的实物。而元代天文历算的飞速发展与阿拉伯数字的引进和应用是有关系的。”
    ——回族人高克恭,27岁时(公元1275年)步入仕途,最后官至元朝刑部尚书。他虽身居显要,但一生廉洁,勤于政务。从政之余,寄情山水,挥写丹青。也是回族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后人因为战乱避祸松江,成为上海回族的始祖。
    ——改琦是清代晚期著名的人物画家之一。擅长仕女画,在当时和建国后有着一定的影响。
    ——千斤神力王子平的坟墓就留在了松江的清真寺里……
    大大小小值得一提的上海回族历史名人在清真寺的展厅里一览无余。上海就是在松江这片今日看似貌不惊人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而松江清真寺则见证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从无到有,从胎儿到降生般那段美好岁月——几代回族先民以官身开辟并奠定了上海最早的雏形,使得上海滩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
    600年岁月匆匆,松江的清真寺里依旧流淌着那个时期回回人的荣光与梦想,留给我们的有咀嚼有回味,所有的感动都来自于清真寺里那个小小的展览厅。今日寂静平和的上海回族人依旧等待着理解——松江清真寺展览厅里的家底、回族与上海的起源;但上海回族同时又不畏惧寂寞,因为他们已经沉寂了几百年,他们早已习惯了背对荣誉,同样,他们也可以背对着那些看似模糊不清的尘埃下的历史,不愿细说。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