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长之父”最后的家园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民族风情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省长之父”最后的家园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9-11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清真寺边上的那些事儿》系列报道之三

  
  “省长之父”最后的家园

  一

  春节后的一天,清静下来的我突然就没有理由的想到了赛典赤,想到这个距离我们已经久远的人物,以及一个叫纳家户的村庄。我相信,这个村庄必将因为赛典赤而格外夺目的占籍史册。
   
  纳家户是宁夏平原上一个普通的村落,银川市往南20公里。在银川生活了4年的我,也曾丝毫没有目的的多次来到这个村庄。村街很长,沿街多是新建的平房,古朴稳重的清真寺似乎村庄最宏大的建筑;马路平整,人来人往间的男人头顶上尽是白帽,人们或悠闲或匆忙地从我的身边走过。显然,这儿是属于穆斯林的村庄。
   
  赛典赤,一个响亮的名字,700多年前曾任云南平章政事,他以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姿态在云南首次实行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行省制,树立起了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他的陵墓留在了昆明市民航路边上,是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陵墓是后人因感念而修建的,大红体字工工整整书写着“元咸阳王赛典赤瞻思丁墓”。墓台不高,甚至再也寻常不过。如果取掉碑文,我们无法将陵墓与政治家相联系起来。而这些,并不防碍昆明市中心广场的“忠爱坊”碑文上,今人对于他“赛公典赤治南滇,数百余年绩未湮”的评价。
   
  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能与宁夏的纳家户村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他最后的家园又落脚何处?这最后的家园又是一派何等的奢华呢?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桩桩难了的悬疑,史书上已经对这其间的联系有了详尽的叙述——
   
  赛典赤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孩子,少年时期跟从成吉思汗征战南北,开阔视野,从成吉思汗的帐前侍卫做到了云南平章政事。这一年,他50岁,据说,他这个平章政事已是相当于一个副宰相的职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他已得到了皇帝的器重。这时,他发现了全国范围内一个相当混乱的局面,那就是亲王、军人和行政单位之间职权不明,矛盾尖锐,秩序混乱而导致的人民疾苦。于是,他对云南进行了改革,把中书省在云南的派出机构组建为地方政府——云南行省,军事治安等主管单位也隶属于云南行省管辖,而王府只对行省起监督作用。此后一年,他又在行省之下,按照路、府、州县三级划分政区,委派了总管、知府、知州和县令。由此全国效仿,建立了全国十大省,形成了元朝一个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结束了混乱局面。
   
  1279年,68岁的赛典赤谢世。忽必烈对他的“四川分陕,朝廷无后顾之忧”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追封他为“咸阳王”。他的儿子纳速拉丁又担任起陕西平章政事,再之后,纳速拉丁的子孙们又从陕西迁徙到了宁夏,形成了今天的纳家户村。   

  二   
   
  大政治家赛典赤在宁夏的子孙们缘何又姓纳?这又全因赛典赤的儿子陕西平章政事纳速拉丁。据说纳速拉丁的“子孙众多,分为纳、速、拉、丁四姓,居留各省,长安有拉家村,今宁夏纳氏最盛”。这是来自于《陕西通志》的记载。
   
  “吾家弃秦移居西夏,吾寺始建于明嘉靖三年”,纳速拉丁后辈人书写的牌匾,就安静地悬挂在纳家户清真寺的礼拜大门上,沿寺而居的纳姓人在这里生活了至少480多年,我仰望着匾牌的时候,回胞迁徙求存萍漂蓬转的渴望不禁荡起心中的阵阵涟漪。历史的脉络已很是清晰,我没有必要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再去搜集太多的野史,来论证赛典赤最繁盛的后裔在宁夏钠家户之说。
   
  纳家户清真寺半是阿拉伯风格半是汉唐建筑艺术。“高达21米的唤醒楼,是一座卷檐歇山顶三层汉式木体楼阁,飞檐层起,朱门彩柱,气势轩昂。飞檐角上龙头张口鼓目,神态形象逼真。龙口内含龙珠,虽不动,但稍有微风,清脆的铃声悠悠远长。”我矗立在高高的唤醒楼上远望,一面贺兰山隐隐西横,另一边破冰的黄河水不息北去。
   
  穿过唤醒楼,既是礼拜大殿,也是一座歇山卷棚大屋顶建筑,由四座五尖歇山脊连接三座卷棚脊组成大殿顶盖,山脊鳞比,错落有致。盖上飞檐雕塑云龙,口滚圆珠,凌空欲飞;盖下花拱上有“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丹凤朝阳”等主雕并铺以草木花卉相辉映。
   
  在村子里,我问几个当地的白须老者,是否知道元朝的咸阳王赛典赤时,他们都摇头一脸漠然。而在寺院里,我却依然能够听到阿訇们对先辈的缅怀之音,譬如教长纳学宝,一个干练的年轻人。我见他时,他信手在办公桌上抽出一本书,翻开书的折页就是关于先祖赛典赤的文章。清真寺的记忆竟是如此的明晰。
   
  村街在雪花消融的日子里,湿漉漉的甚至有些泥泞,几辆装着蔬菜水果的板车横在街头,偶有行人走过。在我看来,黄土地上的纳家户村并没有多少风情,意韵只是作家对纳家户村美好的遐想与希冀。但肯定的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纳家户也正因赛典赤而越发显得厚重、炫丽。
   
  因为纳家户村,因为村子里那座近500岁的清真寺,当代人便在村子边上修建了中华回乡风情园。这园子是一个庞大宏伟的博物馆,气度雍容,它浓缩了千年来中国回族的变迁史,含盖了回族的方方面面。从银川市区乘坐302路车走进这里的人们,仿佛都有半日游来则知中国回族的万千感慨。而现在,中华回乡风情园通往纳家户清真寺不足千米之遥的公路也在修建中。宁夏回族自治区把纳家户中华回乡风情园,作为宁夏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推到游客面前。   

  
   
  教长请纳老汉为我做向导,我们沿着村口的便道徒步走向了不远处的中华回族风情园。因为是初春,雪后的纳家户几乎看不出任何植被,残雪未消的黄土地上犹如静卧着一只只泛白的斑点狗,这是4000纳姓人生活的田园。纳老汉是个热心肠,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三年前,纳姓人人均收入已经突破了3000元,纳姓人的牛羊肉早已走上了人民大会堂的筵席。”
   
   我问纳老汉对自己先辈从中亚迁徙到中国的过程时,他却满脸庄严且自豪地说:“我的先人赛典赤,那是‘中国省长之父’,而我们纳姓人就是他最后最远的子孙。”
   
  老人语出惊人,继而让我很是开心,仿佛历史并不曾走远。我明白他所讲的是什么。可他继续乐滋滋地为我解释道:先人是伟大的,他的行省制在今天仍然为后人所用,我们纳家户人离老人家治理过的云南最远,我们是老人家最庞大的一支后裔,在中国,也只有在纳家户才能看到中国回族的浓缩画卷。因为纳家户村有着独一无二的中华回乡风情园。
   
  说这些的时候,纳老汉的脸上纯净如洗,如雪后天空的寂静明亮,他让我看到了一个人从中亚到东方的中国,再涉足大江南北,繁衍生息,紧接着他的子孙又如同蒲公英的种子撒遍中国,融入五十六个民族,这是一次艰辛的历程。在当代,他们的子孙身上,散发出来的依旧是那种特立独行的气概。
   
  在纳家户,有一个我叫不上名字来的纳姓回族青年,大致和我年龄相仿,据其称:14岁时,带了100元钱去了遥远的海南岛,他出走的目的只是想知道那南国的椰子树的果实是怎样孕育成熟的,那里最高的椰子树究竟有多高!一年后他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家乡。回族青年少小独自出走,或学习或流浪或谋生……我听来诸如此类的故事,已是很多。而评述者则说,这是当代人不可或缺的敢于走出去的精神。
   
  纳家户人的先辈,过去的700年来,他们中有人做了平章政事、有人做了云贵总督以及巡抚、钦差、镇守使、省主席等等,他们继续活跃在政治经济的各个领域。而今风流早已经被雨打风吹去,只有纳家户清真寺礼拜的人们,那目光庄严地不动声色地耸入天穹,之前的名与利,都如那缕缕清风飘走。
   
  彩云之南、天府之国、宁夏平原,华丽的府邸、贫瘠的山沟、凹凸不平的便道上,都曾经留下了赛典赤后裔萍漂蓬转繁衍生息的足迹。生命的历程是无独有偶的巧合,他们或因屯守或为逃难而千里迢迢来到银川平原,家族的生命如同美丽的弧线掠过史海,一切归于淡然平静,生命不过如此。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赛典赤的后裔们才会精彩异呈。
   
  而在纳家户、清真寺连同中华回乡风情园,这一代杰出政治家赛典赤最后的家园里,展现给我们的却是一幅独特的艰辛漫漫的鸿爪雪泥求存路。画面中,一个民族的坚毅依稀闪烁。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