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边上的那些事儿》系列报道之三十三
总策划 马 跃 执行 朱爱华
本报特派记者 樊前锋 文/图
■溪的广惠亭清真寺里,一面墙壁上写有罕见的孙中山对回族的宣言,孙中山先生温暖人心的言语,传递着民族平等的思想。孙先生所器重的一位四川回族人刘庆恩,则于1915年在武汉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支自动步枪,紧接着又研制出了1917式勃朗宁机枪。
著名的广慧亭清真寺在■溪街道的最尽头,远远就可以看见高高的唤醒楼与参天古树。唤醒楼是一座传统的塔楼,一块块砖雕恰到好处地点缀着整个唤醒楼的外围。寺院不大,地震使大殿成为危房,木柱墙壁上裂痕清晰。
李慧芳阿訇静静地坐在唤醒楼下面的帐篷里,他脸上呈现出信仰和纯洁的美。2008年5月,李慧芳阿訇在解放军为乡亲搭建的帐篷清真寺前,与解放军指战员握手表示感谢的新闻照片,已在网络和报纸上广为流传。
“心里感应到今天要来客人,我就没有出门,思谋着在寺里等着。”58岁的李慧芳阿訇热情地握住我的手,那双传颂着军民一家亲的大手温热而有力。
临近傍晚,寺院里一片寂静。礼拜大殿已经严重受损,门楣上悬挂着一幅幅来自宁夏、甘肃、青海与新疆穆斯林赠送的牌匾。这是因埋葬着穆罕默德第二十九世孙阿卜董拉西的弟子马纯一阿訇而建的拱北清真寺,虽居青川大山里,依然引起四面八方回族乡亲的关注。
一阵小雨过后,我从帐篷里走出来,沿着青苔遍布的石阶,在清真寺院子里转悠着,一面墙壁上石灰字让我震惊——
“三民主义首在解放国内之民族一律平等。回族在中国历代受压迫最甚,痛苦最多,而革命性最强。故今后宜从事于回民之唤起,使加入人民解放之革命运动……回族向以勇敢著称于世,苟能唤醒回民之觉悟,将使得革命前途得一绝大之保障!”
李慧芳阿訇在广惠亭清真寺生活了30年,这30年来寺院里有许多建筑遭到天灾人祸,但唯独这面墙壁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这绝不是一面普通的墙壁,它是上个世纪初期,孙中山先生对回族发表的最著名的演讲实录。
“1912年,全国回族代表上千人在北京清真寺里,欢迎孙中山先生进京,孙先生即兴发表了 ‘五族共和’纲领以及对回族的重要言论。我爷爷辈的阿訇北京归来后,将这段文字书写在■溪乡广惠亭清真寺里。”李慧芳很看重这面墙壁上存留下来的文字,他曾经将这面墙壁上的字样拓印下来,送至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专家认为,这面墙壁上的文字是那个时期中国对回族以及民族意识、认知最鲜活的实物见证。墙壁上孙中山先生那磊落的言语,客观表彰了各族穆斯林的坚韧不屈,而恰恰是这温暖人心的言语,传递着民族平等思想,这思想开始指导着各族穆斯林的社会实践。
在墙壁前,我想起了四川回族乡亲刘庆恩,清朝末年走出的回族青年,向来行事高傲的他却得到孙中山的器重。1918年,一枝汉阳造的自动步枪曾经走进美国陆军实用枪支公开征选的视野,美国人记住了这位千里迢迢来到纽约的“T.E. Liu中国将军”——也就是四川回族乡亲刘庆恩。他早年先后参加过刘永福的抗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并受孙中山先生派遣去德国学习军械生产技术。回国后于1915年在武汉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支自动步枪,1917年研制出了1917式勃朗宁机枪,他领导着那个时期中国的兵器研究,先后主持汉阳兵工厂工作8年之久。
花椒白开水煮揪面片,李慧芳阿訇是我见到的最清贫的阿訇。这些经历过生死攸关仍身处逆境的人们,言语间全是国之大计,是奥运赛场上的国家荣誉。而我却想到了因为商业而生的青川回乡,还有遍布大江南北的回族聚居地。如果说在这些回乡的聚居地划出一条条线路,那么这线路就是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商道——回乡家园沟通着中国。
看完寺院里的文物古迹天已黑净,李慧芳阿訇也安排好晚餐。祥龙,我银川的朋友、曾经的同事,突然出现在我眼前。祥龙在青川回族乡已作义工整整三天了,每天晚上投宿在阿訇的帐篷清真寺里。和他一起做义工的还有几个来自于甘肃、宁夏高校的回族大学生,他们白天帮助老百姓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一碗碗面条端上餐桌,花椒白开水煮揪面片,桌上唯一的奢侈品是一小碟饼干,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各界送来慰问灾区回族的清真食品。李慧芳阿訇表示着歉意,“肉和蔬菜根本买不上……”我的嘴唇和舌头很快麻了,尽管那碗面里没有油水,但那碗面条却洋溢着青川回乡人浓浓的情谊。
夜里,我和祥龙住在清真寺的一顶帐篷里,并肩躺下聊着各自在青川回乡的感受。突然,帐篷一阵晃动,地震了。后来得知,青川又发生3.7级余震。
次日清晨,一场雨淋淋沥沥地下了起来,青川的雨季已经到来。李慧芳阿訇忙着修补帐篷清真寺,我上前帮忙。早晨的那顿饭依然让人难忘,没有青菜,没有肉末,只有稀饭和花卷,那餐桌上唯一的奢侈品仍旧是一小碟饼干,来自于宁夏的清真饼干。和祥龙一起的几个义工大学生干完活回来,便与阿訇、穆民们一起坐在帐篷清真寺里,看着奥运会现场直播,热火朝天地讨论起奥运、国计民生……
经历过生死攸关仍身处逆境的人们,言语间谈论的全是国之大计,是奥运赛场上的国家荣誉,让我听来有一番说不出来的滋味。这就是热情的回族人,天下回族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制出来的互通秉性。
中国队员夺得一枚金牌,大地轰隆,青川又是一次余震。这地动山摇并没有惊扰几位学生以及祥龙,更没有冲淡他们观看奥运聊天的兴致。他们已没有了恐惧,灾区回族乡亲也早已习惯余震,习惯了大悲之后的宁静达观。
李慧芳阿訇本是甘肃临夏人,在■溪广惠亭拱北清真寺里主持教务已十多年了,他是我所见到的最清贫的阿訇。据李阿訇介绍,在明清朝时期,有先辈络绎不绝踏上由甘南至青川再到成都的这条商道,临夏以及青海、甘南地区的回族在成都开设皮毛行、皮货铺;再后来,青川这条重要商道驿站上便有了定居的回族人。
关于青海与甘南人经青川回乡下成都的这条线路,我在之后逗留成都时得到了印证,在那见到了许多自称是青海和甘肃回族后裔的成都人,也在成都著名的鼓楼南街清真寺里见到了马龙。故乡在宁夏吴忠的马龙是一个47岁的男人,在鼓楼清真寺的门面房做着给人送纯净水的生意,也兼做寺院守门人。马龙的爷爷还是一个翩翩少年时,曾在宁夏、青海、甘南做皮毛生意,后来生意做到成都。少年入川,马龙的爷爷就讨上了四川奶奶,顺理成章地留在了成都。尽管马龙不曾回宁夏,但宁夏吴忠的亲戚到成都时都去看望他。
经商是回族人的天性,如果在回乡的聚居地划出一条条线路,这线路就是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商道。古时的商道,使得回族如同蒲公英的种子遍布中国;而在大地的要冲上,清真寺手手相挽。正如青川的■溪与大院两个回族乡,连接着青海甘南两地人南下成都的点。一处处回乡人家沟通着中国,这是一幅何等波澜壮阔的生存地理、家园地理。
我不想再给清真寺里增添任何麻烦,祥龙和我都要离开■溪。走的那天上午,李慧芳阿訇和回族大学生们都执意不肯,“还有啥子紧要的事情嘛,多住几天■,再走我们就不高兴了!”
我把和祥龙凑的钱递向阿訇,希望他们能够吃上青菜和肉末。见此状,李慧芳阿訇背身走进厨房。我急忙追进去,在厨房看到李慧芳阿訇正在操刀宰鸡,这只鸡是他一早从镇子上的回族人家借来的。他说,“几天你辛苦了,我和寺管会的工作人员照顾不周。”我挽起袖子,“我来帮你。”宰牲是阿訇的天职,其实我什么忙也没有帮上。
饭前饭后,李阿訇都是那样的平和,平和中似乎蕴含着他生存哲理。见我们几个青年人吃得满头大汗,他开心地笑了。由衷地表示感谢后,离开帐篷清真寺我要去成都。此时我莫名地自问:难道就这样离开■溪,离开大院这两座无与伦比的帐篷清真寺吗?
我知道,此刻的离别定会使我留下遗憾,可我还是决意离开。因为我已收获了感动——救灾与奥运,这是2008年中国的大悲与大喜;悲喜相交,走过回乡,我感受着国殇之后我们紧紧相连的命运与呼吸。从2008年5月12日那一刻起——不!其实,我们早已不离不弃。
离开了■溪和大院的两座帐篷清真寺,我禁不住回头看了又看。古树下,帐篷外的李慧芳和回族的孩子们向我含笑挥手。带着对于回族家园的感知,带着这些来自回族的感动,带着敲打在键盘上的文字,我回到了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