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八角街上的清真大寺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民族风情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拉萨八角街上的清真大寺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9-11 点击: 我来说两句
□ 樊前锋
具有回、汉、藏等多民族文化元素的拉萨清真大寺 桑吉摄
拉萨清真大寺全景(资料图片)

  开栏的话:

  清真寺是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其文化形成、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伴随着社会变迁和民族融合,清真寺同时也影响着居住在它周边的各民族群体的文化和生活。在这组清真寺的故事系列报道中,我们将为您讲述我国各地清真寺及其有关的点点滴滴,展示各族穆斯林丰富的文化生活,同时,人们也可以看到其在时代更替中的前行轨迹。

 

 

 

  八角街是西藏拉萨最繁华的商业街,数十万外来人口就集中在它的边上,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回族群众,他们从事着各种行业,拥有各自不同的梦想,他们是高原拉萨与内地商贸的开拓者。在这里,我采访了那位清真寺“管家”之后,坐在离开拉萨的火车上,八角街的景象仍历历在目,而我想的最多的还是回族女儿刘曼卿。

  佛经声与“色俩目”

  我是在八角街上认识拉萨清真大寺“管家”的。他是拉萨清真大寺的教长,名叫亚古,一个具有纯正藏族血统的男人,皮肤黝黑,很是健谈。我第一次看见他时,他正在拉萨清真大寺的门口,向几位游客讲述着这座清真寺院的前世今生。

  拉萨的天湛蓝湛蓝的,近在咫尺的云层下,沿街无数流动的转经筒摇响拉萨最美的音符,顶礼膜拜的起伏是古城最为寻常的动作。在这种虔敬而热烈的佛教氛围里,在距离大昭寺200来米的这座清真寺里,亚古拥抱着我,并用热情的“色俩目”欢迎远方而来的朋友。

  我称亚古为拉萨清真大寺的“管家”,他很随和地回应着“嗯”,继而笑笑,算是承认。

  “大约在1716年,我们这座大昭寺边上的清真寺就有了,当时只有200平方米。可在那个时候,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就有很多穆斯林商人来拉萨淘金,这样一来,拉萨城里的拉面馆子也就多了起来。”亚古开门见山,言谈举止间流淌出来的,有着藏族乡亲的豁达开阔,也有着穆斯林同胞的虔诚。

  “到了1793年,清政府派兵平定廓尔喀人入侵西藏的动乱后,进藏清军中就有很多的穆斯林青年,他们出资对拉萨清真大寺进行维修,清朝政府也赐赠匾额‘咸尊正教’。”亚古告诉我,现在清真寺礼拜殿敞厅悬挂着的“清真古寺”的匾额,则是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庆典时,中央代表团向拉萨清真大寺赠送的。

  跟着亚古教长走进大寺,我发现寺院东西长、南北短,有前院、有宿舍、有宣礼塔、有礼拜堂,也有浴室,和内地的清真寺没有什么两样。如果说有所区别,那就在于整个建筑还具有尼泊尔异域风情,但这些并不妨碍礼拜殿内悬挂着的大幅麦加天房挂毯的醒目与庄严。

  临近傍晚,我看见了很多前来上寺的人,他们中有人操着陕西话、宁夏固原话,也有人说着四川或青海话。这时的清真寺犹如一个汇合各地方言的大观园,百花齐放。

  每个主麻日,亚古教长都要准时站立在讲台前,主持大家学习民族宗教知识、解读经文。他通常先用阿拉伯语讲一遍,再分别用汉语和藏语向大家解释一遍,很是认真。因此,他的博学与虔诚很快就受到了大家的尊重。

  多元的经商文化

  清真寺在繁华的八角街上,门口商铺相连,藏饰与尼泊尔、印度小商品琳琅满目。整条街道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一派喧闹热烈,唯有大昭寺与清真寺争得一席清净之地。

  清真寺边上,有著名的亚宾馆,近在眼前的有林林总总的酒吧。

  酒吧和商铺门口的音响里不断飘出歌声,而我还在继续听清真寺边上的故事,我喜欢这种热闹之中的宁静。

  “八角街上,回藏等各族人亲如一家,这是有渊源的!”亚古热情地陪同我走出清真寺大门,而一个尼泊尔模样的少妇冲着亚古道了一句“色俩目!”,这让我大感意外。

  亚古解释说,这个女子的确是个尼泊尔人,生长在加德满都的她遇见了一个在尼泊尔的甘肃回族小伙子,结果两人有了感情,结婚后就来了拉萨经营一家尼泊尔食品店。“这女子也善经营,一年能赚个10来万元,日子过得很是滋润。可她再忙,也不忘面对家里墙壁上悬挂着的清真言每日祈祷。”

  在八角街上,我还遇见宁夏固原女子马春花,当时她正推着三轮车卖粽子。看着她利索地取粽子,收钱找零,却操一口四川话应付着,我很是纳闷。她笑笑解释说:“在拉萨,如果不会说四川话,很多事情很难办。在拉萨的四川人太多了,很快就学会了四川话!出门办事讲句四川话,什么事情很快就能妥善解决了!”

  再一打听,八角街上400多家商铺,有一半多竟然是甘肃、宁夏两地穆斯林同胞的商铺。

  拉萨就是这么一个有意思的地方。

  回族奇女子刘曼卿

  这座坐落在八角街大昭寺边上的清真寺,让很多和我一样的游人感觉到了拉萨扑面而来的包容与和谐。亚古一直送我走出人流,来到了大昭寺那棵著名的唐槐前,我一眼便看到了远处的布达拉宫。这时候,我又想起一个人来,她不是文成公主,而是民国时期的回族奇女子刘曼卿。

  刘曼卿的卓越才能是在22岁那年才显露出来的。那一年的冬天,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以盛大的仪式欢迎西藏的使者堪布罗桑,而西藏使者重金找来的翻译正是刘曼卿——一个可爱的回族姑娘。

  刘曼卿落落大方,交流在一片友好的氛围内始终。随后,刘曼卿就被国民政府留在了秘书处工作。突然一天,蒋介石对西藏产生了兴趣,就亲笔书函委托刘曼卿进藏。

  1929年7月15日,刘曼卿从南京踏上前往西藏的行程,兴致勃勃地开始了一个人的西行之旅。或许,她并没有意识到,此次出行肩负着为国家为民族利益的如此重任,这一切她都在有意无意中完成的。

  刘曼卿的行程是艰辛的,沿着川藏线,她和马帮的贩子一样,一步步挪向拉萨。1930年3月28日,布达拉宫的管理者在宫殿的记事本上记录下了这特殊的一天:玲珑矫健的刘曼卿在藏族官员以及驻藏国民党军官的簇拥下,手捧孙中山的遗像,一步步虔诚地迈上了布达拉宫。这时候,十三世达赖喇嘛微笑相迎,将她接入大殿落座。

  从唐朝的文成公主进藏和亲,到元王子阔端进藏达成统一,再到明朝太监侯显进藏联络感情,每一次进藏人员都带领着多名翻译人员。而眼前的刘曼卿却让十三世达赖喇嘛惊讶不已,连连称赞她的博学与睿智。  

  据说,刘曼卿的言语感动了所有在场的藏族同胞。她向十三世达赖喇嘛说了些什么,我不得而知,只知道,当她走出布达拉宫时,雪山下的宫殿门口、大昭寺的边上,无数藏民用双手捧着洁白的哈达,刘曼卿的眼睛瞬间湿润。

  24岁的刘曼卿边陲载誉归来回到南京汇报工作情况时,并没有受到隆重欢迎。但是在事后,蒋介石亲自对其颁发了奖状以示表彰:“克宣党国之义,无愧轺车专对之才用。”接着,她西行的传奇故事成了南京街头男女老幼口口相传的谈资。

  而到了当代,人们在翻阅刘曼卿的遗著《康藏轺征》时,却离奇地发现她的西藏之行记录《康藏轺征》与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提到了云南的同一个地方——迪庆,它们佐证了云南迪庆就是香格里拉的论断。1997年9月14日,新华社向世界正式宣布:香格里拉就在迪庆!这条爆炸性的新闻,立刻震动了世界。全世界的重要媒体发布了这条消息,迪庆旅游由此就站在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上。

  八角街恰似一幅惟妙惟肖的风情画卷,画面上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景象。只是红颜薄命,1941年,35岁的刘曼卿患疾突然离世,留下的是女特使进藏联谊的传说和1938年出版的《康藏轺征》与当代童话般的梦呓对白。

 

 

  ■ 链接

  西藏拉萨清真大寺位于著名的拉萨八角街东面,即拉萨旧城东南河坝林回族聚居区的东孜苏路6号,始建于公元10世纪中后期,后经两次修葺扩建,目前建筑面积达1160多平方米,拥有一座融藏、汉、回等多民族特色的大殿。

  拉萨清真大寺顶端饰有弯月,教堂大门上端用阿拉伯文、藏文、汉文写有“西藏拉萨清真大寺”的字样。寺院分三进二院,建筑群由牌楼、礼拜殿、邦克楼、水房、经学院、林卡等组成,呈藏式传统建筑风格。礼拜殿分内殿、敞厅、月台等部分,敞厅内悬挂“清真古寺”的匾额。林卡位于礼拜殿之西,有槐树、核桃、苹果、柏树等树木。整个清真大寺采用伊斯兰教习用的花草纹图作装饰,蓝色作基调,带给人们一种浓郁的宗教特色与地方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审美感知。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