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宗教文明优良传统 为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下)
◆马中平
四、关于安定有序
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古兰经》中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应当服从真主,应当服从使者和你们中的主事人”(4:59)。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发扬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统,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是对这段经文的最好理解。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的普遍体现;伊斯兰教的格言说:“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热爱祖国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在伊斯兰文明中,将爱国上升到信仰的高度,使穆斯林的爱国更具主动性,爱国热情更为高涨。中国穆斯林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为抵御外侵,保卫祖国,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如抗日战争中的马本斋,甲午战争中的左宝贵,八国联军入侵时战死在北京正阳门的马福禄等,都是中国穆斯林爱国主义传统的典型写照。
五、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胡锦涛同志《讲话》中指出:“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类觉醒了。《古兰经》中说:“灾害因众人所犯的罪恶而显现于大陆和海洋,以至真主使他们尝试自己行为的一点报酬,以便他们悔悟”(30:41)。
伊斯兰教反对浪费,《古兰经》中说:“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浪费。真主确实不喜欢浪费者”(7:31)。《圣训》中有关鼓励节俭,反对浪费的内容很多,尤其是对食物和水。在《圣训》中还有许多穆罕默德鼓励种树,禁止人们乱砍滥伐;鼓励善待动物,禁止对动物乱捕滥杀的内容。“任何人若植一棵树,并精心培育,使其成长、结果,然后为人、鸟类和牲畜所食,等于施舍,必有报酬。”“任何人若手中拥有一棵树苗,即使末日来临,也要把这棵树种下去。”穆罕默德还对出征前的将士嘱付道:“不要伐树毁林,不要砍伐果树,不要宰杀羔羊和牛犊”。他还说:“对一只动物的善行与对人之善行同样可贵;对一只动物的暴行与对人之暴行有同样的罪孽”。他非常讨厌污染环境的行为,他说:“三件事情是受诅咒的:在水中、在路上、在树荫下大小便”。
胡锦涛同志《讲话》中指出:“要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在这里,胡锦涛同志对道德建设作了十分具体的阐述。其中除了在上文中已经提到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外,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的社会公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在伊斯兰文明中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
(一)关于文明礼貌。《古兰经》中说:“你们不要藐视众人而转脸,不要洋洋得意地在大地上行走,真主确实不喜爱一切傲慢者、矜夸者的”(3:18)。还说:“有教养的人确已成功”(87:14)。还说:“你应当温和地对待信士们”(15::88)。穆罕默德有一次因故对妻子阿依莎说:“你什么时候见我对人粗鲁过,在真主看来,最可恶的人是那因粗鲁而使人不愿与之往来的人”。还说,“伊斯兰就是对安拉忠贞不二,对人类以美德相处”、“会感谢人的人,他就还会感谢真主。”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上述精神,穆斯林形成了见面互道色兰,重要节日互相慰问和对患病者及时探望等礼仪为特点的文明礼貌方面的优良传统。
(二)关于助人为乐。《古兰经》中说:“他们为喜爱安拉而周济贫民、孤儿、俘虏”(76:7)。还说:“你们绝不能获得全善,直到你们分舍自己所爱的事物。你们所施舍的,无论是什么,确是真主所知道的”(3:92)。《圣训》中说:“凡解决穆民今生之困难者,真主必解决其在末日的困难;给穷苦人方便者,真主必赐其两世的方便……”又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知识则施教于别人;命人行善,止人作恶;对人说善言都属于施舍。”还说:“最好的施舍是右手给出的时候左手毫不知情”。这是对接受施舍者的尊严多么善解人意的维护啊!
凡宗教都以行善为主旨,行善者则以助人为乐事。伊斯兰教也不例外。《古兰经》中说:“行一件善事的人,将得十倍的报酬;做一件恶事的人,只受同样的惩罚;他们都不受亏枉”(6:160)。这与中国传统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主旨相同,但又因其善报十倍而独具特色。有一段《古兰经》文中说:“行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做一个小蚂蚁重的恶事者,将见其恶报”(99:7-8)。中国传统道德讲究“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可见,扬善戒恶是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虽然,行善都是为求善报,但穆斯林所追求的善报是以对真主诫命的敬畏,取得真主的喜悦,得享后世的幸福为终极目标的。中国传统道德中的行善,只是为了社会公义,在重义轻利的传统思想中,善报也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两相比较,伊斯兰教的道德要求对人更具有约束力。
(三)关于爱护公物。《古兰经》中说:“任何先知,都不敢于侵蚀公物。谁侵蚀公物,在复活日,谁要把他侵蚀的公物拿出来”(3:161)。“至于怕站在真主御前受审问,并戒除私欲的人,乐园必为他的归宿”(79:40)。“在复活日,谁要把他侵蚀的公物拿出来”,不能不说,这是在维护公共财产,反对侵占公物方面最严厉的警告。
(四)关于尊老爱幼。《圣训》中说:“不尊老爱幼者,便不是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在一生中留下了许多尊重老人和有知识的人,爱护妇女和儿童的事迹,还说:“只要是穆斯林,尊重年逾古稀的长者,那么在他古稀之年,安拉将注定会有人尊重他。”
(五)关于男女平等。《古兰经》中说:“信道的男女互为保护人,他们劝善戒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服从真主及其使者,这等人真主将怜悯他们”(9:71)。还说:“他们应享合理的权利,也应尽合理的义务”(2:228)。还说:“男子得享父母和至亲所遗财产的一部分,女子也得享父母和至亲所遗财产的一部分,无论他们所遗财产的多寡,各人应得法定的部分”(4:7)。还说:“真主说:‘难道男孩归你们,女孩却归真主吗?然而这是不公平的分配”(52:21-22)。还说:“信士和信女,谁行善,谁得入乐园,他们将不受丝毫的亏枉”(4:124)。《圣训》中说:“要体贴并尊重妇女,真主命令我们优待妇女,因为她们是我们的母亲、女儿和姑妈”。须知,在穆罕默德传播伊斯兰教以前,阿拉伯人生了女婴便活埋,妇女的财产继承权更是无从谈起,伊斯兰文明的曙光为穆斯林妇女带来了光明。
(六)关于夫妻和睦。《古兰经》中说:“她们是你们的衣服,你们是她们的衣服”(2:187)。意在倡导夫妻间应互相体贴,互相温暖,互相慰藉。《圣训》中说:“你们中最好的人是善待妻子的人”。家庭的和睦还要讲求孝道,《古兰经》中说:“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当孝敬父母”(4:36)。伊斯兰教认为,除拜主外,最大的善功就是孝敬父母。《圣训》中说:“天堂在母亲的脚下”。中华传统文明中也强调“百善孝为先”,可惜现在提的少了。
(七)关于勤俭持家。《古兰经》中说:“迷惑世人的,是令人爱好的事物,如妻子、儿女、金银、宝藏、骏马、牲畜、禾稼等。这些是今世生活的享受;而安拉那里,却有优美的归宿”(3:14)。《圣训》中说:“你们未曾听闻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属于信仰”。还说:“挥霍安拉的财物的人,在末日将入火狱”。在当今鼓励消费,借贷消费的时尚下,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似乎与社会发展趋势格格不入,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奢侈浪费,挥金如土虽然被大家关注,但永远不会受到人们的称赞,而勤俭持家永远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美德。
(八)关于邻里团结。《古兰经》中说:“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当孝敬父母,当优待亲戚,当怜恤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宽待奴仆”(4:36)。《圣训》中说:“信主信后世者,应款待客人,信主信后世者,应善待邻居,信主信后世者,应说好话或保持沉默”。还说:“妨害近邻安全的人不得进天堂”。除了这些原则性的论述以外,穆罕默德还对邻里间的义务作了十分明确的表述,当有人问他邻里间的义务是什么时,他说:“他向你借物,你借给他;他向你请求,你应答他;他生病时你去探望他;他向你求助时,你帮助他;他遭受患难时,你慰问他;他取得成绩时,你恭贺他;他去世时,你为他送葬;他出门时,你保护他的家和他的家眷;无他的许可,不能把你的修建物修到他的墙上。”常言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和睦,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消除隔阂,减少矛盾,促进和谐。
(九)关于天课——调节社会收入,和谐人际关系的经济杠杆。天课是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是穆斯林在经济上必做的功课。《古兰经》中说:“你们应当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并以善债借给真主。你们为自己做什么善事,都将在真主那里得到更大更好的报酬”(73:20)。《圣训》中说:“真主规定天课为主命纯粹是使我们的盈余得以纯净”、“为孤寡贫穷者而奔波的人,等于为主道而奋斗”。天课是伊斯兰教的扶贫基金,它使缴纳天课者既感谢真主的恩赐,使他们有能力帮助别人;树立对贫困者的同情心,戒除贪得无厌;还可以使社会收入得到一定程度的调剂,使穷人祛除对富人的忿恨心理,和谐不同收入阶层的关系。
(十)关于贪、淫、酒、赌、毒。贪、淫、酒、赌、毒是现代社会中违法犯罪的诱因,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克服的。
官德建设是各项社会职业道德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胡锦涛同志《讲话》中谈到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时指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坚持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谦虚谨慎、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扎扎实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以自己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带动群众做好各项工作。”
《古兰经》中说:“你们不要借诈术而侵蚀别人的财产,不要以别人的财产贿赂官吏……”(2:188)“你看见他们中有许多人,急于作恶犯罪,吞食贿赂,他们的行为真恶劣!一般明哲和博士,怎么不禁戒他们妄享罪恶,吞食贿赂呢?”(5:62-63)《圣训》中说:“为官愚民者,天堂无份”。《圣训》中说:“凡是管理穆斯林事务的长官,不积极工作,不为群众进忠言,他不会进入乐园。”还说:“最恶劣的官吏是那些贪官污吏,你别与他们同流合污。”
总的看来,伊斯兰文明以对真主的敬畏为核心,倡导劝善戒恶的道德主张,宽容友爱的处世之道,两世吉庆的人生追求来体现社会和谐。明末清初的中国伊斯兰学者马注在其《清真指南》一书中说:“能慈骨肉者,谓之独善;能慈同教者,谓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谓之公善;能慈禽兽、昆虫、草木者,谓之普善。”从上述一点一滴上可以看出,伊斯兰教对社会的和谐安宁,不光有空泛的要求,而且在生活中有具体的行为规范来加以指导,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积少成多,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中国有十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2000万人口。伊斯兰文明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影响。发掘、发扬伊斯兰文明中的优良传统,用穆斯林喜闻乐见的传统道德来促进当地社会的和谐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