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山东回族武术大师于吉忠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人物春秋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记山东回族武术大师于吉忠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9-15 点击: 我来说两句

记山东回族武术大师于吉忠

◆崔然刚

 

  恩师于吉忠,回族,原籍系市中区党家镇党西村人氏。生于一九一二年,故于一九九八年,享年八十六岁,其父于孝增。今年是恩师的十年大祭,笔者提前到党西,请上党西清真寺的阿訇,为恩师走了坟,寄托了学生多年哀思。

  在恩师的墓碑上,碑铭是这样写的:“恩师:年少砺苦,师承左双臣,走大江南北,求艺术真缔,练达精武精气精神,毕生认教,认真、认同崇尚强身立本、报国为民,宏扬民族瑰宝,功到精至,歔欷、慈父溘然辞世,纬哉,恩师名节永誌。”碑铭下子女和几十名徒儿的名字。

  恩师自幼习武,师承左双臣。《济南穆斯林》季刊二〇〇六第二期,刊登的张利同志撰写的《浅谈济南回族武术史略》中报道的“金三把式”之徒左双臣,恩师和他们是一脉相承的。恩师师成之后,走大江南北,访名师高友,求得艺术真缔,随后一直跟随“成达师范”校长马松亭,从济南一直走到广西桂林,在桂林的“成达师范”学校里,恩师任武术教员。师母的由来,是校长马松亭亲自为媒并主婚,娶桂林回族翁氏善云为妻,当时师母在校任语文教员。一九五二年,四十岁的恩师携带二男一女一家五口定居在济南槐荫区。恩师谋了一份济南煤建公司运煤的职业,师母在街道居委会任主任多年,当时的生活背景可以说是既劳累又清苦。

  一九五六年,六岁的笔者以一场“腥红热”出院后,随祖父崔民永、父亲崔福安在当时的青年公园(现槐荫广场)观摩了一场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参赛的选手和老师大都是“史略”中介绍的回族武术老前辈,深受启迪。为了民族的兴旺、儿孙们的健康,祖父和父亲及一些回族乡佬,邀请到于老师,在当时十一马路清真寺创办了槐荫区少数民族武术队,所招收的学生百分之九十八的是附近回族孩子,近三十人,训练场地就设在清真寺大殿后院。笔者当时年龄最小,但也是跟于老师学徒最早的学生。

  恩师的青年时代,不分门户,不惜重金,博采众家之长集一身,练就一身武功。而我们这些初学者,就是从十路弹腿开始学起的。儿时学过的十路弹腿加拳谱,至今熟记在心,那就是:“昆仑大仙世界传,留下弹腿傲无边,一路弹腿人难进,二路式子奔脚尖,三路劈盖夜行式,四路撑磨把人拉,五路栽捶步要斜,六路单斩盘肘拳,七路双展式子锤,八路左桩右转还,九路捧锁阴阳手,十路剪弹多要练。为人别看弹腿单,多贪多练是根源。”归宗一句话: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五十多年过去了,笔者没有儿时弹腿基本功的训练,就没有今天的腰腿灵活,侧手翻,倒立得心应手,和同龄人相比,可以说是游刃有余,三十多年的建筑工人的工作,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支持着。

  槐荫区武术队的成立,也得槐荫区体委的关心和支持,分管体育工作的回族干部马青普老师,多年来一直关心和辅佐着这支武术队的成长和发展,为宏扬民族武术付出一定心血。

  六十年代初,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低标准、瓜菜代的年代,而武术运动是一个体力加营养的运动,当时这些工薪阶层的学生们,可以说家家皆不富裕,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武术运动,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而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时的于老师要供五个孩子上学,白天拉一天地排车后,晚上还要教授学生,传授技艺,任劳任怨,倾囊相授而分文不收,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于老师为了什么?他就是为了武术这个民族瑰宝不被失传,为了民族的兴旺发达。

  说起于老师难能可贵的精神,是我从师以来深有感触的。老师是一个博采众家之长、技艺全面的好老师,旧社会学艺,每一个套路都是花大洋学来的,而教授我们这些穆斯林学生却是分文不取的。笔者先后跟老师学会了“小洪拳”、“四路查拳”、“二十四式”、“剑术”、“武圣”、“五虎群羊棍”、“子龙枪”、“月牙铲”等,身材高大的学生学会了“春秋大刀”、“双手带”(朴刀)“燕翅镗”等。槐荫区武术的出场表演,可以说是十八般兵器样样都有,给观众以惊喜,给运动员以振奋,在广大市民当中留下蓬勃向上的尚武精神。

  当时,由于生活的艰苦,有的学生离开了老师,而我在家庭的支持下,一直跟随老师度过了那个困难时期,一九六五年,在济南市举办的青少年武术比赛中,我以少年组“全能第六名”、“棍术第三名”、“月牙铲表演一等奖”的三个奖项,回报了老师。

  槐荫区武术队在艰苦中成长壮大,也引起了市区领导的关注。这支近三十多人的武术队逢年过节,在济南市各个娱乐场所进行武术表演,全部是义务演出,没有任何出场费,甚至连运动服都要自己筹备。记得六十年代初的一个国庆节,三天的武术表演,运动员还要交上二斤粮票,每人发给二条高梁和面粉二合面的馒头,算是对我们的优惠了。无论条件再艰苦,于老师总是精神百倍,毫无怨言的服从着领导的安排,每场表演,于老师都要亲自下场,表演一趟自己得心应手的套路,一招一式,稳健有力,功底扎实,在济南市民当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文革期间,老师告诫我们,学会文武艺,报效国家,强身健体,不要到社会上去搞打砸抢、干违法乱纪的事情。十年动乱过去了,我们几十个师兄弟谨遵师训,遵纪守法,这是老师最大的欣慰。

  槐荫区武术队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受益的学生达上百人之多,于老师的尚武精神,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年近七旬的恩师,也开始着重少年儿童的培养,“济南铁路第一小学”、“北大槐树第一、二小学”等多家学校聘于老师为校外辅导员,武术运动也要从娃娃抓起,受到各校领导的青睐。

  太极拳健身运动普遍开展,于老师较早的被军区一〇六医院聘为太极教练,为病员和医护人员传授太极拳运动,强身健体,造福于民,而我们这些练长拳的学生也从中受益,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现已退休,在每天的晨练中,也能为别人指点一番,恩师的音容笑貌和严谨的授艺方法,时时浮现在我的面前。

  击剑运动被奥运会定为比赛项目后,市体委专门聘请于老师为专业运动员传授过击剑。随着武术运动走向世界,晚年的于老师更是老当益壮,在市体委的安排下,教授过一批日本学生,让我至今记忆忧新,一名日本女学生名叫谷粒穗,曾得到于老师“四路查拳”、“五虎群羊棍”、“护手双钩”的真传。

  于老师的一生,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让人铭记。大江南北有他的学生,工厂企业有他的学生,名人名师也有许多,有待和其他师兄弟联系,把于老师一生可歌可泣的事迹发表出来,激励后人。于老师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武术运动奉献出一生,造福子孙后代的一生,我将永生难忘。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