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顶街·丁字街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史料钩沉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城顶街·丁字街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9-15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城顶街·丁字街

◆秦若轼

 

  城顶街,位在西门外不远处,北自现共青团路东段(原名西关大街、又估衣市街),南至麟趾巷口与永长街顺接,是一条长近200米,宽3.5米的青石板路面街道。此街的北段,原为丁字街,后一并统称城顶街了。

  提起城顶,老济南人大都十分清楚,这是一条极具特色的街道。一是,地势犹如一城之顶的最高;二是,随着济南的发展,这里又成了山果行栈的商业闹市;三是,此地原系清代行刑杀人的刑场。

  清光绪壬寅年(1902)《省城街巷全图》及民国十五年(1926)《续修历城县志》均载有城顶街、丁字街。据说这里的地势与旧城西门(泺源门)的城楼水平线等平,故名。也有说,此处的地势和黄河大堤一样高。诸多说法虽不尽相同,但说其地势为高却是一致的。还有人说,济南开埠以前,西门至筐市街的一段街道叫西关大街,这时普利门与普利街还未打通,而林祥门也是后来为了与经四路衔接才开通的,在这两处城门与街道没打通之前,人们出城走到筐市街(对面是丁字街)路口,就到了西关大街的顶头,故街以此名为“城顶”的。

  城顶街,士人多把“街”字去掉直称谓“城顶”。因这里是不少人平时常去的地方,故人们也都知道这里的地势是高些。为慎重计,笔者此前又多次到此察看,并查阅了有关资料。今出西门沿共青团路缓步西行至电信大楼路口(即原城顶街口),这是一段上坡道,一看就十分清楚;拐弯南行近百多米的到盛唐巷口段,道路又慢上坡,但不十分明显;再向南,则有20~30米不长的一段稍洼路面,也就是低个10~20厘米,早年这里因雨水、污水汇聚形成水洼,且不时有几只鸭子于中回游,故人们把这小水洼的路段叫为“鸭子湾”。车辆于水中而过,人们则从路边绕过。过水洼路段继续南行40~50米直到麟趾巷巷口,这时路面坡陡,有如走山前上坡道般的,腿也有了沉重感觉,这街道的南端,才是城顶的最高处。同时南边顺接的永长街一小段也地势同高。从此高处沿永长街南行,路面缓坡而下,由街口向西去的麟趾巷也是条下坡道路,若由城顶南头路东的济南第二职业高级中学门前的城顶下崖街,或是由盛唐巷东去,则更是明显的下坡路。总的说,城顶的南头、连同永长街相接的一段,其地势最高,这里是一处不太明显的隐形缓坡丘陵地形的顶部,其东、南、西、北四方,都是地形或陡或缓的渐势而下,这里比起地势低洼的济南老城,或是略高些的围子城来说,其地势高出是十分明显的,故谓之“城顶”,即一城之顶。

  1980年前,此街的北段,即盛唐巷口以北的街段,原有一条长约130米的“丁字街”,后将其并入统称为“城顶街”,故原来的城顶只是南边约70米不长的一段。旧志书中,除皆有两街名的载记外,对于丁字街,还有早为粮市的记述。如金代《名泉碑》载:“曰双桃,城西丁字街北。”内中所提的双桃泉,除金《名泉碑》记载外,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已称“今失考”。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历城县志》曰:“‘丁字街’旧志有粮市,辎重云集,贸易无虚日,南东门外皆逊西市。”对于丁字街的名由,有说,因于街的中间,通有东西走向的盛唐巷(原名神堂巷),形成“T”衔的丁字形,故街以形而名。到了清末,山西人在此开办“文和铁货店”,因经营钉子而闻名,故人们又谐音相称为“钉子街”。但志书中,一直以“丁字街”记载着。

  济南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商业城市,至清光绪初年或稍前些时,因居民区主要在东南关厢一带,且官署又多在城内,故商业也较为集中在这两个地区。当时百姓日常吃穿用,常赖以行业性经营的集市、街市,加上早年的粮食、蔬菜、柴火等物品近出四郊,或来自外地,故民间就有了“南柴、北菜、东麦、西米”的说法。柴火多来自南部山区,柴火市就在南门外的佛山街中间一带;蔬菜主要出自北郊的北园,市场就在城西北、东泺河边上的菜市庄;东麦及杂粮来自青州、莱州、登州及章丘龙山一带,粮市便设在城北泺口和南关集散;西米,凡指从张秋(今阳谷县张秋镇)运河水路运来的南方大米,西门外的丁字街就成了粮市。正如志书所说,丁字街上车辆人流不断,贸易十分红火。此外,在城内和关厢还有早市和定期的集市,进行分散小规模的商贸交易,以作为方便百姓生活的补充和完善。

  济南的山果市约出现在清乾隆年间。当时的果品市场在东关长盛街以北,这里地处城乡的结合部位,俗称花果市,零售批发兼备,经营多为小本生意。

  至光绪末年,市场渐次向西转移,西关成为商业中心。由于城顶街南连永长街,并直至(西)青龙街西端的永绥门(即杆石桥处),这里是济南通往南山及西出的通衢大道,同时这一带又是回族同胞聚居的地区,加之开埠和胶济、津浦两铁路通车后,不仅进出济南的土特果品数量增加,且又和从西北火车站方向、进城必经的筐市街南北相通,所以位于西关的城顶街更是热闹非常。尤其每到夏季山果开始上市时,各地果农蜂拥而至,到市里来出售各类果品。在这种情况下,位在交通路口,又距老城不远的城顶便应运而生的成了山果行业的市场。

  济南南部山区以仲宫为中心的地产果品,主要有苹果、梨、杏、山楂、核桃、板栗、红枣、柿子及柿饼等。内中尤以梨、杏、山楂、核桃最为有名。

  果农于收获的季节,便肩挑车推、牲畜驮载来到城顶进行交易,于是出售各类山果的代理行栈随之出现。

  行栈,中国旧时居间性的商业组织。行栈在唐代叫“邸店”,明代以后通称“牙行”。各地行栈名称不一,如“行店”、“货栈”、“过载行”等,济南多叫“行栈”、“货栈”。行栈的主要业务是组织买卖双方直接成交,接受顾客委托代办、代卖或代运,也有兼营小部分自营业务的。中国旧时城市中供客商堆货、寓居、进行交易的行栈,早在东晋南朝时已有,隋唐更多。唐高宗永徽四年(653)颁行的《唐律疏义》载:“邸店者,居物之处为邸,估卖之所为店。”似邸与店有别,但实际两字常通用。

  城顶的山果行栈,多是既提供场所,又协助买卖双方成交,而从中取得佣金的商号,有的还开展代客收购、推销、运输等项业务。南乡的果农,多于每天下午,从四乡八镇用各式的兽力车、手推车、独轮车,骡马驮子或山货担子,把各种鲜货成筐成担地运进城来,或自己直接投入行栈里,或被行栈接客的伙计从市郊拉到自己的行栈里。山果货物络绎不绝地到来,加上开埠、铁路通车后,随之而来的外地客商,这就使得城顶街繁荣兴旺起来,于是城顶的山果行栈也随之增加。至20世纪20年代前后,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在这条200米长的小街两旁,山果行栈林立,有马兴盛、鸿盛行、聚盛行、义盛行、公盛行等20余家,全系回民经营。两三间进深宽大的行栈门头,立插板搭门全卸地敞开着,门前石台高筑,除中间留有过道外,两旁全是摆放展示的各种货品,琳琅满目,香飘四溢,这就是当年人们行于街上直观的第一印象。再就是夹于众行间的特色饮食小铺摊,大家一齐来做果农、客商的生意。

  为了规范市场,于1931年在城顶又成立了果业同业公会,以规范经营,保护本行业利益。山果行栈的经营多是客户到后,由行栈提供住处,先行果品登记,过秤存放,然后再由行栈向他们介绍市场行情。第二天一早,行栈便把大门敞开,将货品陈列在自己的行栈门口,并派人照料,买主看货询价,待价而沽,从过秤到收钱,多以筐为单位成交。到这里来购买果品的,不但有本市的果品店、小商贩,且有从青岛等省内各地,以及天津、上海、东北等外省市来的远方客商。这些本地和外埠的果品商贩,从城顶街的山果行里,成批量地买进各种果品,再运至其在本市的各处或外埠零整售出。所以,城顶自成为山果业的一条街后,自然地也就成为济南、乃至山东土特产品的集散中心。每于买主前来,货主则站于一旁,议价成交后,过秤付钱,行栈即向双方收取佣金。过午,批发集市结束,没有发卖出去的水果,货主可以自行在行栈门口零售。这时行栈里的伙计们,便又分头到近郊的各大道路口去接客,有的一迎出,就是十里开外,把又一批进城销售的果农拉到自己的行栈里。中秋节前,这里还有各式兔子王上市,数十家民间的彩色泥塑在行栈门口或左右摆摊,即零卖,但大多是批发给水果商贩以为应时吉祥节日之物。

  在进行交易中,买卖双方多不愿让局外人了解他们所讲的内容,尤其价格,于是,便习惯性地用一种隐语来进行交谈。这种经营中使用的保密性隐语,也叫“行业语”、“行话”,故山果行栈的掌柜和伙计们,都能熟练地掌握和随机应用。如对数量和一些山果名称的行语是,一称“极”、二称“道”、三称“听”、四称“西”、五称“来”、六称“滚”、七称“宪”、八称“分”、九称“旭”;山果的核桃仁称“里洛”、柿饼称“旋洛”,等等。若想问核桃仁多少钱一斤,行语便是:“里洛多少钱一斤?”往往双方用行语隐语讲起买卖来,或声高语低,或慢言细语,或慷慨激昂,使外行人,置身于外地只是看热闹,不明白他们说的是些什么。

  在城顶街众多的山果行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资金最雄厚的行栈,当首属“马兴盛山果行”,当地人又俗称为“马家老行”。据街老沿讲,在二百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间,章丘大冶村有一叫马兴盛的回民来到济南,在回民聚居的城顶街北头路面,开办了一处山果行,以己名取为店名叫“马兴盛山果行”,专为南部山区果农代卖各类山果,这便是济南最早的果品行。这时济南的果市还在东关,这里是热闹的粮市。他带领妻儿经营,开始规模很小。由于此地距南山较近,且交通方便,加上热闹的粮市往来人员不断,不久土产便逐渐发达起来。

  马兴盛果行开始经营时,城顶北边的丁字街还是刑场,凡是被判以“绞”或“斩”刑的犯人,都押解到丁字街上来执行。传说开业不久的一天,巡抚衙门在丁字街上处决犯人,当天深夜后,他听到轻轻叩门声,以为是果农来送货,开门后不见果农,而是满身血污、奄奄一息的人。马掌柜心地善良,待人忠厚,便把这人留下来,两三天后,这人才能说话,才知他是那天行刑未死的犯人。犯人素知马掌柜义善好施,所以从刑场爬到门前乞求怜悯。于是马掌柜将他藏起,为其治伤,其后又帮他逃离济南。事隔年余的一天,从鲁西北来了几辆载运干果、土产的大车,运货人并交代,货随行出售,货款存行,年终结算。年底时未见人提款,反而又运来几车干鲜果品,也如上次一样的作了交代。此后连年依然如此,马掌柜也将货款一一入账,但货主一直未露面提款,渐至杳无消息。后来听说,这是那刑余之囚对好心马掌柜救命之恩的报答。马对他的做法心虽不安,但也无可奈何。每当有人提及此事,马都是笑而不答或环顾左右而言他。为人敦厚,诚实经营的山果行,名声渐大,生意也如其名一样越来越兴盛了。

  马兴盛山果行在经营上还有独到之处。一是,一般的山果行因资金短缺,房子少,供果农和外地客商留宿处,只是在几间大屋里铺几张苇席,多无床铺,也没被褥,饭食还要自己到街上买着吃。而马兴盛山果行有着宽敞的住房和接待室,且设备齐全,并食宿一齐提供,让人觉得这里有“宾至如归”之感。二是,待客厚道,对本地穷果农和外来宾客商一样对待,且买卖公平,不在秤上玩花样、搞坑骗。而有的行栈对大客商,则以回扣、打牌、酒菜招待,或逛烟花巷等用各种手法进行笼络,但对一般南山果农又另眼相看。三是,马兴盛山果行代理的山果品种繁多,即便是在水果淡季,也多组织干果、蜂蜜蜂蜡、木耳、金针、干菇土产,甚至还能进到南方的水牛皮、北方的方块碱等,其品种繁多,货源地广,四季无闲时。四是,善于用人,他雇用的上至掌柜,下到伙计,都善于联络买卖双方,为人周到热情,并都熟练会用“回中语”等,故马兴盛山果老行的生意得以稳定和不断发展壮大,并一代代相传。

  城顶街上的山果行栈,对居住此处的回民同胞的生活有很大影响。行栈的经营者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生活上虽说不是十分富裕,但稳定、无忧的生活,却是一般回民所望尘不及的。对于同胞邻家的贫苦生活,众山果行家看到眼里,记在心上,他们不时出手相助,如有所求,也都慷慨解囊,或做一些公益事业。如对大批贫穷的回民小商贩,便采用了先起货,卖完后再付款结账的优惠办法;或是从山果行里批贩上几筐鲜果或干货,再转卖给别处的小商贩等。这些办法可使他们免遭饥饿之虑,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经营范围,增加了营业收入。同时,各山果行栈集资办了私塾,以教育后代,后来还办了小学。马兴盛山果行栈更是一代代都乐善好施,除参加共同举办的义事外,还独自出资兴建了城顶街的清真寺。

  还应一提街上另一家老号的聚盛行。如今城顶街上旧有的风貌已大多消失,只有位于街南段路东的一处不大的东西向二层四合院楼还是老样子地留存着,这处今被共青团路派出所、饮虎池街社区警务室和公安中队联合使用的楼院,原先就是聚盛的老房院。当年生意兴隆的聚盛行掌柜朱绶卿,也是经营有方,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一位忠厚之人,尤其他在举办公益事业上更是慷慨义举,如他于民国初年出资两万银元为清真北大寺接建了5间后殿,并承担了开办康善小学的全部费用,对教育后代功不可没。

  解放初时,城顶街的山果行栈还是常态依旧,因当时的解放战争还在进行,只是外销量受到些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人民得到了解放,社会稳定,农村欣欣向荣,山果行也有了新的起色。1951年,他们自愿成立了山果业联社;1952年山果业发展到127户,从业人员306人;是年联社在城顶街2号成立推销经理部,主要经营农村产品、干鲜果品,开办代购代销业务。1955年以后,农村实行了合作化,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变革,山果行栈的货源不继,经营日渐萧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城顶街的山果行栈已不复存在。此后济南的干鲜果品经营改由供销部门办理。

  建于清代中期的城顶街清真寺,位在街南头的路东(今门牌16号),是城顶商业、行栈及附近的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寺院。寺门北向,悬有当代回族书法家金棻手书“清真寺”匾额。寺内建礼拜殿1座,门上有木匾,题字亦为金棻手书,东、西相向有阿訇房舍。院内有二层楼1座,楼下为沐浴室,楼上为会议室,会议室内藏有刘墉所书对联及名阿訇宫澹庵绘巨幅《五大夫松》图。寺墙内嵌有清胶州道台余则达(穆斯林)修寺碑文。该寺“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在原址建立济南第三十九中学。198210月又改名为济南第二职业高级中学至今。

  遵照古代“刑人于市”的规定,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是在闹市中杀人示众。如北京,清朝行刑杀人的地方是菜市口;在济南,清朝杀人的刑场,则是在西门外的丁字街(今共青团路中间电信大楼以西向南拐的地方,其先并入城顶,今又并入永长街)。早年的丁字街是济南西门外的粮()市,后来又成为果品批发市场。

  据传,当年行刑杀人前,首先要由街上的“地方”(旧时的地保、保正也称“地方”)通知当地的住户、店铺、商贩,统要收拾摊子、关门闭户,既保持一个庄严的环境,又免得看热闹人多拥挤时遭受损失。再由大、小“地方”带着“街差”(具体干活的)打扫卫生,迎接“差使”。当犯人从城里押解出来,早先是犯人于囚车之内,后为戴着手铐、脚镣的押行,当时允许犯人大声喊叫、甚至唱几句,也有的犯人已是三魂已出,吓得走不动路,只好用个抬筐抬着。犯人沿途可向各店铺要些酒饭,即通常所说的,要吃饱喝足,做个“撑死鬼”。这时沿街两边跟着相看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是专门来看的,有的是顺路碰上的,但都想看一看这不常见的事件场景。等走到了丁字街,那监斩官和刽子手早已等候多时,而围观的人们,更是里三层、外三层地拥挤着,连打个场子都十分困难,待时辰一到,便“咔嚓”一声,人头落地。据说,也偶有早已吓死,或因有情况而留有个完尸的。这时人们纷纷后退,也有大胆的还想挤到跟前细看看,最后在“地方”们的呵斥和咒骂声中方四下散去。接着地保处理尸体,打扫血迹。而后住户

们开门,店铺下门,各商家开始营业,渐又恢复到原来的秩序。

  就在这条行刑杀人的街上,当年却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命案,并一时引起全城人们的轰动。清同治二年(1863)丁宝桢(1820~1886)来山东为按察使;次年迁山东布政使;同治六年(1867)升任山东巡抚。他为官廉洁刚烈,政绩卓著。同治八年(1869)秋,慈禧太后宠幸的太监安得海出京沿河南下采办途经山东,一路大肆张扬,招纳权贿,无人敢触之。至泰安时,丁宝桢以太监出都门违犯清朝祖制将其抓拿,押至济南正法,一时震惊朝野。对于处死安得海一事,所出版本甚多,此处不加记述,但绑驰于“丁字街”上正法,却是一致的。刑后,陈尸3日,任人观看。因慈禧与小安子之间的秽闻早已传遍天下,好事者多欲趁观暴之机以观究竟,一时人来人往不断,见确无男具,于是群疑顿释。有的就此还说,这便是丁宝桢过人之处,因这解脱了他们之间的暧昧关系,以致慈禧还传令嘉奖的传言。此后,丁字街上丁巡抚智杀小安子之事,不仅官府志书,文人墨客文章上广有记载,世间更是一代代沿传着,成了民间的一则津津乐道的掌故或故事。

  还应一提街上的双桃泉。双桃泉原在丁字街北(今电信大楼院内),金《名泉碑》、《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泉诗”中诵有“泉头几见碧桃开”,“泉记”中也有“夹岸桃花,如桃园仙境也”等记载,看来此泉处的环境是十分优美的。同时该泉所处的位置又为济南泉城的最西边,且地势也最高。1928年《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中已称“今失考”,让人们十分惋惜。

  城顶以及丁字街今为永长街的一部分,北街口段(即丁字街)已是宽阔平整、林木繁盛的街头绿地,街口段的东面是九层高的济南电信大楼,只在盛唐巷口以南(即原城顶),街面依旧狭窄,和路东那处旧的二层四合院楼还是老样存留着,那众多的行栈、小店、住户等一切,都已成为历史陈迹了,但那曾发生在城顶的往事,一城之顶或与城楼齐平之高说,唯一的山果集散地或果品一条街,早年杀人的刑场等,仍沿世传留着。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