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古镇:金岭回族镇(上)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史料钩沉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鲁中古镇:金岭回族镇(上)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09-15 点击: 我来说两句

鲁中古镇:金岭回族镇(上)

◆胡振荣

 

  一、金岭镇回族“虔诚的穆斯林”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有一唐代建村的古镇“金岭镇”,面积18平方公里,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其中金岭镇有回族人口6000余人。从明朝嘉靖44年(公元1565年)就归益都县管辖,1982年时经国务院批准改为“金岭回族镇”。

  据《益都志》记载:……地处金山、孟沂之前有集镇以地势取名曰“金岭镇”,《旧五代史》亦称“金岭驿”。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玄烨御书青州知府张连登“钦定益都县县丞设于金岭驿”。从明朝设驿站,到清朝光绪年间撤消,历经300余年,曾有驿站的铺司、铺兵、车夫、马夫等90余人,马30多匹,年额银1800多两。凡过往的官员、传递的政府公文均由驿站提供食宿服务和交通所需的人夫、马匹。又因“金岭镇距青州府70里,处在六县交界之处,六县之民杂处,盗贼益发,旧设官兵防守,选委千总督同义民领本镇等处枪手巡缉……”

  抗日战争前金岭镇建有夯土筑成的圩子墙,有东、西、南、北大小各四个门。村中有一条东西向的“官道”,宽约六米,从村中通过,向东可通往青州以东,西可达济南等地。在东门里面有两座雕刻精美的石牌坊。其中一座是为纪念王氏老太太的“百岁坊”,另一座是“旌表浙、江、宁、绍盐务司孝子王作楫之坊。”为表彰他在母病逝后为报母恩庐居三年,在此期间抄写《古兰经》三十本而建的“孝子坊”。

  路北东头有过去的县丞衙门“大堂”,旁边有一“乡勇祠”是为纪念与捻军作战牺牲的数百名乡勇而建。街道中段有一砖面结构的“锦绣桥”,桥共3孔,桥长19米,宽6米,高3米,拱厚0.6米,孔径3.2米,原为泄洪道,无水时桥下可通行,今已堵塞不通,桥体尚好。另有一“普济堂”是收养孤儿与贫民的慈善事业。在桥西头有“马号”是过去养马的地方,桥南侧有一较大规模的“城隍庙”,文革中被拆除。桥西有“文昌阁”,尚有“圆龙寺”,是和尚寺,寺内有一白石砌成的圆形石塔,还有毕家道台的“毕家大楼”。除锦绣桥外其他基本已不复存在。

  金岭镇原为汉族村庄,以于、卢、郑三姓较多,有“三家店”之称,回族何时迁入因无确切文字资料可考。仅据《清乾隆金岭礼拜寺重修碑》记载。“有成化年间金岭礼拜寺已奂崇宏迤、前楹与中后两殿羽华兽飞、星灿斗,丽云霞、恍列雁行,门楼高峙,可分天障。”成化年间是公元1465-1487年。可能在1487年前已建成清真寺。在此之前已有相当数量的回族人迁入金岭镇。现有回族姓氏30多个。其中赵姓约占当地回族人数的26%左右,王姓约占18%左右,马姓约占14%左右,丁姓约占11%左右,其他姓氏约在10%以下。

  元时时期从山西省洪洞县大量移民入鲁,从河北枣强县等地移民入临淄。元顺帝败走后朱元璋命北人南迁,许多人由元大都(北京)迁来青州等地,“靖难之役”朱棣又命南人北迁以充京畿,四方的商贾、驻防的官兵、达官重臣的后裔有的迁徒到金岭镇。

  数百年来金岭镇为青州府益都县管辖,青州府众多的政府机关、庞大的官员队伍及其家属和屯垦的编民、驻防的官兵、务农经商的人员都乐于在交通便利易于谋生之处发展、生息,近在咫尺之金岭镇成为首选目标。

  据数家族谱史料探其族源,简介如下:

  1)(南京)马氏。先祖来自西域是元朝大勋戚,以功世袭铁木儿之职,元顺帝北逊时马氏先人在元大都当官,于元至正28年(1368年)闰七月二十八日夜三更顺帝北奔上都时马氏先人“扈跸乘与”为顺帝清道开路,乘车护送,以身当敌,“帝乃得行”其后人马德公为元金陵(南京)守臣,在南京四眼井王府任职,至正162月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元臣多重气节,马德公自以为“世为元臣,耻于仕明”于1356年携家隐居山东省临淄县谭家庙村,甘为齐民。因世代信奉伊斯兰教,而临淄信奉伊斯兰教者很少,而金岭镇信者很多,遂迁来金岭镇。

  2)(大冶)马氏。祖籍山西省洪洞县回回望族,先迁河北省枣强县,又迁济南府章丘县大冶庄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先祖马文炳公定居金岭镇。

  3)(定远)丁氏。先祖是安徽省定远县人。一世祖丁德兴公是穆罕默德圣人之甥赛义德之后裔。至圣以赛、沙、丁三代为其后人之姓,故丁氏出自回部。德兴公在1352年参加了反抗元朝的农民起义军,十年多间转战南北、出生入死,战功显赫,在围平江(今苏州)之战中以身殉国,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追封为“济国公”,封地在山东省济宁直隶州。丁公有三子,长子“忠”,授龙江卫指挥使世袭,次子“浩”、三子“昶”、“恩赐守茔”。浩子“广”,广子“富”,世食田禄于江宁(南京)。丁氏八世祖恭宇(当献公)兄弟五人中一支由江宁迁来山东省章丘县大冶村,到十世肇基公子明万历元年(1573年)由章丘县大冶村迁金岭镇。

  4)(临清)王氏。王氏先祖:撒哈伯·撒哈迪·斡葛斯是在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使者,在唐贞观三年(629年)抵长安后又去广州。唐中期其后人迁往山西省太原府,其子弟中有科举中榜入仕者唐王赐姓“王”。明洪武年间王氏族人迁往南京应天府上元县二郎岗,“靖难之役”后大规模移民垦荒,北迁到山东省临清县碎皮巷,在临清居住达100多年后,在明正德元年(1506年)河北省霸县发生内乱殃及临清,始祖王嘉宝公携家迁往山东省金岭镇。

  5)(泉州)张氏。张氏先祖在明代成化年间由福建省泉州迁来青州,因谱牒遗失源流难考。清康熙七年(1668年)始祖张继远公携六男来金岭镇定居。

  6)(沧州)刘氏。刘氏先祖出自回部,宗籍南京江宁县二郎岗富室。始祖刘命兰别字友谐,明锦衣卫都指挥,战功卓著,“靖难”有功。父名“天赐”为明开国功臣,官居银牌先锋。永乐元年(1403年),燕王朱棣为向北京迁都,诏迁南京富室充实北京,次年命兰公偕二兄长奉旨同奉太夫人北迁至河北省沧州。长兄命远居南皮县黑龙村,二兄命长居中进庄,命兰居西赵河庄,分别占籍立祖各为一世,同根连枝,辈份比同。命兰公生二子,长子名“贵”,次子名“聚”。贵生六子,聚生四子:宽、明、熊、能。明生三子“文举”、“文知”、“文进”。文进之子“成”,成子“铭”,铭约在嘉靖年间徙家青州,为青州刘氏之一世祖(是沧州刘氏第六世),其后人分别迁往金岭镇等地。最先迁往金岭镇的是青州刘氏之第五世“刘英”、“刘焯”(沧州刘氏之第十一世)。他们约在清康熙年间迁往金岭镇。金岭镇刘氏与青州刘氏是一脉相承。

  7)赵氏。赵氏先祖何时迁入金岭镇因年代久远,谱牒遗失无从查考。据200212月赵氏族人修谱立碑记载。据清乾隆26年所立之《赵氏祖茔碑》所载:“十六世廷相三兄弟与金岭镇之‘廷’字辈同出一脉,故自十六世始继而续之。”

  赵氏先祖是赛典赤瞻思丁(生于中亚波斯,布哈拉,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是穆罕默德圣人之第31代孙。青州赵氏一世祖赵明远是赛典赤伯颜之三子(原名赛木马儿)是穆圣之第三十四代孙,其父伯颜是元朝中书平章,独理国事,封为“淮王”、“大元帅”总制两淮。元世祖忽必烈赐姓赵。明洪武年间封伯颜为中武王,嘉其子明远授临安总府受禄座勋府。明远不仕又封太夫人为一昌夫人,命同明远从元大都(北京)徙益都(青州)南柳社为编户,在洪武元年(1369年)正月抵达青州。

  金岭镇赵氏先祖何时迁来尚无确切资料可考,据2001年赵潜先生著《青州回族赵氏宗源考》一文中“青州赵氏后裔在明清时期开始移居全国各地,主要有五个地方。一是金岭镇,因金岭镇与青州相距较近,金岭镇赵姓多是青州赵姓迁徒而至。至今往来甚多,如九世希真公为金岭镇之掌教,其子养辉公之子永泰及其子镶公皆自幼居金岭镇,希真公可能是目前赵氏在金岭镇任掌教最早的人。所以青州十六世廷相三兄弟与金岭镇之廷字辈是同出一脉。

  8)(青州)沙氏,金岭镇沙氏四世祖岗公墓碑记载”沙氏自元世祖时入中华其先世无可考而青州有荣、瑾二公相传为益之广文因家焉,是望族其墓在青州城西北其后裔子孙繁盛,分居济宁、临清、平原、青州、登州、莱州、沂水等地。岗举二公是荣公元四世孙,而首迁金岭镇之举公葬于金岭镇之西阡日坛,十四世孙直庵公“清正”,镜湖公明毅修谱立碑,以十六字排辈。

  9)(北京)法氏。法氏先祖为明朝“房山侯”法都拉·法若正,其名是阿拉伯语即“安拉赐予的恩惠”之意,其原籍是北京房山县韩溪村人。元末曾中过中式武举,明初遇徐达大将军为明太祖练兵,后授燕山卫指挥使,升北平都指挥使。燕王起兵时法公力战而殁,燕王登基后追赠“房山侯”,法公生三子,长子“清源”袭指挥使,次子“清渊”封明威将军,世镇洛南郡三子“清溥”,任福建都指挥使。清渊生三子,长子“良”,次子“尚”,三子“斌”。斌生二子:“宗舜”、“宗尧”。宗舜生二子:“万城”、“忠源”,宗舜一枝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徙金岭镇。(未完待续)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