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诗的“含虚”
朱仲宽
我曾多次谈到:“意境是诗的生命,含虚是打开诗词殿堂的一把钥匙。”我的这一观点可靠,请看古今诗词高手的杰出创作。
比如说唐朝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一首知名的绝句: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是一首很有趣味,很好玩的诗。作者临在参加进士考试之前,想问问张籍自己的文章主考官是不是满意?朱庆余,唐代著名人士,二十九岁中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当时很有诗名。张籍官水部员外郎,故称张水部,他很赏识朱庆余的才学及诗作。
诗中所反映的趣味和妙道,在于朱庆余采用了“含虚”的手法。(含虚的形式多样,比喻是常用的一种。)诗以《近试上张水部》为题,把新娘比自己,夫婿比张籍,公婆比作主考官。诗作通过新娘梳妆后,问丈夫自己眉毛画得合不合时宜的描写,表现了在进士考试之前的一种复杂心情。这种复杂的心情是人所共有的、无可回避的,却被他表现的淋漓尽致。诗的题目是《近试上张水部》,全诗却不见“近试”二字。从头至尾写的是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从“洞房”写到“红烛”,从“昨夜”写到“待晓”都不离新婚。只是第二句中一个“拜”字,拜见舅姑(即公婆),才隐隐约约地露出“近试”的用意。因为要“拜”,引出第三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直到第四句才点出全诗的主题:“入时无”三个字。可谓一贯到底,不露马脚,但是所隐藏的真意,早已被读者所领会了。故,采用这种写法其优有二。
(一)“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者为上”,使读者感到趣味不尽,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二)作者将考取功名这种关乎仕途命运严肃的大事,用新婚夫妻闺房谑谈的形式来表现,在某个侧面,足以反映作者对功名利禄却有几分看淡。同时也生动地反映出作者对主考官的主观偏面,以己之好恶为标准选他人终生之怪现象的嘲讽;以及做为一个刻求上进的知识分子对封建科举制度的不满情绪。
我的诗作中也往往学习试用“含虚”的手法来表现内心世界或个人的好恶。如我曾写题目为《忆一九六六年冬雨夹雪日》一首诗,诗中即采用“含虚”的手法。今录之请方家指教。
忆一九六六年冬雨夹雪日
朔风夹雨雪,阴霾压老屋。
怀揣二两酒,向火小泥炉。
天阴久无客,更加风雪著。
瑟索执瓦盏,隔窗看修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