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中的用典
用典,又称用事,即在诗文中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经史子集、民谣俗谚中的语句或事实。它是说明事理,抒发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
用典,更适合于表达不便说明或不易用几句话说出来的思想感情。它能起到含蓄蕴藉,意在言外,形象生动,比拟巧妙的作用。
用典全贵能化,明用不如暗用,正用不如反用,整用不如拆用,以我用事而不为事所用。古人认为,用典用得好的,在于:
1.切意 用典必须与自己的意思吻合,而又不失掉原意。这样用事,才可以达到取古事以喻今之目的。
2.点化 用典不应生吞活剥,全在活用,活用之妙全在善于点化。杜甫写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似从《孟子》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一句点化而来。陆游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似从“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一联点化而来。一经点化,便千古传诵。
3.反用 即反其意而用之。如今人把王之涣的诗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改用为“春风已(普)度玉门关。”
用典,忌失实、卖弄、牵强、堆砌。
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李端的《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这三首诗中的后两句,都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使全诗的内涵扩大,含蓄加深,突出了主题。如“五侯”指的是五个宦官,东汉桓帝时,曾在同一天内将侯爵封给五个宦官。韩翃用五侯事来讽刺宦官专擅朝政和皇帝对他们的宠爱。《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之曲,乃陈后主所作亡国的靡靡之音。杜牧用这个典故,意在讽刺晚唐官僚贵族沉湎于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将使历史重演,唐朝走向灭亡。李端的《听筝》诗中的后两句,用了“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来表达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种邀宠之情,曲曲写出,十分传神。
(王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