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诗话
张金龙
(三十九)
《新月诗刊》已经走过了六年的历程,六年中取得相当可观的成绩,已出版诗刊26期,诗词原创四千八百余首,论文近百篇。在纪念诗刊六周年的颂诗中,“《偶感》——为诗会六周年作”集中概括了诗会六年来取得的成绩,并指出未来的美好前景。此诗这样写的(《新月诗刊》第26期):
回族诗社古来无,诗友六年心聚之。
皓首引吭歌盛世,齐心联句赋新词。
繁星万点妆文苑,新月一钩凝妙思。
文化弘扬承我待,阳春莫道看花迟。
这是一首非常好的七律。第一联点题,指出回族诗社的特殊地位,六年来诗友们凝聚在诗社中活动;第二联承接上联,诗友们皓首引吭、歌颂盛世中华;第三联笔锋一转,写诗刊深入全国各地、千家万户,使当代文苑又见一钩新月,群星丽天,文苑繁荣;第四联归结到题目“偶感”上,即我们肩负着继承祖国的诗词传统,继往开来,使我们的新月诗刊早出、多出精品,也即诗末句“阳春莫道看花迟”。“阳春白雪”会有的,“下里巴人”要争口气。
我们回族几百年来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秀诗歌,例如:《歌唱英雄白彦虎》,白彦虎是1862年陕西回族起义十八大营的领袖之一。塑造了这位民族英雄率领起义军,突破清朝官兵的围剿,离陕西、经甘肃,转战到新疆的斗争历程,是回族人民斗争历史的珍贵记录。又如,《尕豆妹与马五哥》回族民间叙事诗,高天星搜集整理,收入《中国民间长诗选》,长诗流传近百年,解放前被“禁止”,解放后始见天日。还有《吆骡子》回族民间叙事诗,流传于宁夏六盘山地区,也是优秀作品。这些长诗,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是众人的集体创作,在流传中不断丰富完善起来的,这些诗的作者可能没有什么诗社,或者有不挂名的诗社。古代的诗词组织往往是后人总结出来的。例如:古人志同道合,经常在一起,像魏晋间嵇康、阮籍、刘伶等七人相与友善,作诗吟赋,游于竹林,号为“竹林七贤”。唐朝李白、孔巢父等六人居徂徕山,纵酒吟诗,长啸山林,号“竹溪六逸”。此类组织不可枚举。从而说明,回族诗人们古代是否有诗社,不应绝对说“有”,更不应绝对说“无”,是个尚未发现的谜。回到前面《偶感》这首诗,第一句“回族诗社古来无”,改“无”字为“稀”,是否更含蓄、更近哲理,仅一字之改。
(四十)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有人主张“题材决定论”,认为只有写重大题材才能永世长存,才是好作品。鲁迅早就指出,无论选何题材,关键是“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臧克家指出:“如果说只有‘斗争的火花’才可以留传下来的话,那么,我们将失去多少优美动人的爱情诗、田园诗、山水诗,以及抒写离愁别恨、旅途辛苦、友朋赠答、游子思乡的佳作!”(《学诗断想》第106页)反映党的十七大的(《新月诗刊》第26期)如:
读十七大报告有感(其中之一)
和谐盛会沐春风,亮点多多气势宏。
紧系蓝图人本念,民生二字最关情。
这是一首七绝,合辙押韵,形象鲜明,比喻确切,重点突出,歌颂党的宗旨“以人为本,关怀民生”的重要意义。另一首《童片》(《新月诗刊》第26期):
心情依旧老来宁,读罢诗余自啸吟。
逗弄小孙时笑乐,一泡童便到衣襟。
这首七绝合辙押韵,生气盎然,妙趣横生,天伦之乐,令人捧腹,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触目开怀,经久不忘。此诗题材虽小,开掘却深,意义很大。试想,杜甫时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有这种天伦之乐吗?没有。只有当今社会主义社会,我们退休职工才有如此幸福的晚年。两首七绝都是好诗,一个大题材,一个小题材,由于两位作者严格选材,开掘深邃,抓住亮点,浓笔渲染,故而异曲同工,都取得良好的客观效果。大题材要大中选亮点,小题材要小孔见大象。大诗人徐迟说:“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寻找集中点,找最集中的漩涡,那里旋转着诗。”(《黄山谈诗之二》第159页)
(四十一)
在歌颂“真主”的诗中,有绝句也有自由诗。其中两首较突出(见《新月诗刊》第26期)如:
《年夜》
无闻阵阵爆竹声,宵礼虔心拜万能。
侍主殷勤无辍止,清廉干办贯平生。
这首七绝起、承、转、合,一气呵成:第一句写除夕夜阵阵爆竹声中,诗中的“我”却专心致志地拜主诵经,充耳不闻;第二句对“真主”的虔心拜礼;第三句写侍奉真主从无停止;第四句写在诵经拜主后净化自己的灵魂,因此为政清廉、办事认真终生如一日。叙事抒怀,感情真挚,是一首好诗。另外,《伊玛目的手杖》是首自由诗,写得生动形象,情真意切,语言流畅,音韵铿锵,读之令人击节叫绝。写手杖即写人,写人即歌颂真主的崇高伟大。第二段集中写“手杖”的含义。摘抄如下:
“看到这根手杖,老人家定在主的天房,
看到这根手杖,总祈祷老人身体安康。
它告诉人们,八十多岁的老人功修不辍,
它晓喻世人,什么是穆斯林操守的榜样。
伊玛目牢记,今世是后世的栽种场。
为主扬法,替圣传道,他矢志无忘。
那手中的手杖啊,
见证了老人晚年的岁月时光。”
歌颂了伊玛目的光辉形象,一个八十多岁的老阿訇却功修不辍,这根手杖见证了老人晚年的岁月时光:他“为主扬法,替圣传道,他矢志无忘”。虽然,“黄土,掩埋了你的躯体。”但是,“丰碑,在人们心中高高树起。”这首诗是《新月诗刊》的一大特色。
(四十二)
语言美是诗词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不通,辞不达意,就谈不上交流思想。只有生动、形象、精炼、晓畅的语言,才能使诗词活起来、传下去,乃至流传千古,唱彻百代。如:李白、杜甫、辛弃疾、李清照、岳飞等诗人的名篇佳作。
我们《新月诗刊》上也有许多好诗,在语言运用上颇俱功夫。试举几例(见《新月诗刊》第26期):
《墨润》
观朱仲宽先生书法展
挥毫囊四海,滴墨化蛟龙。
功润春风劲,株高东岳峰。
诗词中五绝最难写,因为短短二十字把描写对象写活、写生动、含蓄、语近情遥,需何等功夫!这首五绝把朱仲宽先生的书法写得淋漓尽致,波浪起伏,生动形象,一字千金。第一句“挥毫囊四海”,用一“挥”、一“囊”,把书法的丰富内容像四海一样都包裹起来;第二句“滴墨化蛟龙”,用一“滴”、一“化”又把书法的艺术突然变成蛟龙飞舞。上下两句有海必有龙,有内容即有形式,互为存在的前提。第三句“功润春风劲”,笔锋一转写书法者的功夫,用一“润”字看到书法家挥汗如雨,洒向春风,使春风更有“劲”、更增加了青春的活力。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第四句“株高东岳峰”,是书法的艺术成就。用一“株”字与“春风吹又生”联系起来。笔杆是竹子做的,用“株”字立刻想到笔杆化作擎天翠竹,高插入云,与泰山媲美。这首诗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用字准确,含义丰富。后二句是花多大功夫,结多大果实,顺理成章。古人说:“要辞达而理举”(晋·陆机《文赋》)。“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语已殚,而含蓄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理,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唐·刘知几《史通》)。另外一首七绝:《济南回中观感》写得也很好,语言朴实,明白如语,形象生动,音韵响亮,读之如晨钟暮鼓,经久不绝于耳。摘抄如下:
三尺平台五十秋,兼程风雨逐潮流。
今朝桃李芳天下,万卷华章声满楼。
好个“万卷华章声满楼”,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语言多么通俗、朴实、生动、响亮,又是多么生机盎然,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可称得上新诗坛上的名句精华。为什么“万卷华章声满楼”每个音节都很响亮呢?因为七个字的每个韵母都是开口呼:an、an、a、ang、eng、an、ao(安、安、啊、昂、鞥、安、欧)。